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叶如璋


1933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受教于刘开渠、傅天仇、钱绍武先生。1958年调入北雕研究室开始雕塑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曾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笫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研究室主任、副厂长、研究员。曾受聘担任中国美协基金会主办的城雕研究班指导老师,编写雕塑教材并发表了一些雕塑创作文章。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1985年评为“市统战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城乡建设部先进工作者”。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有政府特殊津贴。

参加过南京长江大桥雕塑群像和毛主席纪念堂群雕的集体创作,完成几内亚11.22纪念碑圆、浮雕并曾赴叙利亚大马士革设计创作《阿萨德像》。八十年代以来创作一批石木小型雕刻,并创作《李大钊纪念像》《曹振贤纪念像》《云南个旧市标纪念像》及香山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像》等大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纪念性作品




《毛主席纪念堂雕塑》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群雕》泥塑放大工作中,央美雕塑研究班同学合影留念



《周总理浮雕》



《欧仁·鲍狄埃像》



《几内亚11.22纪念碑圆雕》

(集体创作,张照旭设计)

1972年9月



《几内亚11.22纪念碑浮雕》

(集体创作,张照旭设计)

1972年9月



《阿萨德像》

石雕

1979年

为国家体委援建叙利亚体育馆设计

落成于大马士革体育馆内



《李大钊纪念像》

230×78×68cm

汉白玉石雕

1983年6月

1986年12月石膏像参加全国城雕作品展并获奖

建于北京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内



1983年中共中央拨乱返正重新评价李大钊,为了缅怀大钊烈士,决定建设李大钊烈士陵园。中共中央为大钊烈士撰写碑文、邓小平同志为墓碑题词,陵园中还要建大钊纪念像,2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创作设计此像。北雕研究创作室十余位雕塑家在较短的时间设计了九个方案。2月23日中顾委荣高棠同志来审稿,审定了我的的方案,“要内刚不外露”,上实下虚处理,如山石一般,符合气势、端庄稳重。这个方案正合要求。

《李大钊像》构思依据是大钊的两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考虑雕像立意与陵墓环境庄严肃穆的特点,形象内在气质与环境特点相结合是构思立意的要点,我在泥塑放大稿中自始至终地把握这个问题。2.2米高的放大泥塑稿经34个工作日于4月16日完成并审查通过。

石雕像加工由北雕曹忠亮师傅协助我制作,我负责石雕监制和头部形象的最后刻画,上实下虚的处理、衣衫上的刺点“毛”的处理加强了粗布的感觉,雕像下的石块开荒处理也是为了突出头部的精细刻画。石雕于6月初完工。6月10日石雕像运万安公墓大钊陵园安装后,我和曹师傅又在现场结合环境光线调整了雕像的细部。七月初中共中央在陵园举行揭幕仪式,胡耀邦同志出席了李大钊烈士陵园雕像落成典礼,彭真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碑文。


《李大钊纪念像》(局部)


《李大钊纪念像》(设计定稿)

青铜

65×17×16cm

刘开渠纪念馆收藏



1994年6月天津市政法学院要建李大钊纪念像,委托我重新设计不同于陵园的方案。我结合学院环境和设计要求于8月完成定稿方案。因为大钊同志历史上曾在学院原址讲过学,因此方案改成双手于前、手执著作讲学的姿态。1995年2一3月完成泥塑放大稿,6月李大钊石雕完工,像高2.5米。




《曹振贤烈士纪念碑像》

水泥喷铜

碑身高800cm,300×350×100cm

1984年7月

建于北京会城门公园内



《孙中山纪念像》

汉白玉石雕

200×120×120cm

1990年3月落成典礼

建于北京香山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内



1989年3月民革中央决定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塚前的“中山纪念堂”建立孙中山纪念像。由民革中央及首都雕塑规划委员会委托,聘请我设计创作此像。经实地考察环境及史料研究后于1989年7月完成审定稿。1989年8月一10月进行泥塑放大创作。雕像设计构思:中山先生坐着,手扶右腿上写给苏俄的信函,仰头远望以平等待我民族之苏联,充满期望和革命的信念。1989年10月一1990年3月初完成,石雕于3月4日运到纪念堂安装。经四天在室内光线下修正形象后,于3月12日举行《孙中山纪念像》落成典礼。习仲勋副总理及民革中央领导等均前往碧云寺中山纪念堂参加中山纪念像落成典礼仪式。



