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墨彩万钧——陆沉的水墨艺术即将开幕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来自三晋大地的老艺术家陆沉教授的首次中国美术馆个展即将开幕。陆沉先生今年80岁,精神矍铄,进入佳境,创作不止,变法不已。1964年四川美院毕业分配到山西轻工业师范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作,自此扎根在三晋大地上,一边教学,培养的学生遍及山西和全国,一边矢志于绘画创作,取得了丰厚的成就。陆沉在近二十年来探索其独特的“构形山水”创作,在墨彩绘画的境界中奋笔疾书,其艺术滋养既源自传统,又受惠于现代色彩体系,以现代色彩融入水墨绘画,形成独特而鲜明的语言风格,享誉画界。

本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中央美院王春辰教授策划,为筹备展览,三赴山西选看作品,与画家深入交流,参观当地风物,观摩思考陆沉先生与山西的美术史渊源及关联。史载山西是中国美术史上荆浩书写著名的画论《笔法记》的地方,而绵延横亘南北的太行山成为北宗山水的象征,它既联系着古今,同时又是当代绵绵不绝的创作灵感的源泉。陆沉先生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五十多年,如其名一般,深潜于美术史的经络里,与历史相伴,汲取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发挥着自己的沉着执着厚实的韧劲,获得了心灵慰藉的艺术境界。

   “墨彩万钧”指向陆沉先生的创作实质:墨彩是陆沉一生着力探索追求的绘画语言体系,他最早在四川美院学习染织美术,受惠于中国现代色彩学开路人李有行教授,此后陆沉在教学与创作中不断探索水墨绘画的色彩特征,特别是重视“墨彩”的内在关系,他有机地将墨为五彩与彩溶于墨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的水墨色彩表现。墨彩万钧其意不仅指向陆沉先生在色彩表现力上下功夫,也是强调了他的作品的意境的追求,大笔落墨,势如破竹,在构形山水的探索上也是灵动的线条充满了动感,体现着当代的审美体验,也是创新水墨绘画的表现力所致。墨彩万钧既是陆沉的绘画特点,也是他的艺术目标,既是现代绘画审美的诉求,也是当代艺术的共同指向。

    陆沉先生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展出作品40余幅,作品展示了他的近20年变法之作,可供学术界、艺术界多角度认识、研究陆沉先生的绘画艺术。这也是我们需要从历史、人文及社会的维度去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故事的事业。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6日-9月16日

地点

中国美术馆6号厅,北京

主办

山西省委宣传部

山西省文联

山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美术家协会



构形山水



《天地四方》

276cm×138cm

墨彩

2008年



《甘泉》

180cm×97cm 

墨彩 

2013年



《岛之语》

180cm×97cm

 墨彩

2009年



《南海宝花》

180cm×97cm

 墨彩

2009年


《家园》

138cm×69cm

墨彩

2010年



《壶口·涛声背后水清清》

146cm×200cm 

墨彩

2004年



《天中水·景中山 》

100cm×100cm

 墨彩

2008年



《梦还尼洋曲(河)之一 》

138cm×69cm

墨彩

2010年



《梦还尼洋曲(河)之二》

138cm×69cm

墨彩

2010年



《梦还尼洋曲(河)之三》

138cm×69cm

墨彩

2010年



《梦还尼洋曲(河)之四》

138cm×69cm

墨彩

2010年



《太行·穽底恐龙谷纪行 》

138cm×69cm

墨彩

2011年



《无地域风景小幅组画之一》

50cm×50cm

墨彩

2006年



《无地域风景小幅组画之二》

50cm×50cm

墨彩

2006年



《无地域风景小幅组画之三》

50cm×50cm

墨彩

2006年




墨彩万钧——陆沉的水墨艺术


王春辰


当代的中国画艺术或水墨绘画的发展,经历了百年余的演进和变革,今天需要用回溯的方法来对之展开历史意义的研究,以一种艺术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谱系来进行研究,这样,我们才可以清晰地认识那些为之奋斗苦画的当代艺术家的价值和意义。而陆沉(陆贤能)先生就需要这样的坐标来认识与研究,需要在奔腾的历史长河里驻步观察和审视,事实上,这是我们对20世纪以来的艺术挑战的整体回应和梳理。

