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况空前 I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主办单位|Host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Co-organizer

海信集团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中国美术馆一层1、8、9 号展厅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

2018年9月8日至2018年9月16日


开幕时间|Opening Ceremony

2018年9月8日10:30分(周六)


2018年9月8日上午10:30,伴随着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好天气,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观众爆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彩艺术家们齐聚于此,共同到场祝贺,可以说这次展览也是盛况空前的一次水彩盛会。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家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杨参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中国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文化产业协作体执行主席王永章,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巡张卫华,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王映海,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殷福,法籍著名艺术家王衍成,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鸿海,杭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杨志毅,青岛崂山区政府副区长郭振栋。另有著名画家徐青峰、陈平、刘赦、孔国桥、何红舟、常青、邵亚川、秦文清、文中言、康剑飞、邹立颖及著名美术理论家殷双喜、王端廷、张敢与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的著名水彩画家刘云生、张克让、刘凤兰、周刚、赵云龙、刘寿祥、李晓林、陆庆龙、黄亚奇、骆献跃、王绍波、龙虎、骆根兴、高冬、朱志刚、王辉宇、蒋烨、史涛、赵记同、王彦发、陈流、赵龙、陈勇劲、陈朝生、许以冠、黄华兆、李书春、冯建宇、宁玉峰、陆浩然、王文元、陶香莲、赵进武、陈乃广、叶献民、张俊臣、邵昱皓、宫建宇、高涵、张家伟、盖晓喆等(排名不分先后)也一起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杨参军分别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陈坚最后致答谢词。


尚辉主持开幕式


吴为山致词


杨军致词


徐里致词


杨参军致词


陈坚致答谢词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共展出陈坚的水彩人物和风景作品170余幅,涵盖了他艺术创作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观众在观展时可以从中全面了解陈坚艺术创作在技术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脉络及灵感来源。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在陈坚的世界,伟大的自然是最真挚的朋友。他善于将原野山川的地貌同阴晴风雨的现象结合起来,以主观情感描写大自然的喜、怒、哀、乐。风景,在这里成为他心灵之诗,既神秘又亲切。那意象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早期静谧且富于人文的意象,也可从英国水彩风景中感到水色空朦的气象,当然,更可以从中获得中国宋元山水的气韵。“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系列,找到了陈坚,是一个准确明智的选择!” 他说。

陈坚的人物画以表现新疆塔吉克民族为主。从90年代末他第一次踏上帕米尔高原至今,坚持了20多年的采风、写生、创作。从雄伟的自然风光到塔吉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及他们生存环境的变化等,从人物外在的质朴美到内在的人性美,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表达,在这种坚持中使自己的艺术品格和精神品格都得到了升华。风景画中陈坚描绘了故乡的海,及在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描绘中探讨人在现实中的存在感,借用自然表达感悟人生,揭示人与自然这一命题更为深刻的关系。

谈到艺术,陈坚表示,艺术应当是纯净的,为人民创作是高尚的,我将艺术创作作为追求信仰的途径——在人日益被“物化”的今天,我常常思考,也许应该借用艺术的途径,将景与物“精神化”,将人“还原”为最本真的人。曾经,这条通往艺术圣地的朝拜之路隐秘难寻,是质朴的人性和伟大的大自然照亮了我前进的步伐,成为我心中不灭的明灯,这也是我为什么十几年执著地坚持描绘塔吉克人、帕米尔风景和大海的主要原因。我称它们为“人性的高原”与“大海的情怀”,在对它们不断的表现、探寻中,我逐渐看清自己,成为自己,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并追随它们的召唤,痴心不悔。

本次展览旨在对陈坚近二十年的塔吉克朝圣之旅这一艺术创作历程的成果总结和梳理展望,更是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实写照。



陈 坚|Chen Jian


1959年出生、籍贯山东青岛,汉族,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水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评委。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第三、四、五、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评委、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首届、二届评委、第二届全国粉画展评委、第一届全国水粉画展评委、第十二、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评委、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评委、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首届评委,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入选获奖评委会主席,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评委。

作品曾赴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亚洲艺术博物馆(尼斯)举办个展及在卡塔尔,新加坡,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捷克,墨西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举办联展,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的好评。国内在湖北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加国家级重要重大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国家重点美术馆收藏。