《云南个旧市标——锡都明珠》

汉白玉雕像、不绣钢碑身

像高230cm,碑高1800cm

1987年10月

建于云南个旧市



《彝女蕉馨》

1986年3月




抒情达意作品




《炉火正旺》

1963年央美雕研班时毕业创作



《老传统》

1963年

央美雕研班毕业后回北雕创作室创作作品



《送子参军》

为革命博物馆创作



《母与子》

六十年代创作



《风筝》

木雕

51×20×15cm

1980年4月

1980年9月参加在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展出的中国雕刻展



《星空》

木雕

28×14×12cm

1980年9月



《枫叶》

木雕

40×15×12cm

1980年4月

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海~我的摇篮》

楠木雕

36×45×15cm

1980年6月

1982年8月参加巴黎沙龙美展



《阿凡提》

楠木雕

38×12×18cm

1981年8月



《屈原》

树杈木雕

26×7×14cm

1982年

1987年参加传统与现代雕塑展



《屈原》材质是一根树杈。我把它倒过来,树杈就成了屈原耿直的胡须了。



《晨雾》

黑陶

18×16×6cm

1982年12月



《晨雾》刻画的是一个白发白须的老者,身穿白衣白褂在迷朦的晨雾中练太极拳,营造出一种似动非动的意境。在造型处理上企图表现一种空间距离。老者全身动态柔和有韵律,细部大大省略只留下一条缓缓流动的轮廓曲线。这一形式的“意味”是想表现一种远景印象、一种整体律动的美、一种清新的意境一一晨䨦中白发老者的生命律动。不过现在看来,这件作品烧成黒陶不如烧成白陶更好些。



《种豆》

石膏小稿

24×12×7cm

1983年12月



《分分秒秒》

石膏

1983年

1985年刻成汉白玉石雕

80×20×18cm

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获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美术奖

北京市美协收藏



《海娃》

黑陶

34×18×18cm

1987年12月




求趣作品




《折跟斗》

墨玉石雕

24×28×15cm

1980年10月



《三个折跟斗》(石膏小稿)

1991年5月

汉白玉石雕建于北京红领巾公园

石雕尺寸:110×100×70Cm,100×105×70cm,160×100×100cm



《折跟斗》这件作品除了表现孩子们不怕摔跤、敢于折腾的童心外,更在造型上融入花朵的饱满、稚嫩,有尖突类似洋葱头的球状形体,所有眼、嘴、手足的细节一概虚化,为的是在造型上突显孩子的蓬勃生机的意象。



《啃脚丫》

(方型能翻转多角度观赏)

石膏稿

15×16×11cm

1986年4月



《贪》

楠木雕

28×55×12cm

1980年5月



《贪》材质是一块建筑斗拱楠木料,正好斗拱的形像是桥上有只狗,且像是一只贪吃的狗。桥和狗的方棱造型隐含钱币的意象,狗竖起的方块尾巴和拱形的桥构成“币”字形。



《猫》

石雕

1980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猫》这件石雕作品是我刚开始练石雕时作的。由于当时对此虎皮石性质没有掌握好,石头黄色纹路特别松软,一不小心就震下一大块,原先是想刻鸡的,这下刻不成了,石料变成扁平的怎么办?于是随机的就刻了这只猫。想不到中国美术馆来收藏展品竟选了这件石雕和我另一件木雕《枫叶》收藏。



《井底蛙》

翠玉石雕

1980年11月


  

《井底蛙》用的是翠玉,玉石坚硬难刻,采用的是“文革”中北雕与玉器厂合并时留下的废料。这件作品在造型上由于材料所限,蛙的四肢只能线刻处理,有点学西汉茂陵动物石雕的手法,突出了蛙的大肚子和眼球,其余蛙腿四肢几乎用线刻包含在“自大”的蛙肚皮上,这也是突出主题的意象造型。



《太白醉酒》

石雕

1980年12月



《太白醉酒》的材质是做滑石粉的滑石,质软易刻。捡来石料见它色泽温润且形状很像醉汉躺在那里,我就稍微加工,主要在轮廓上把这位太白从石料中剥离出来。



《骆驼》

柏木

28×33×3cm

1980年12月



《骆驼》所使用的这片柏木材质也是残料。运来一大段柏木,研究室内已经兴起石木雕刻,大家要分木料,于是大家亲自拉大锯来分,特别难锯,辛苦半天锯斜了,只能重新锯。而这片残料我拿来刻成双面浮雕,想不到柏木断面的花纹很像驼毛,真是歪打正着!



《小猫头鹰》

黑陶

32×20×10cm

1987年8月

1989年《小猫头鹰》石雕参加建国四十周年美展



《小猫头鹰》中,小猫头鹰拥有圆圆的身躯、稚气的眼睛。做小动物雕塑终是很有趣的,这件稿子让日照烧成黑陶效果还不错。



《狗熊抱团》

(球型能滚动多角度看)

石膏着色

10×10×10cm

1986年7月



《狗熊抱团》刻画的是两只抱团打架的狗熊。在造型上,我把它们做成一个圆球。熊的头、爪、四肢全作浮雕处理,统一在一个能滚动的“球形”中,这是一个能滚动的意象造型。



《两只狐狸》

青铜

7×18×11cm

1987年



狐狸习性多疑,转圏对视,好玩,故作烟灰缸。



《一对小熊貓》(设计小稿)

