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雕塑华章》(第二辑):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作品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编者按

经过一代代雕塑艺术家们的努力,雕塑已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功绩卓著的老雕塑艺术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刻苦,专注坚守,精益求精,将青春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全部洋溢挥洒于热爱的雕塑艺术事业上。他们凭着灵巧而神奇的双手、认真而执着的热情、稳健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以及炉火纯青的娴熟技艺和饱满旺盛的创作状态,塑造重现了一个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和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时刻,或恢弘壮观、或雄浑厚重、或潇洒飘逸、或轻盈秀美、或天真可爱。他们不仅创作出一大批内涵丰富、深得大众喜爱的贴近生活、讴歌时代、礼赞英雄的雕塑精品,而且身兼教育和培养雕塑后备人才的重任,使得我国雕塑事业后继有人,也使得优秀的雕塑技艺得以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为了讴歌老雕塑艺术家们默默无闻献身雕塑艺术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他们为我国雕塑艺术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我编辑部在之前的出版基础上,推出《雕塑华章》系列精品集。除此以外,还于《艺术观潮》微信公众平台为入编此系列作品集的老雕塑艺术家们推出个人专题介绍,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他们的精品力作。

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刘焕章

Liu Huanzhang


1930年生,河北乐亭人。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分配到雕塑创作室,专业从事雕塑创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曾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

1952年作品《篮球运动员》发表于《北京日报》。

1953年作品《抱水球的小女孩》发表于《北京日报》。

1955年瓷塑《采茶姑娘》发表于《美术》杂志(封面)并参加“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

1961年木雕《少女像》参加小型雕塑展并发表于《美术》杂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1年7 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焕章雕塑展”,共展出作品372 件,其中《无题》《摔跤手》《兽中之王》《童年》等16 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件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

1983年《约鲁巴少女》《尼日尔河畔》等非洲题材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访外美术作品展览”。

1984年为第六届全国美展设计金、银、铜及荣誉奖牌(浮雕)。

1985年赴香港艺术中心包兆龙画廊举办“刘焕章雕塑作品展”(香港美术交流学会主办)。

1988年赴南斯拉夫参加“大理石和声”国际雕塑大赛。

1989年为第七届全国美展设计金、银、铜奖牌(浮雕);同年于中国美术馆第二次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

2000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第三次个人雕塑展,数件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

2001年阳光卫视拍摄并播放《人物在线——雕塑家刘焕章》。

200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5年天津卫视《中国人》栏目拍摄并播放纪录片《著名雕塑艺术家——刘焕章》。

2006年吉林卫视《回家》栏目拍摄并播放纪录片《刘焕章——纯真年代》。

2010年央视精品频道拍摄并播放《生命魔术师刘焕章》。

2011年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并播放《刘焕章——随意刀工甘寂寞》(大型美术文献纪录片《岁月丹青》篇章之一)。

2012年作品《摔跤手》(铸铜)参加“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同年,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拍摄并播放《口述:雕塑成痴——刘焕章》。

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艺术展”。曾赴西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三国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诸国访问、考察并赴南斯拉夫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出版有:

《刘焕章雕刻选》(外文出版社,1984)、《刘焕章雕塑选》(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刘焕章雕塑艺术》《刘焕章篆刻艺术》《刘焕章雕钮艺术》(荣宝斋出版社,1999)、《刘焕章雕塑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Carving And Thinking

刻 与 想

我少年时曾学过刻印钮,这使我对传统、对硬质材料较早有些接触。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常利用课余之暇搞些小型雕刻,这是兴趣所致,久而久之手下熟了,锋利的刀,坚强的石,越来越变得听话了。虽说谈不上应付自如,总比从不摸刀、不摸石的人做来轻松一些。

在完成社会大型雕塑任务之余,往往感到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想法、感受和在艺术上的偏爱,还得另辟蹊径,采用自选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在不断实践中、在反复探索中,日积月累,雕刻品也就不断增多着……十年动乱间这些作品都遭到了毁灭,得以幸存者寥寥无几。孩子虽然丑,当妈妈的照旧疼爱。我的心情不难理解。