一、世纪回望 汇聚墨彩 

近代以来,对中国的绘画(特别是指水墨绘画)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个是写实造型,一个是现代色彩,因此有了徐悲鸿一辈人在欧洲留学奋力学习欧洲写实造型绘画,包括学习雕塑,如滑天友就是在法国巴黎美院研学习写实雕塑,对此后的中国雕塑发展做出了时代贡献。而对于色彩方面的回应,是林风眠等一批青年人,既取法现代绘画的夸张、变形,更积极学习它们的色彩系统,将之应用在水墨绘画的创作中,渐渐地改造中国水墨绘画的色彩表现,使之愈加丰富。在去欧洲学习的年轻画家群体中,还有一个人要特别要提到,这就是李有行(1905-1982)。他1926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后赴法国里昂美专留学,1929年毕业,获毕业设计奖,随后在巴黎维纳丝绸公司任图案设计师,两年后回国,在上海美亚丝绸厂任图案设计室主任。此后又受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图案系主任。抗战时,随校南迁,1940年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院前身),故又被称为四川美院的创始人。当年与林风眠齐名,有“南林北李”之称。李有行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先驱,1953年后在川美长期任教,将中国意象色彩与西方科学写生色彩融于一体,结合艺术设计、分版套印要求创立了一套归纳写生训练的色彩教学方法,称为“色彩归纳法”,在1982年全国八大美院举行的杭州会议上,这套方法被命名为“李有行体系”,他一生创作水彩水粉作品3000余幅,被赞誉为“东方色彩大师”。他的色彩教学和色彩理论影响了很多艺术家和学生,其中包括陆沉先生。

陆沉先生1960年考入四川美院工艺系染织专业,受教于李有行先生,在色彩、设计、绘画方面深受影响。陆沉1964年毕业后到山西轻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作,就将这套“色彩归纳法”灌注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设计与创作中,并加以拓展深化。“李有行体系”是李有行取法欧洲并在设计行业从事实际工作而摸索出的一套方法,它的特点是与工业产业密切联系,融合了艺术创作、文化、生产,在中国工艺美术和纺织业的影响很大。对于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李有行则强调:“作画要四到:意到、心到、手到、色到。意到是静下来倾诚作画,心到是取景布局反复比较,手到是结构与轮廓要层次清楚,色到是在色彩光线的变化中捉住一瞬时的观察”

陆沉毕业分配到山西后,与同来的川美毕业生谭兴渠、吴德文一起将川美的教学思想和体系带了过来,在此后的五十多年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陆沉主讲色彩课,将这一源自欧洲的色彩体系发扬光大,深入到教学与创作中。

陆沉先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将传统的“五正色”体系的“青、赤、黄、白、黑”与当代色彩学理论结合,提出了“五墨十彩”论,成为他的墨彩艺术的基础理论。“五墨十彩”指墨有五态:焦、浓、重、淡、渗,为“五墨”;色也有五态,即冷、暖、鲜、灰、变五性,如此共为十彩。其中的“渗”是生宣纸发墨发色的渗化形态,“变”包含着颜色互混之变、墨彩互混之变、色墨彩之变。这些变化又受到焦、浓、重、淡、渗的影响,再随着千变万化的笔法变化,形成庞大的色变体系。五墨十彩是有序而又富有机变的系统,对它娴熟的掌握来自生宣纸和手笔的心手相应、随机应变。由此可以看到,陆沉先生的色彩论与李有行一辈的艺术家取法欧洲、研习欧洲传统形成的“李有行体系”有着血缘关系,而同时陆沉先生又综合了中国的传统画论,丰富了这一体系,这也是川美的现代色彩教学研究在山西的发扬光大,这也是为什么山西成立了“李有行体系学术研究会”的原因宗旨就是研究当代的色彩理论,与艺术创作、设计、生产联系起来,既促进当代艺术的色彩研究,也促进当代设计与时尚产业的色彩学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水墨绘画的色彩研究更是需要与传统与时代贯通起来进行。