水彩人物作品




《马背上的塔吉克男人》

水彩

113×152cm

2001年


《鹰笛》

水彩

97×65cm

2008年


《劳动的塔吉克妇女写生》

水彩

102×152cm

2010年


《路遇》

水彩

153×113cm

2010年


《陌生人》

水彩

151.8×101cm

2010年


《收割》

水彩

151.3×101.4cm

2010年


《瓦恰乡的人物写生》

水彩

76×56cm

2013年


《吹鹰笛的塔吉克牧民》

水彩

57×77cm

2017年


《老人和羊》

水彩

102×153cm

2017年


《塔吉克县城宾馆服务员》

水彩

57×78cm

2017年


《黑汉子》

水彩

102×152cm

2017年


《塔什库尔干县瓦恰乡二大队》

水彩

152×102cm

2017年



水彩风景作品





《瓦恰的风景写生》

水彩

76.5×57cm

2010年


《班迪尔乡写生》

水彩

76×56.5cm

2010年


《虹》

水彩

76×57cm

2014年


《秋》

水彩

76×57cm

2015年


《雨后的傍晚》

水彩

76×57cm 

2015年


《有红光的海岸》

水彩

147×99cm

2015年


《夜路》

水彩

76×57cm

2016年


《青岛海岸》

水彩

75×56cm

2016年


《青春的夜》

水彩

76×57cm

2016年


《北皋的风景》

水彩

150×100cm

2016年


《澳大利亚郊外的天空》

水彩

43×33cm

2017年



以反哺之心观照生命


艺术应当是纯净的,为人民创作是高尚的,我将艺术创作作为追求信仰的途径——在人日益被“物化”的今天,我常常思考,也许应该借用艺术的途径,将景与物“精神化”,将人“还原”为最本真的人。曾经,这条通往艺术圣地的朝拜之路隐秘难寻,是质朴的人性和伟大的大自然照亮了我前进的步伐,成为我心中不灭的明灯,这也是我为什么十几年执著地坚持描绘塔吉克人、帕米尔风景和大海的主要原因。我称它们为“人性的高原”与“大海的情怀”,在对它们不断的表现、探寻中,我逐渐看清自己,成为自己,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并追随它们的召唤,痴心不悔。

新疆西南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塔吉克民族是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原生部族,他们极其淳朴、热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怡然自得,将诚信等美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看得无比重要。在那里,我看到了顽强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家园,守望着古老的记忆,守望着美好的人性;在那里,我看到了迥异于都市文明的鲜活的文化面孔,看到了物质世界之外一片休憩灵魂的圣地,这不但带给我别样的视觉感受,更带给我别样的文化思考。

早在15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帕米尔高原,便意外地在塔吉克人的价值理念中为心灵的困惑找到了答案。他们的虔诚和本真让我的心沉静下来。雪山、牧场和石头房子间回荡着一种悠远的声音,让我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听到声声直抵心灵的天籁。从此,塔吉克成了我的艺术情结,每年我都会去塔什库尔干“朝圣”,住上几个月,像躺在摇篮里一样洗净一切尘埃,在原生的自然和人性的温暖中得到力量,并渗透进艺术创作之中。长此以往,我与当地人如家人一般,同吃同住,分享快乐和悲伤。很自然地,塔吉克人和新疆帕米尔高原便成为我笔下的“常客”;难以计数的赴疆写生,也成为我艺术生命的动力源。

我一直相信,真诚、有情感的艺术最打动人心。我的帕米尔之行拒绝走马观花式的采风写生。我参加当地人的婚丧嫁娶,尽心尽力给他们提供帮助,正是这些与当地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让我的绘画在技巧、风格、样式背后,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艺术最真挚的美——情感。我是崇尚艺术精神价值的理想主义者,把质朴当成自己艺术精神的追求。每次穿越疆域,与其说是写生认知之行,毋宁说是探寻生命本源的朝圣之旅——在淳朴可爱的塔吉克人身上,我体会到一种人性的真挚与回归;面对白雪皑皑的圣山,我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和大自然的永恒。在这种朝圣中,我的思想得到涤荡,心灵获得净化,我的绘画也就有了质朴的精神。当然,这也来源于我质朴的性格,新疆塔吉克民族质朴的人性之美,与我的故乡山东胶东半岛大海质朴的自然之美,带给我同样的心灵滋养。因为对高原民族生存状态有着深切的体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我并不会刻意用情节或事件去说明什么或表达什么,而是捕捉当地人或物的日常瞬间,他们不断地呈现在画面上,色彩不是越来越浓烈、色层不是越堆越厚,而是越来越清纯、越来越洗练,人物神情也越来越自然、越来越生动。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以水彩去表达?纸上水彩对我而言只不过是更利于我表达内心的方式,媒介材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人性、情感才是我绘画里永恒的精神表达。