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出的绝大多数作品则都是1977年以后完成的。时间不算长,是拼了命去干的。不过,多年来生活中积累的想法、感受、创作的构思,如泉水般涌来,有时简直令我应接不暇。当然,我也扔掉了不少刻坏的石头、木头……创作是辛苦的,雕刻更无捷径可走。

古人写诗大多有感而发,触景生情,诗兴即发。可见感情的冲动对诗文的作用。在生活中感受的激情对一个画家、雕刻家同样也是重要的。我的许多作品都有些来历,凭空想,只怕不行。



真 淳

Genuine And Honest

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指诗作不见铅华粉饰,只有真率淳朴的情志。刘焕章部分作品没有聚焦历史题材的宏大主题,却着眼于生命体的本身,作品自带一种特有的自然纯真之美,刻画的人物和动物或天真无邪,或粗犷朴实,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



《童年》

12cm×13cm×17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傣族姑娘》

42.5cm×32cm×24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少女》

33cm×19cm×38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顽童》

黑大理石

30cm×18cm×40cm

1981年

中国雕塑院藏



记得还是1956年的冬天,我们去内蒙呼伦贝尔体验生活。一进入草地,一片异乡的风物,草原、蒙古包无不在吸引着我,尤其是蒙古民族那淳朴、憨厚而爽朗的性格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住在蒙古包里与蒙族老大娘、老大爷朝夕相处,日子久了就越发有感情了,有时老大娘还替我补裤子,待我像亲人一样。我走时,老大娘舍不得,哭了。这感人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事隔二十多年,如今老大娘也许早已不在人世间,但回忆起来,他们淳朴、憨厚的面容依然清晰可见。我想念这些人们,尤其在那种世态炎凉的日子里,我更感到他们的可亲可爱。后来创作的《老牧民》木雕头像和木雕《晚年》,便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蒙族老大爷的形象。那头像为记录他风尘仆仆的大半生,那圆雕则想表现解放后他幸福的晚年。

我是很喜欢动物的。1958年春天我去隆化中学安装《董存瑞像》,当地老乡捉到一只小狍子送给了我。我疼爱极了,要把它带回北京,把它养大,与它为友。谁知走到半路它便死去了。我非常懊丧,许多年后想起来还觉得是件憾事。后来我在雕刻小鹿时都还每每带着这种既惋惜又怀念的心情。

我所接触的生活从来没有出现过奇迹,所以,感动我的也都是极平凡的事情。我的作品选取的便也都是平凡生活中经常见得到的题材和各种普通人的形象。他们给我的亲切感使我的作品与许多观众的感情接近了。

生活是平凡的,但又是丰富的。我的兴趣广泛,对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满怀情感,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人或是动物,从大人到儿童,从兽中之王到寒蝉小鸟,无不是可以表现的对象。油画家可以画风景,中国画家可以画花鸟;雕塑的题材不是也可以更广泛些吗?

在表现方法上我想应该不囿成法。或写实,或夸张;可装饰变形,也可利用各种天然材料稍加雕琢;有磨光的,也有表现刀法的;为达到预期效果,什么方法都不妨用用,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前人留给我们那么多作品,又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可吸收的东西很多,只是不要光炒回锅肉,也得搞点新鲜点的东西。



诗 意

Poetic

刘焕章不乏体现其柔情易感诗意象征一面的作品。在此类作品中,无论是纯净甜美、颀长优雅,还是饱满感性的活力迸发,全都映射出作者对生命饱含关怀与温情的目光,如潺潺溪流般渗到观者的感受中,让观者体会到作者既饱满丰富又含蓄内敛的诗意与情怀,以及对美的独特体验。


