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韦振中:我心中的马思聪 ——雕塑《思——马思聪像》创作点滴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思——马思聪像》韦振中作

铸铜/高210cm/2005年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马思聪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男,广东海丰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之一,不仅促进了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而且为中国培养出一批蜚声世界乐坛的杰出人才,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前 记

2017年是马思聪先生逝世30周年,骨灰回国安葬10周年,也是其创作小提琴独奏《思乡曲》80周年。

12年前,我有幸为广州艺术博物院马思聪音乐纪念馆创作马思聪先生全身塑像,当时写下了一点文字。2017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传承·创新一一2017广州美术学院肖像雕塑艺术展”,趁此机会,我翻出一些照片,顺便重新整理了文字,请广大提琴爱好者和雕塑同行指正。



我心中的马思聪

雕塑《思——马思聪像》创作点滴

文/韦振中


1955年我在家乡广西读初中一年级,在那儿勤勤恳恳兼教历史的音乐教师杨远辉老师,在一群凝神专注的初中学生面前,摇动那老式的手摇唱机,锋利的唱针,让一种与乡村生活并不协调、乡下小孩从未接触过的、叫做“交响乐”的东西,从78转的大黑胶唱片中流淌到了我们的耳朵里。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遥远的意大利有个至高无上的帕格尼尼,中国有个了不起的马思聪。从此以后,音乐陪伴了我一生。


《思——马思聪像》(局部)


时间一晃50多年过去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要建立马思聪音乐纪念馆,委托我做一尊马思聪全身像。对马思聪先生,以前我只有些皮毛的了解。1957年,我在演奏技术还很稚拙的情况下拉出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就是马思聪先生的《牧歌》。1961年在广州铁路文化宫听过一场马先生的小提琴独奏会,当时并不很懂,却非常喜欢。如今为了创作这尊肖像,我翻阅、聆听了不少文字资料和录音资料,逐渐加深了对马思聪先生的认识。作为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马思聪先生对音乐的民族性、世界性、艺术个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有着精辟而执着的见解。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为了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远在20世纪30年代起就为中国文艺上的极左路线所不容,后来还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在民族非正常状态下,他被迫处在逆境中,但他爱国家、爱艺术之心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艺术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是内在隽永与秀美的,丝毫没有大刀阔斧的张扬。我认为马先生肖像的基调就应该是内敛深沉的,并把题目定为《思——马思聪像》。


林耀基先生当模特“扮起”马思聪,向来访的韦振中讲解马思聪演奏时的特点


一提起马思聪先生的作品,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30年代所作的《思乡曲》,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艺博院与纪念馆的领导陈夏、鲁大铮等希望将肖像的时间背景定位于马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任上。因此我选择了马先生创作小提琴独奏曲《山歌》的时候,这是新中国诞生初期,马先生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到安徽佛子岭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在工地夜幕下,受民工的歌声感动而产生的乐思。以民歌为素材创作音乐作品,也是先生极力推崇的主张。于是我将构图定格在马先生练琴的瞬间,方凳上放着资料和手稿,隐约可见小册子为《安徽民歌》、手稿为小提琴独奏《山歌》的正谱,先生似乎正在修改作品,或者修订弓法指法,使演奏得更具有中国味。雕像中,我故意把马先生的脸处理成不直接向着持琴的左手而是微微转向右边,配合眉宇间的表情,强调思考的意味,避免把他单纯作为演奏家来表现。整个动态文静内敛的处理,与其为人品格与作品风格相协调,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可是,这毕竟是艺术家的肖像,文静的外表不应掩盖内心的激情。为此,我在持琴左手上下功夫,将左手手掌及手指的筋腱作深入的刻画,让左手手指“跳动”起来,使文静的不动声色的外表与激动的内心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像。马先生又是一位行为处处注意规范的小提琴教授,因此,我选择了用比较写实的手法,以免若采用其他风格需要进行更大的夸张与变形,以至造成雕像中人物的演奏姿势有违一般专业教学规范,并且进一步追求动作与马先生的持琴主张相近。很明显的一点是右手持弓,法国/比利时派与俄罗斯派的不同,要做到确实不容易,幸好著名制琴艺术家梁国辉先生介绍我认识马先生的高足——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世界知名小提琴教授及国际评委、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先生。林先生热情帮助,甚至为我“扮演”马思聪拉琴时的姿势,这极大地帮助我捕捉到马思聪的神态,使雕像创作进行的相当顺利。