黄铜

4×5×3.5cm,4.5×6×3.5cm

1987年



我理解的意象雕塑


中国传统的意象雕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理念和造型语言。西方有很精彩的具象、抽象雕塑,各种不同的造型语言在品位上不分高下,只是各具特色。我喜爱中国传统意象造型,从远古彩陶纹样、玉佩、青铜器到中国的书法篆刻、水墨写意画都具有鲜明的意象造型特色。我读过郑板桥三段论画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到笔下之竹。把作者从生活中感受和发现的自然造型转化为心中的立意,最后用“意笔”来表达旳“意象”造型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逐渐在创作雕塑时融入这种理念,《折跟斗》《晨雾》《狗熊抱团》《井底蛙》《贪》《猛汉斗牛》《腾龙升空》《鲲鹏出世》都是意象造型表达的作品。再如钱绍武先生的《江丰头像》,造型硬朗,整体大块大面,充分刻画出人物的铮铮铁骨。朱尚熹先生的《柴可夫斯基像》刻画也正像他所说的“一切的塑造,尤其是衣纹都转化为音符,以泥塑的语汇谱写恢宏而又苍凉的悲怆”。吴为山先生的《睡童》我很喜欢,他在造型上朦胧的处理手法,这正适合孩子熟睡中朦胧睡意的意象。 这些都是意象造型创作的典范。我觉得运用意象造型的理念就是需要寻找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去表达,以形传神、以形抒情、以形达意。“意法用笔”才是意象造型的精要,这是郑板桥老先生需要锻造“笔下之竹”画论给我们的启示。



写魂作品




《猛汉斗牛》(小稿)

《猛汉斗牛》

铸铁

400×100×800cm

1990年6月完成定稿

参加中国体育美展



1990年8月铸铁,建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田径场外。之后受首都城雕委员会委托设计制作青铜《猛汉斗牛》(34×23×10cm)并作为首都城雕礼品赠于外宾。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雕塑艺术交流展。1994年参加第二届城雕优秀作品展并获奖。

《猛汉斗牛》在造型上探索用瘦削多棱的形体表现阳刚有力的意味,用粗犷的铸铁板材构成勇武有力的造型,借用中国书法篆刻在形体上的意味。



《鲲鹏出世》

青铜

110×47×46cm

1988年12月

1989年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



《鲲鹏出世》刻画的是鲲鹏用巨大的双翼从海水中跃起构成两个孔洞,造成扶摇直上之气势的意象。在羽化成鹏的过程中尚残留勾起的鲲鱼之尾。



《浴火凤凰》

不绣钢着色

67×45×26cm

1989年7月

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大展



《浴火凤凰》是我有感于国家经历“文革”浩劫后,期盼像火凤凰那样在烈火中永生而创作的。火凤凰在烈火中湼槃后永生是永不灭绝的新生命之火。



《腾龙升空》

不绣钢钢管组合

 155×40×40cm

1994年

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8月不绣钢钢管组合建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1400×1500×1500cm)



《腾龙升空》用不锈钢管材长短错落、疏密组合,构成巨龙在升腾中轮廓变化和运动的虚线。垂直错落向上的管形想表达一种升腾的速度意象,轮廓的似与不似,一虚一实,用现代构成手法与意象造型融合在一起。从退远整体看形成巨龙升腾的效果,而局部看则好像是各种钢管构成的抽象雕塑。



时代和生活


我觉得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一部分,浓缩了艺术家的感情和灵魂。回顾我一生创作的雕塑是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去探寻时代和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去思考判断辨别时代变迁的真理善念和美。艺术创作是有感而发,不能脱离鲜活的生活,不能脱离对真善美的追寻和发现,在此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己的心灵感受、意象去表达,一句话就是:用大爱之心去感受生活,以大美之艺去畅情表达。

有时自己会受时代观念的影响和局限,做出作品会有高低成败之别。比如“文革”初设计的《毛主席像》,当时怀着崇敬领袖的感情去做,所以为清华大学红卫兵釆用。后来创作《分分秒秒》是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知识的渴求,创作鲍狄埃、周总理、彭总是对他们的怀念,而《枫叶》则是对陈毅《红叶诗》的赞美及对他的怀念。做《折跟斗》也是从不同侧面对“文革”的重新理解和评价。

我敬重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才创作了《猛汉斗牛》《鲲鹏出世》《浴火凤凰》《腾龙升空》。我也关切童真的天趣,所以有了《三个折跟斗》《啃脚丫》《抱团的熊球》《小猫头鹰》《转圈的狐狸》等作品。






更多精彩文章: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花语 • 陈妍音花卉水墨小品展开幕

■ 江山如画——金志远、徐孅伉俪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