《豹》

64.3cm×11.5cm×26.5cm

197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兽中之王》

砂石

39.5cm×17.5cm×48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泉水清清》

大理石

45cm×35cm×90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山泉》

65cm×44cm×22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晨》

64cm×52cm×39cm

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上苍》

37cm×36cm×105cm

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既然雕刻是用凝炼的形式反映生活的,在造型上就应该要求单纯简洁,洗炼而富有整体感。我偏爱浑然一体的雕刻。如中国古代《石兽》 《石狮》、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等等。

我的红砂石雕《梦》就是在原来石型的基础上,人物形体采用浮雕处理,稍事雕琢而成。石刻《顽童》、木雕《新书》虽已是件雕刻品,但依然可以捕捉到石、木料的原形,利用了材料的形和美,不去过份地注意细微的情节,而是靠—个单纯的形体去概括儿童的顽皮可爱,或得到新书后的喜悦心情。

我在创作《摔跤手》时曾搞过多次构图,最后并未采用摔跤手跳跃出场或正在与敌手较量的情节,而是塑造了一个摔跤手静止的站姿。可以想到他是休息,也可以理解为准备出场。我吸收了一些我国传统表现天王、力士的手法,用三角形构图,表现了一个静态,企图通过静止的力量预示动的效果,以静止中的动去体现动时的静。

河南洛阳出土的辟邪,虽然动作不大但气势夺人,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动与静结合的很好。我在刻花岗石大豹时便学习、吸收了这些优点。

有一次我看到个小姑娘,形象特别生动,显得干净利索。后来又见到一个姑娘,嘴比较翘,总显得有些气嘟嘟的,很有意思。于是我参照这两人的形象刻成了《似锦年华》。雕塑是通过人物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的,所以就要求作品中人物有血有肉有性格,而不是某一个标准的人或概念化的人。艺术的形象,应使观者有生活里果然有此人之感。

刻头像时我还省去了一些繁琐的小起伏,强调、夸张了最能代表人物个性特点的脸型和五官部位,以加强给人的印象。我们古人的东西都非常讲究含蓄。如诗词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总是留给人许多想象的余地。我不喜欢那种剑拔弩张的作品,我喜欢含蓄的美。我的几件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多吸收了传统雕刻中“菩萨低眉”的表现方法,以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



实 境

Reality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道:“直致所得 , 以格自奇”,认为作品应直抒胸臆,自然写出,以独特的风格来标新立异,正如刘焕章的写实作品,不是简单直白的线条构造,而是描绘了特定对象的动人神态,并动静结合,在虚实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从中可见作者丰富的素材准备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摔跤手》

46cm×24cm×102cm

1958年


《法学家芮沐》

19cm×16cm×26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作家沈从文》

36cm×25cm×51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抗战老兵》

36cm×34cm×66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老牧民》

33cm×19cm×23cm

1978年

《羚羊》

33cm×15cm×54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鹿》

34cm×13cm×54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裸女》

24cm×19cm×75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新书》

15cm×15cm×68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小憩》

27cm×22cm×63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有的作品是为了艺术效果,采用了夸张或装饰变形的手法。如石雕《五月端阳》、木雕《岭南妇女》《小憩》,为表现农村妇女的结实、健壮把人体的有些部分夸大加粗了,使形体显得更加丰满、有力。而木雕《李白》《晚年》则是学习了我国古代陶俑的艺术形式,通过变形把人体加长,并概括在一个长方体的造型中,加强了形式感。有的作品我只是注意了形体的感觉,以求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我认为在雕刻的处理上不必去追求形似的乱真,更不能以模拟自然为能事。因此,在技术上,我认为素描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不管如何,只要目的达到就行了。当然没有好的手段也不容易达到目的, 但一般说来,你的手段能够帮助你达到目的也就够了。有时技术生一点反而有好处,技术过熟则容易流于“油”。中国古代论书法云:“宁拙勿巧、宁涩勿滑”恐怕也是这个意思吧。

雕刻的构图我看不必去选奇猎怪、哗众取宠或忸怩作态。我往往采用老老实实的呆板办法。正像我在治印中喜欢清末诸家中的黄士陵的篆刻一样,乍看像是利刀切豆腐干又直又板毫无奇巧处,细看即会发现板中见活,自有妙处。我的木雕《新书》、石雕《无题》《顽童》都采用了对称的构图,不去过多安排人物姿态的变化,而选取了生活中比较朴素的动作,只想更多地着力于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