基于这样的色彩理论,陆沉除了色彩教学与研究外,还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色彩理论融汇到中国水墨艺术创作中。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淬炼,到了晚年变法时开始着重地提出并强化他的“水墨重彩”绘画。通过对陆沉的艺术实践的整体观察,我注意到他的创作的变化,是越来越趋向色彩入画、墨与色汇合交融,越来越契合他的“五墨十彩”论,对“墨分五色”的再阐释以及创作上的应用,以此形成了他晚年变化的风格和语言特质。正如易英教授所评论的:其“笔墨与色彩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中,如果笔墨是常数的话,色彩则是运动中的变数。水墨是他知觉的对象,知觉包括经验、记忆和印象,它作用于水墨会生成内在的意义,而不是对水墨简单的叠加,也就是说它会生成新的图式。”

我用“墨彩万钧”来指向陆沉的艺术创作,是意在提示他以一生的践行来探索墨彩的艺术价值和实践的可行性,这样的绘画语言体系的探索具有万般的重要性。“墨彩万钧”其意不仅指向陆沉先生在色彩表现力上下功夫,也是强调了他对作品意境的追求,大笔落墨,势如破竹,在构形山水的探索上也是灵动的线条充满了动感,体现着当代的审美体验,也是创新水墨绘画的表现力所致。“墨彩万钧”既是陆沉的绘画特点,也是他的艺术目标,既是现代绘画审美的诉求,也是当代艺术的共同指向,以力度与深度来展露时代的心理症候及其视觉呈现。

二、人杰地灵 如椽大笔 

    山西在美术史上艺术家、理论家辈出,如史称水墨山水画鼻祖的唐代王维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祖籍山西祁县)人, 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美术史著作《历代名画记》的唐代张彦远是临猗人、五代在这里写下了《笔法记》的荆浩久居太行山(一说是沁水人)、在宋代为《历代名画记》做续篇的《图画见闻志》作者郭若虚是太原人,享誉海内外的清代书画名家傅山是太原人,在现代则有董寿平、杨力舟、王迎春等。三晋大地又是中国地上文物的大省,从云冈石窟佛教造像到永乐宫壁画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的瑰宝,对之研究、研习的后世学子、艺术家络绎不绝,为今天的艺术源源不断提供艺术的滋养。在山水艺术方面,三晋的名山大谷尤为当世的画家所重,如绵延横亘南北的太行山是当代很多画家的写生基地,常年盘桓在太行的深山峻岭中,炼眼练手练心,寻找创作灵感和视觉母题,几乎形成太行画派。

在山西,以太行山为题材创作的画家,同样是数不胜数,而陆沉先生从川美毕业来到山西,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已经将山西变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那种对山川的热爱是由衷地来自生命的深处。他自小出生、生活的地方就是蜀地山区,青山绿水,丛林葱郁,从他受启蒙学习画画开始,就满心滋润了对丛林、山水的喜欢,随着在山西的几十年生活,对那里的大自然的一树一石皆有钟爱,无论是用功甚勤的梅花、还是矢志不渝的山水,都已经化作了精神的寄托和崇高的无限神圣。