得益于在帕米尔高原的经历,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写生——写生重在“现场”,即“人”的在场,精神的在场,这就决定了只有足够“了解”才谈得上写生——了解对象并观照自己的内心,方能赋予写照的对象以生命。因此,写生是一种情感自觉,而非绘画样式、技法的表达或新发现,这与临摹照片或复制他人的绘画截然不同。例如在人物肖像创作中,艺术家只有真正地与被表现的对象融为一体,深切体会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才能把握人物的内在,这是超越简单化表象摹写的前提。艺术创作如果与对象不产生情感联系,仅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采风”,满足于画面的“漂亮”或“新颖”,这样的作品必然无法打动人,因为艺术家自身并没有被真正感动,也很难虔诚表达。描绘塔吉克人,是我的情感使然。所以,对我而言,塔吉克人不仅仅是描绘的对象,如何描绘塔吉克人也不仅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而是如何画“人”的问题、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才是我一直寻找和坚守的。自然如此丰富,世界如此广阔,人性如此复杂,假如我们悉心观察,切身体验,假如我们对生活的“语境”有独立的思考,我们的作品又怎么会模式化、同一化呢?又怎么会过度依赖图像,陷入盲目跟风模仿,陷入技术性的操作?又怎么会肤浅媚俗,不知所云呢?

或许有人觉得民俗人物与风景画题材不够“当代”,水彩这种材料也不够“当代”。但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只要够真实、够深刻,只要其艺术所反映的与自己的思考有关,其艺术就够当代,因为作为存在的个体,艺术家本身就与当代生活、当代文明、当代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当代语境中,如果艺术家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创作表达,不管艺术形式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写实的还是表现的,不管用什么材料和媒介,其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当代的艺术。艺术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随波逐流,强求当代性的作品很难经得起时间检验,往往会弄巧成拙,变得不土不洋,流于庸俗和表面。因此,对待艺术,不管画什么或怎么画,归根结底都要回到人本身,无论做艺术还是做人,最根本的道理都是——真诚。

我对艺术的呈现常常无法停留在一个满意的状态,仿佛挖井的人刚刚看到了水,在暗夜行走的人抬头看到无际的丝缕曙光。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怀揣使命感,一直坚守,一直向前。今天,作为艺术家,不仅要思索画什么、怎么画,更要清楚为什么而画。这是价值观的范畴,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创作主体面对周遭环境的自我定位。我认为,“共享”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艺术家的作品应当面对更广大的受众,让无论是否了解艺术的人都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会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在共享中达成作品的社会价值。一件好的作品,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是能引起共鸣的,是可分享、可解读的。

反思个人艺术创作,展望中国水彩的未来,萦绕我心头的是一种“反哺情结”。艺术家的反哺,小则报答父母,大则回馈人民,回馈养育我们的这块土地。艺术修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艺术家更应该有所担当——对时代精神和个体感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所提炼、有所表达、有所升华,这样的作品自然会突破狭隘格局,呈现出与时代同步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象。在这样的艺术坚守之路上,虽然必定经历艰辛,但一旦心灵积聚能量,艺术也会倍增力量,二者是相互联系并互相促进的。相反,假如创作者的心灵为物质、名利等欲望所堵塞,艺术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孱弱无力。在今天,也许风格和个性这两个要素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占的分量越大,人们会越加赞赏,但回首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只有纯洁的、真诚的艺术才可能缔造永恒。


文 / 陈坚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2015年11月22日被《人民日报》文化版刊发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将展出至9月16日。(周一闭馆)





更多精彩文章 ☟☟☟


■ “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华彩乐章——章华雕塑作品展”亮相北京中粮广场

■ “能量——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 墨彩万钧——陆沉的水墨艺术即将开幕

■ 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

■ “丝路起点 回望长安——长安画派与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开幕

■ 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开幕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德劭艺高 为人师表|我所认识的徐世政老师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