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大战爆发|耶鲁带娃手册
文|楼夷
出国打包记|耶鲁带娃手册发表后,我收到了不少热情洋溢的留言和建议,比如去Amazon、Costco,叫Pizza外卖,去唐人街等,还有一位在新奥尔良的网友说可以给我寄方便面。
非常感谢大家的热心。请放心,我们活下来了。
上文写的是到达美国的第一天的场景,也就是你两眼一抹黑,信息极其有限时遇到的窘境。
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逐渐熟悉和适应新环境。但是如果能够做好充分准备,让自己的第一天更加舒适岂不是更好?希望我们的经历和教训能够对即将出国的朋友们有所启发。那我在烈日下举这一英里路的大披萨也值了。
到美国之前,我预估了种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到美国一周之内,我的预测都应验了,具体包括:
没车: Uber因为我们没安全座椅拒载,出租车极为罕见,要自己租车还没拿到小区停车证。
小朋友生病:老二到美国第二天得了肺炎,老大第四天凌晨四点口吐白沫腹痛不止,后确诊为中了轮转病毒。
幼儿园: 一直到我们到达纽黑文,都没有任何幼儿园表示有空位给闹闹。
购物:纽黑文商业不怎么发达。整个城市只有两家星巴克,还都在一条大街上。市区内只能零星见到四五家服装店和鞋店,别说童装店了。但不大的市区里居然有四家运动装店。纽黑文是流行人靠健身不靠衣装的理念吗?
每当遇到困难,我都对自己说,它们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大勺豆瓣酱,让我的日子更加有滋有味。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个月下来,能解决的都解决了,不能解决的也混过去了。
真正的困难,却是我根本没有预料到,或者说以为早就解决的。
两娃大战。
如果看过我之前写的《两娃战争论》之妈妈版,你就知道,对于如何处理两娃关系,我还是做过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而且效果不错。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陌生的语言、新的住处、外公外婆阿姨的消失再加上初来乍到就频繁去医院,让老二闹闹焦虑不已。第一周闹闹基本上是粘在我身上的。晚上非得和妈妈睡,妈妈不在立马大哭,随时随地要抱。
厨房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我正在灶台前奋力爆炒,闹闹则在地上抱着我的大腿哭喊“妈妈抱”,我只好尽量远离灶台,一边挥动手腕翻炒,一边低下头安慰闹闹“快了快了。”
老二还没安慰好,老大朵拉不干了。
一周后,朵拉晚上跑到我床上,要求一起睡觉。最后变成我和老大、老二睡一张床,朵拉爸睡一张床。
某天早上七点,两个孩子还在呼呼大睡的时候,我偷偷地溜下床,穿上新买的跑鞋,带上新买的手机臂套,出去跑步。正感觉自己很健康很拉风很装逼的时候,手机响了。
“家里炸窝了。“电话里传来朵拉爸惊慌失措的声音以及两个孩子的哭声,”快回来吧。“
我一看,才跑出20分钟。
“带孩子的感觉如何?“
“你看足球比赛吗?我就是那只足球,你想过足球的感受吗?“
“可惜我帮不上忙,”朵拉爸喝一口葡萄酒,继续看书:“我只是个篮球,孩子们不要我。”
我发现我们正在重复去年在普吉岛的对话。普吉岛只是短暂的假期,难道这样的场景要持续一年吗?
我们到达美国的第七天,两娃大战终于到达了高潮。
那是我们第四次去医院。前三次分别是为了给闹闹、朵拉看病,以及给朵拉体检和补疫苗。这次则是给闹闹体检。
当天因为朵拉爸上课,我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去医院。闹闹像只一样无尾熊挂在我身上,还时不时哭泣撒娇。
朵拉不爽了,也要抱。
60斤肉啊!我咬咬牙,使出了洪荒之力!
可惜刚奔出10米,洪荒之力就用完了。在两宝的哭声中,我只好再度运气,冲向电梯。
就这样一直到医院门口,我终于力竭了,一屁股坐到了大门外的马路牙子上。
两宝都很不满。
朵拉一把推开闹闹,说:“妈妈是我的!“
闹闹不甘示弱,举起手里的挖沙小铲子向朵拉头上拍去。
朵拉立刻咬了一口闹闹的胳膊。闹闹“哇“地哭了,朵拉看了我一眼,赶紧也大哭起来。
我趁着两宝哭泣的当口,艰难地把一只胳膊腾出来,摸索着从背包里掏出手机,查找耶鲁校车到达的时间。
这个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医生走过来,问:
“可怜的孩子们,他们没有饭吃吗?”