纵览陆沉先生的艺术,可以这样说,墨彩是他努力建构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他的艺术的落脚点则是山水,是他孜孜以求的艺术之神。中国绘画在历史发展中之所以最后聚拢在山水上,是与中国文化的根源性有关。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对山川自然的痴情来自于心灵的守护,一种天地大美的神往,画家画山是穷神变、测幽微,追求的是与日月同辉的一种恒久价值,山不自语但言不尽天地大道。山水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和信仰之位。陆沉先生这几十年来在内心深处,即是以这种大美无言的至境来激励,吸纳百家,熔铸自家心法。他深知在当今时代创作自家风貌的山水艺术委实不易,而如果不勤勉以苦行,则断不能成就一家之貌。

陆沉先生久居三晋,性格豪迈,爽直大度,所以他的画风一直追求的是大笔如椽之势,不拘泥小景致的描摹。他走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也数十年游历国内的名山大川,行程不止十万里,在真山水中“收尽奇峰打草稿”。但他作画又不以写生稿为素材,而是面对画幅审视良久,让胸中决出图形山貌,然后下笔,让澎湃的块垒滔滔不绝尽泄于画面。古有神品逸品之说,但都无以概述陆沉所追求的画风,或以雄浑劲健可言之。陆沉先生在60岁退休后更是创作劲头不止,精益求精,不仅是深思自己之前几十年的艺术之路,而且还特意来中央美院参加“现代艺术批评与理论研修班”,很多人不理解,认为陆先生已经名冠三晋,画艺精到,学有所成,为何还要到央美当最年长学生呢。殊不知陆沉先生自有主意,他是不甘于已有的艺术成就,而是要在更广泛的范位内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将艺术的内涵的感悟拓展延伸,这是陆沉先生一心向艺求得通悟之为。学无止境并非一句空话,在陆沉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谦和好学是艺术的大道通路,于今尤为如此。

确实,陆沉在其后又二十年的创作探索中,他积累的学养一下喷涌而出,在山水造境的创作上愈益个人风格突显,对这一批新面貌的山水作品,我称之为“构形山水”。这是以陆沉先生的整体绘画的趋向而言的,特指他晚年变法后的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了他的墨彩论、他的笔墨造诣以及他在设计构成上的天赋和积累。它们不以具体景观为主旨,而是直指胸臆,线条灵动飘逸,墨彩充溢在画面上,随机随意构成形貌,又颇多清风扑面之气。“构形”是现代艺术概念,强调现代的视觉效果和感应,讲究画面形式的抽象与具象的自然变化,形式具有自然生发的偶然性,但又完美谐和,可久久回味。“构形”的极致是世界的抽象化与哲学化,但万变都有形制的存在,对于陆沉先生,“构形山水”的潜力是打通现代视觉与墨彩与传统山水的糅合,写意与工笔融合并举,但工在其妙,生动传神,形成独有的当代山水图式。陆沉先生在最近二十年的变法创作中,很清晰地思考了自己的艺术的“三变”:第一变是从概念的“山水画”走向真山水,领悟天地的神韵;第二变是进入意向的自由的“山海系列”,如《天地四方》,“让心中野性膨胀释放,让思想驰骋山海间”;第三变就是突破地域概念,而以“新地域”观念通向“梦景、串景、通景、心景”。究其实,就是将现实记忆随意舒泄,不再受现实的束缚,而畅通无阻地表现,“以神造型”,“型有韵致,神存于型,造型过程,型即神化,便产生出富有神韵的艺术作品”。