马思聪的学生——广州乐团小提琴家钟大明和雕塑家本人也做起模特,探讨马思聪先生的持琴方式


马思聪音乐纪念馆开幕那天,也曾是马先生学生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给予雕像很高的评价:“马先生非常自豪的一点,当持弓的右手整个力量挂上去之后,肘部往上提一点点,这样发音更通透、更内在。对这一主张能在雕像中表现出来,我感到很惊讶。”对于这样的评价,我真是诚惶诚恐。其实,这亦得益于马先生另一高足,小提琴教授、演奏家、作曲家杨宝智先生,他著有研究马思聪演奏方面的专著,其中讲到马思聪先生把这一动作叫“抽丝”。文章中就有关于“抽丝’’的详尽描述。


当年小提琴家马如龙(中,马思聪之子)、向泽沛(左)和韦振中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马思聪音乐博物馆马思聪铜像前留影。现马如龙先生已作古,令人唏嘘,向泽沛先生还在为弘扬马先生未竟的事业继续忙碌

  

马思聪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技艺超卓、气高志定、爱国爱民的艺术家,雕像仅得其一二,一件雕像要表现如此全面精深,自知功力不足,只能深表遗憾。


马思聪先生铜像终于完成了。回想起连同此前为星海音乐厅所作的《帕格尼尼像》(广州艺博院亦收藏了此雕像),世界上风格迥异的两位小提琴家马思聪和帕格尼尼的肖像终于由我这个热爱小提琴艺术的雕塑工作者的双手完成了,并分别收藏于两个音乐殿堂里,似乎冥冥中有种力量眷顾我,让我圆了五十年前少年时对偶像的梦,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人生的幸事!幸事!


(本文原载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家系列档案丛书》及《广州美术地图》第1辑,2018年4月略作调整)



《帕格尼尼像》 韦振中作

铸铜/高62cm/1995年

分别为星海音乐厅、制琴界泰斗梁国辉先生、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创作《帕格尼尼像》泥稿若干步骤的第1、2步


当年,提琴制作家谭建华和广州乐团独奏演员黄伟斌专程到韦振中工作室探讨帕格尼尼神奇的左手





韦振中|Wei Zhenzhong


艺术简介

1940年生于广西桂平。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


代表作品:

1982年《猎归》获第一届少数民族美展表彰奖;

1984年《思》被评为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1999年《情溢珠江》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雕塑金奖;

2002年《相爱在他乡》获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难忘的乐章》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邓发像》入选全国97’艺术大展;

2005年《易北河会师》入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雕塑巡回展;

2007年《都市少女》获广州市美术大展铜奖;

2008年《动与静的交响》获广州市美术大展金奖;

2009年《包公》获广州市美术大展银奖。


论文:

《论人物素描教学的能力培养》1985年获广东省中专教学成果三等奖。


出版:

《韦振中木雕集》《俄罗斯雕塑》《俄罗斯陵园雕塑》《法国陵园雕塑》《韦振中艺术创作状态》(中国美术大事记编委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往期精彩


艺术家的良心和情怀——韦振中谈艺术

天地大美——“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获得者:任艳明

展讯:各随其性 各极其致|多彩贵州——国际水彩名家邀请展

| 展讯:印象•春天 | 陈松涛雕塑作品展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周思旻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柳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冯国豪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陈健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王树山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邓柯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李迅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申红飙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马辉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刘元捷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李鹤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施海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郎钺

| “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马文甲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投稿联系方式:

E-mail:ysgc@vip.163.com

电话:010—88797730

13911014279

联系人:李太原

微信号:ysgc365

长按二维码关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