回国产品体验水土不服之后...(中)
快速进入主题,来谈谈2B领域产品设计的水土不服吧!上篇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传送门 -> 回国产品体验水土不服之后…(上))
其实这一部分我还是挺没有信心的,在国内工作一个月以来,我断断续续地记录感想,有的时候会深陷自我怀疑。今天划掉一个偏颇的感悟,明天就有新发现。关于2B领域设计国内的大环境,与其说是水土不服,不如说是我看到了新的角落,了解到了超出之前认知的信息。就好比我是一个北方人,常年扎在苹果梨的世界,第一次吃到山竹芒果的那种感觉。
我只是记录我所看到的,能覆盖到一种现象,说明一些问题,但不代表全部。
我最近改了公众号的介绍,我的观点随时在变,大家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看就好,能启发思路就算是不浪费你几分钟的阅读时间啦!阅读需要17分钟!
从2B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说起
2B 产品按照商业化的程度,和平台,以我的理解分为几类:
一类是提供工具或服务,SaaS,PaaS,IaaS产品。简单的例如说IM,Email,CRM等等,复杂的产品例如AWS,包含了全部三类服务。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型来做支撑,贩卖给小企业,大企业使用。
第二类是B2B,B2C等供需交易平台类产品,衡量产品设计的好坏看交易量,交易速度等等。
第三类是后台支持型产品,商业化程度最低,用来支持前端产品的运行。例如说公司内部的数据平台,一个外卖电商产品背后的物流管理系统等等。后台产品成熟到一定程度,想要继续拓展,也会逐渐转变为第一类。
2B产品的底层逻辑是解决商业问题,兼具提升效率,安全性,稳定性,降低成本等等的责任。这一点和2C很大不同。2B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空泛的差异化和用户体验,也不是活跃度和DAU。是产品对业务的适配性——对该客户的business所处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并能提供一套靠谱的解决方案——Meet the customer where they are。
当年需要Redesign的销售工具
5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Media公司,当时是为Veirzon的销售工具和服务做体验设计。Verizon根本不会去挑选当下的市面上企业服务产品,而是直接找了非常多的设计咨询公司,媒体广告公司集体出方案。Verizon的business modal很特殊,业务更新迭代地又太快。我们同事开玩笑说,New Year New Verizon:你永远无法预期它今年会出多少新的Plan,和随之而来的新的Plan切换问题的出现。
另一个例子是自定义软件皮肤或Logo的需求,很多公司甚至花上巨额数字,只希望买一个这样简单的功能。本质上反应了2B的特点:你的产品可能很棒,但我就是这么特殊,就是不适合我。但我们也可以这样想,Verizon,或者产品的不适配,就现象而言,何尝不是这个行业中的“典型”呢?
我们在为谁做工具,做平台,做服务
我几乎最近一个月都在灵魂拷问自己,我们在为谁做工具,用户在哪里,想要什么。我们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还是驯化用户使用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在国外,我可以相对自信地去说,我们去调研,去和销售团队了解客户,去研究他们的操作任务,去看他们的行为和mindset。因为这个行业相对成熟,每一个企业对于企业服务的诉求比较明确。但是中国市场的确差异很大,一些亲身经历让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服务,数字化办公场景真的比想象中要传统很多。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17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家。2019年预估3200万家。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意愿程度高,但实质上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在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宣传、库存管理等领域渗透率超过40%,而在支持决策、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渗透率都较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销系统。 前瞻经济学人
我前几天和某四大工作的咨询同学交流,我原以为在线云文档本是一个渗透率很大的工具,但是其实她对在线协作,在线编辑这个事情并没有太深的概念。互联网在商业大环境里并不是主流,它工作模式的可拓展性也是未知的。绝大部分的传统行业仍停留在Microsoft Office体系内的列的工作流程中,如果我们以“自己就是用户”的心态去做服务于他们,便是傲慢和无知了。
所以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有了那么一丝中国特色——帮助众多企业不仅解决他们可意识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未意识到的问题。美其名曰帮助企业提升Self Awareness。例如说,一个企业有着冗长传统的工作流程,因为大家习以为常,所以并没有意识到用数字化系统可以帮助到他们提升效率。这些未感知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用户教育和对整个市场的培养。此类的“教育”不像2C那么简单,2C创新给人带来的价值见效快,传播广,但2B则需要时间周期去验证。
当下的市场,既有优势,又有挑战。优势在于现在抢占市场的产品有一定空间去引领,更容易操控(manipulate)和培养用户习惯,挑战在于可能会同时承担“教育” 整个市场的职责。等到这个市场相对成熟,用户或企业有真正的选择权的时候,或许那才是真正考验工具好用不好用和Product-Market-Fit的时候了。
国外的竞品有价值么 目前发现的研发和推广企业产品策略有两个:第一,借鉴国外,高强运营。第二是,自研,然后向市场推自己的概念。这一系列打法其实和我习惯的做产品设计的思路差距比较大。大家在搬运先进理念的同时,好像没人真正在乎中国本土企业用户的形态,尤其在互联网这个傲慢却浮躁的行业。 中国企业管理的场景要更复杂更多层,被挖掘的场景和解决方案理应更多样化,本可以出现更具中国特色和针对性的工具和系统。但挑选赛道时仍然带着2C的心态,盲目copy国外的成功案例的情况很常见,并没有关注到,国外在数字化之前的背景和工作方式是什么。 在国内工作这段时间,我感受到被放大的一个方法是竞品分析,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特别地另眼相看这个方法。国外的竞品有价值么,有!但我们也要看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每个竞品决策背后的逻辑。更值得借鉴的是共性的场景和问题,以及策略,而不是全面复制之前的解决方式。解决方式依赖于具体的用户特征、需求和context,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差异太大了。