陆沉对绘画的思考和论述正契合了中国美术史的传统,即画家往往对自己知行合一的心得和见解进行阐发,它的特点是论点具体、具有绘画创作的针对性,重视体验感悟,富有个性。同样,陆沉对自己的艺术思想进行论述和总结,也是其艺术愈加成熟丰厚的结果,由艺术家的画论阐述可以印证其艺术的探索宗旨,也相应地可以从学术的历史角度来确定、研究其艺术发展与变化的价值和意义。由是观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陆沉先生在山水艺术的探索上经历的变化,就像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几个彪炳史册的艺术家都是晚年变法一样,陆沉一样在经历着晚年变法的过程,越是能变法,越是可以出大成就。所以,人们对中国画的笑言是中国画比的不是功力,而比的是高寿,越是高寿,越有可能变出个人的法则和艺术,所谓醇酒越酿越香。基于此,陆沉在探索创作“构形山水”系列作品时,就越加自觉把握作品的形神意蕴,意存笔先,纯任心性生发,收放自如,现代艺术的自由构成章法随机形成,而笔墨的韵味又蕴涵其中。陆沉讲自己在作画时常常是凝神静气,让脑子空净,然后落笔运墨,神气灌注,不打底稿,画面关系依势而为,一气呵成;而陆沉的墨彩写意同样是兼具写意与墨彩,用笔豪放,与构形山水形成对举,前者工写皆备,而墨彩写意则舒朗宏阔。陆沉以同样的笔法和气象来画树木丛林,不拘小节,大笔驰骋,畅快淋漓。这种画风与境界不由让人想到古来的南北宗论,不由得在今天的满目细笔小笔的雅致清丽风格流行之时,更加赞赏、推崇这种大开大阖的艺术品格。

我们沿着陆沉先生的艺术之路来讨论他的艺术的特征和成就之处,以墨彩为其艺术语言表现系统、以构形山水为其艺术终极所向。陆沉先生今年80岁,精神矍铄,如其名一般,深潜于美术史的经络里,与历史相伴,汲取独特的人文气息,发挥着自己的沉着与执着的韧劲,在心仪向往的艺术道境中奋笔疾书,涌动着澎湃的热情和信心,走在墨彩交汇的魂魄世界里。 

中国的美术史需要这样充满坚忍不拔的艺术家,不休不止,去追寻那伟岸的艺术的至高境界。


2018年8月1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



墨彩写意



《水墨写意之一》

97cm×180cm

墨彩

2000年



《水墨写意之二》

97cm×180cm

墨彩

2000年



《早冬》

69×138cm

墨彩

2005年



《汾滨人家》

69cm×138cm 

墨彩

2017年



《秋水无声》

69cm×136cm

墨彩

2017年



《升起朝阳》

69cm×136cm

墨彩

2017年



《朝阳山色》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峡谷》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志趣如山》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汾水之源》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远村》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晋山采风》

138cm×69cm

墨彩

2017年



《水墨速写虎跳峡》

138cm×69cm

墨彩

1985年



山河驻心田  墨彩生万象

写在陆沉先生水墨艺术

中国美术馆开幕之际

                  

1964年是山西美术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山西省轻工业学校(1965年升格为山西轻工业师范学院)创办了美术专业,这一年陆沉(贤能)先生从四川美院毕业分配到轻校,和当时来自中央美院等国内名校的一批年轻人成为学校美术专业的创始人。自此以后,这里成为山西美术界的重要一极,为三晋大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

难能可贵的是,文革中学校不能正常办学,很多教师都离开了这里,离开了山西。但是陆沉和谭兴渠、吴德文三位先生从始到终,不离不弃,一直坚守在这个学校,成为山西美术界的著名的“三驾马车”。陆沉先生作为创始人亲眼目睹了我们的美术专业怎样由小小的教研组,成为专业科,成为系,进而成长为现在的艺术学院。见证了从山西省轻工业学校到山西轻工业学院,再到文革后复学为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同时开办太原工学院纺织专科班,直到2000年并入太原理工大学组建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的整个过程。

1984年陆沉先生担任美术科(系)主任后的十余年,是学校的美术事业重大发展的机遇期。他在原来装潢设计、陶瓷设计、染织设计的基础上拓展了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艺绘画等专业,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同时他倾力延揽人才,配置了从史论到各专业所需的各类教师,并坚持每年送出教师到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等名校进修提高,参照国内美术名校的规范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他凝练和打造的这班精兵强将,不仅在山西美术界塑造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形成一块学术高地,更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日,作为山西省唯一的“211”大学也是唯一进入“双一流”的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不仅能够在八个本科专业培养人才,还能够培养学术型、专业型两类硕士人才,成为山西规模最大的美术和设计类学院。饮水思源,若没有先生当年的谋篇布局,怎会有今日气势恢弘的局面?