中国绘画、雕刻很讲究用线。有的线可以表现体积,有的线可以表现力量。佛像衣纹的线如行云流水,生动而有韵律;出土的镇墓兽的头发向四方伸延造成一种勇猛的气势。我的木雕《新社员》《蒙族姑娘》《凤妮》等作品更多地吸收了中国佛像的办法用肯定的线刻划出人物的五官轮廓,可说是我用传统手法反映现在生活、表现新时代的人所做的初步尝试。在我的浮雕《秀发》中,人物眼和嘴等处都用线来表现,而头发在用线刻画的同时又利用了木料的天然纹理。



超 诣

Superb And Refined

刘焕章自然地继承了“写意”的传统,重视传神,追求“得意而忘言”的忘我之境。他对材料形状和纹理的巧妙运用,使作品造型单纯又富有变化,刚劲不生硬。有的作品还注入了刘焕章的阅历与感悟,体现了刘焕章对人生的思索、对现实的反思,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无题》

35cm×19cm×39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老子出关》

30cm×29cm×16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自塑像

黑色大理石

34cm×33cm×23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我刻东西用料倒是比较多样的。无论是砂石、玉石、曲阳石、花岗石;无论是硬木、朽木、树根、树杈、树疙瘩,几乎什么都可以刻。有的是先有构思后找合适的材料;有的却是先有材料然后再去作文章。因为各式各样材料的天然造型和美感往往会把你带向一个新的天地间去。它能启发作者的思路,使之新颖开阔;有时可以改变作者原来的构思而产生新的意境。有时天然的物形本身就具备了一个人或动物的形影,稍事加工便有奇效。黄山的猴子观海,阳朔的骆驼过江不就是天然的大型雕刻?有时会使你面对一块石料或木料冥思苦想、苦苦求索,以致欲罢不能,直至出现奇迹为止。我的木雕《狂想曲》《公鸡》《熊》《树洞》《盼母归》《苍鹰》等,都是利用了材料原来的天然形,稍加笔墨而成的作品。

虽是一些废石朽木,也要利用得当,才能奏效。构思固然需要巧妙,但也要因材施用,不宜雕琢过份,生硬勉强,失之率真自然。如果在动作上过份做作,造型处理上过份加工,总不免令人有失真之感。我想:做人尚该率真,艺术上的率真不更是难能可贵的吗?

不同的雕刻品或磨光,或表现刀法保留刀痕,一切服从作品内容(主题)的需要。如我的《辛酉年》是件装饰变形的作品,磨光可显得更加洁净单纯。《秃鹫》的大片羽毛,《兽中之王》披散的毛发则都是大刀阔斧砍、凿而成的。有时为求效果可以着色或采用其他方式,我的一些木雕是用火烧烤过的,如《回忆》《天鹅舞》《熊》等。

我的手用笔远不如用刀自如,我想告诉大家的其实都在我的作品中表现了。既然是动手的,还是让我继续动手吧。生活在不断丰富,国家在不断前进,做为艺术工作者,只有不断拿出新的作品来,才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






更多精彩文章 ☟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吉林)李书春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吉林)陈曦光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黑龙江)张玉新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吉林)王辉宇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辽宁)黄亚奇作品

■ 2018·中国当代油画 | 胡不为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黑龙江)方亮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吉林)宁玉峰作品

■ 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辽宁)冯建宇作品

■ 中国美术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

■ 草原情怀——蒙古族青年画家包胡其图

■ 初心·李继飞雕塑展

■ 交汇的空间·张崴雕塑作品展

■ 红土情寄——潘建涛水彩、粉画作品欣赏

■ 报名啦!我和草原有个约会

■ 新时代·新坐标 | 备战第13届全国美展水彩·色粉·油画北戴河创作班招生简章(13届)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