Dropbox Paper(2017)诞生于Google Docs(2012)和Evernotes(2008)之后,2017年云文档协作已经在美国相对成熟,Word还有Google Docs的UI逐渐成为了刻板印象。Dropbox Paper 推入市场的时机刚好,它主打就是一款轻量的软件。Paper在功能上非常克制,没有固定的格式栏,外显的格式选项只有8个。并且没有任何次级菜单,其他的格式功能放进了快捷键内,支持markdown format。包括现在Notion的出现,也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文档 Notes这类工具在已有框架都无法再突破的情况下,实验性质的产品引发了人们对工具的思考和重新关注。
但是在中国,我们还停留在Word的阶段,太过超前的框架和解决方案合适么?至少先选择国外框架,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往里填中国特色东西不是个“说得通”的策略。
不可忽视的企业文化
产品透露出的个性,品牌形象,价值观等等需要和企业的文化相契合。产品设计的内在文化和价值观 我也提到过这一点。许多传统企业的确需要强管制、强落地的管理需求,自由派的产品就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在2C的领域,千人千面,每个独立的个体买到就是赚到。但2B的产品,用户是一个集合,包含了使用者,测试者,决策者,管理者等等,每个角色的需求和心智我们要多大比例地去照顾,如同一个黑盒。但把他们绑定在一起的是企业文化。
创作者 - 产品 - 企业
产品在用户体验上透露出的个性化要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合作或者说交易的搭建,一定程度需要创作者的理念,产品气质,和客户企业文化三方相契合。换句话说,目标企业客户认同我产品透露出的企业管理理念。
给用户更多的功能 vs 给用户更多的可能性 vs 给用户更多的教育
说了一些非常大,“操着CEO的心”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往小里说,谈谈2B设计的原则。
最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大而全的Super App也在逐渐渗透国内2B产品领域。有些2B工具的复杂是难以避免的,像前文提到的适配性,必然会要求我们比2C更关注edge case。因为这些多样性的需求如果被block,会直接影响业务。但是这里的【满足多样性】和2C的super app的出发点又不一样,高效是2B产品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我们把用户所有想要的东西直接给他们摊开,为每一个需求做一个功能,那么效率会遭到严重损害。
我个人认为2B产品设计的侧重点在于,给用户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给用户更多的功能,并且相信用户可以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基于用户的专业程度,不囿于我们设定好的框架。
什么叫更多的可能性呢?
划分用户的专业程度,放权和教育相结合
学会给用户放权,并通过教育的手段相信用户的成长和操作,甚至通过教学社区的运营,形成产品增长的正向循环。
过度设计功能,过度地“用户体验”,防错,二次确认,对用户的效率伤害也是很大的。
为实现自动化提供可能性
Slack bot 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替用户操心,不断堆砌功能。
渐进呈现(Progressive disclosure)
渐进呈现是交互设计常见的方式。这是Nielsen对它的定义——a technique that “defers advanced or rarely used features to a secondary screen, making applications easier to learn and less error-prone”. 一种“将高级或很少使用的功能放到二级屏幕上,使应用程序更容易学习,更不易出错”的技术。
一些常见的渐进呈现的例子:
了解更多链接
相关话题链接
首页账号信息概览
任务进度栏
高级搜索
同时,Nielsen也制定了针对渐进呈现的可用性的规范,
初始功能和次要功能需要正确分割。
明确让用户感知如何从主要层级进入到次要层级。
避免以多种方式进入次要层级。
考虑多样的次级显示,不同的次级显示由主要层级的不同控件触发。
可靠比完美更重要
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经常因为edge case无法获得完美方案而无法前进。Edge case不需要完美,需要work。更不能因为为了满足edge case而去倒推,让整体方案作出妥协。当复杂无法避免时,保证兜底,保证清晰度,便是产品设计中最大的善意了。
以上几个例子阐述了几个值得我们参考的产品设计原则,和2B产品的底层逻辑是相呼应的。这里只是说明作用,但具体解决方式,不一定适应国内的context。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现在要通的不是罗马,而是中国,是不是路可以再探索地广些?
中篇终于结束了!2B企业服务的领域水还很深,这只是我一个月内的“大放厥词”,我边走看吧哈哈。我还有最后一篇水土系列,想随便写写工作方式。
另外解释一小下,我是一个(自夸臭屁脸)产品直觉好,但是又对产品管理不感兴趣的产品设计师。感觉很多读者都认为我是产品经理,其实不是的。可能是因为在丢盒子做过增长,并且一直都是和PM一起写PRD,加上湾区对于设计师产品思维的要求,我对模糊性大的产品问题和商业策略的东西相当有热情啦。
希望大家上班做个稳重的打工人,下班能自由思考,勇敢表达。
参考链接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book/the-glossary-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progressive-disclosure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progressive-disclosure/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0924-0e6ddb54.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671320
相关历史文章
你的创新是否还在套路里 - 谈一谈JTBD framework
正文结束
我是一名在硅谷/北京的产品设计师 - 挂面(年少的我一面试就挂!),最近刚从Dropbox Growth 组辞职,已经在国内工作啦。之前分别在 Yahoo (Verizon Media)和广告咨询公司 AKQA工作过。2B让我对复杂的问题和商业逻辑特别有热情,2C又给现在的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努力维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