陆沉教授还深深热爱着教学,除发扬光大了“李有行体系”之外,在训练学生写生、创作方面,他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获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为行业举办的培训班上,有一个色盲学生经陆老师调教,竟然画出了惊艳全班的绝佳之作,因而陆沉先生自然成为我校每一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把教学和创作统一起来,在基础教学的写生中贯穿着创作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叫“教学、创作相辅相生”。所以我们看到了大量他的源于写生、高于写生,外感于形、内化于心的作品,从九曲黄河到巍巍太行,从瑰丽九寨到绵绵昆仑,他都用极准确的造型语言,极酣畅地表达了他对山河湖海、花草木石无限的爱。

陆沉先生为人豪情万丈,他行万里路,以绘画纪录大好河山,以笔墨宣泄奔腾的激情。文革中“工宣队”进校,别的人忙于文攻武斗,他和吴德文老师却一头扎到中国画的摹绘中,常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年复一年,他始终以旺盛的激情投入创作,是一位高产的画家。中国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只能展出陆沉先生作品中很少的一部分,他大量逶迤磅礴、墨彩纷呈的山水画以及枝干虬曲、繁若晨星的“陆家梅”还藏瑾纳瑜待于深闺。

艺术学院迁入新校区已经4年过去了,一座建筑面积4370平米美术馆即将交付使用,我们一直期望新的美术馆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美术界的重要平台,并把这个希望寄托于未来美术馆的学术掌门王春辰先生,也很高兴春辰兄允诺了这个期冀。我一直想以陆沉先生以及谭兴渠、吴德文先生的作品展作为开馆之展,并通过为陆沉教授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把他几百幅类型丰富的作品完整呈现给大家。这个想法得到春辰先生的赞许,我想这不仅是对学科创始人应有的尊重,当然也是向社会展示学院深沉而不平凡的历史。

今年先生年届八十,在中国美术举办展览既是他个人的大事,也是学院的大事。以陆沉先生的人格品性和艺术造诣,于公于私不能草草,所以我把陆沉教授郑重推荐给好友——中央美院美术馆王春辰教授。一流的艺术家一定要通过一流的策展人来展示到世人面前,相信各位方家在展览上定会看到陆沉先生水墨中的雄奇、厚重、精致与奇巧。

惟愿先生耄耋之年重启航程,以浓墨重彩写就自己的璀璨人生

 赵慧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美术学博士

    2018年8月6日


大笔丛林



《迷失 》局部


《迷失 》

69cm×315cm

 墨彩

2014年



《万岁图之一 》局部


《万岁图之一 》

240cm×550cm 

墨彩

2006年



《万岁图之二 》局部


《万岁图之二 》

240cm×550cm 

墨彩

2006年



《岁月之诗》局部


《岁月之诗》

140cm×610cm

墨彩

2018年




梅花天地



《梅林深处》

97cm×180cm

墨彩

2005年



《百梅诗书印(之一 )》

70cm×280cm

 墨彩

2014年



《梅颂》

144cm×367cm

墨彩

1997年



《红梅赞》

150cm×400cm

墨彩

2012年







更多精彩文章 ☟☟☟


■ “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华彩乐章——章华雕塑作品展”亮相北京中粮广场

■ “能量——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 《雕塑华章》(第二辑):何力平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鲍骞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刘巽发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严友人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孙锡麟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孙贤陵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徐立忠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齐子春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唐大禧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王官乙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罗耀辉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龙德辉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桢之珍品——周国桢雕塑作品

■ 《雕塑华章》(第二辑):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德劭艺高 为人师表|我所认识的徐世政老师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