“不是,他们都抢着要妈妈抱。”我说:“妈妈要休息休息。”
女医生同情地看了我一眼,还是给我们留了两杯苹果汁和两包饼干,说是可以帮忙转移注意力。
我试着喂两个孩子,老二闹闹喝了点苹果汁,积攒了点力气,又去抓姐姐的头发了。就这样一直打到我们回家。
当天夜里,我一宿没睡。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战争必须结束!我对自己说,于是躺在床上构思了一夜应对策略。
策略一:保证两娃早上醒来就看到妈妈,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把晨跑时间改到早上6点半,七点回家做早饭。只要两个孩子醒来叫妈妈,我就飞奔到卧室。根据我的实践,早上如果见不到妈妈,就算之后妈妈来了,孩子也会哭很久。但如果一早就给孩子足够的安抚,接下来孩子反而不会那么粘了。
其实对老婆也是这样,情人节、结婚纪念日、双十一等等各种节日如果不好好过,平时就没好日子过了。
爸爸们听到了吗?
策略二: 不让大的让小的。
传统观念是大的得让着小的,把好东西都给弟弟妹妹。说这话的人估计从来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假设某天你老公对你说:“我找了一个情人。我依然爱你。你们两个我都爱。但她比你小,你要照顾她,把你的衣服、首饰、鞋子、包包都给她。”你会怎么想?
估计你老公不一定存在这个世界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对我们已经很仁慈了。
在父母眼里,老二是孩子的玩伴。但是在孩子眼里,新来的首先是一个入侵者。孩子要的是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是不能与人分享的。
很多人喜欢看育儿书籍或者儿童心理学之类了解两娃的关系。其实要理解两娃,尤其是老大的心理,最合适的教材是《甄嬛传》、《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以前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喜欢贵妃,皇帝还要多方照顾皇后,这是为了贵妃平安呀。
我在处理两宝关系的时候,都是公平对待,从来不要求老大让老二。老二看上老大啥东西了,都得自己去和老大商量,老大不给就没有。在国内我们这样做,但到了美国更要重视。因为在新环境里老大更敏感。
策略三:爸爸带娃
到美国前两周,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爸爸都不在家。他不是去见人,就是去上课。甚至周末也“要和一个知名博弈论教授遛狗顺便聊天。”后来朵拉爸不仅从这位教授的谈判课上获得很大启发,也学了不少给孩子学好第二语言的技巧。这些以后在朵拉爸的《大学·问》专栏里都会介绍。
但那个周末我很不爽。因为我在公交车上遇见了一个带着两岁孩子的中国爸爸。他说他和夫人、小孩以及岳母住一起。夫人和岳母全职带小孩,他一有空就帮忙。
“你们三个大人带一个小孩,“我羡慕地说:”我一个大人带两个小孩。“
我不平衡了。等到朵拉爸的选课季结束了,我要求他多干点活,比如带孩子在后院的游乐场玩玩。
朵拉爸不干,说我们同小区的乌干达、墨西哥的同学,从来不出现在后院。“既然到了耶鲁,就要有分工,“朵拉爸说:”你能不能向国际惯例靠拢?“
我仔细观察,发现真正原因是这两家孩子都是上小学的年龄了,家长放心孩子自己玩。而同个小区的东亚人,比如中国和韩国,无论孩子大小,至少有一个家长会陪在游乐场,而且晚上往往是爸爸陪。
周末到自然历史博物馆,爸爸出现的几率就更高了。经常看到爸爸一人推着载两个孩子的大推车在前面走,妈妈在后面拿着手机慢慢晃荡。
“这才是国际惯例知道吗?“我指着那个拿着手机悠闲踱步的美国妈妈说。
朵拉爸的加入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变得很干脆很有效率。他一般把孩子一放就走,不像我那么黏糊。
第一天他送孩子,朵拉哭着说:“爸爸你怎么能走呢?”得知这段对话后,我问他怎么想。
“现在哭得那么凄惨,“朵拉爸不屑地说:”过二十分钟肯定玩得很开心。“
其次,爸爸会有更多招数来对付孩子。比如有一次闹闹拉肚子,还吵着要喝奶。我只会坚拒,招致更大的哭闹声。爸爸则拿出了一个装满了水的奶瓶。闹闹哭累了,就勉为其难地抱着奶瓶喝水了。
朵拉爸最大的贡献是让我们全家睡觉变得特别容易。每天晚上,我们都关了灯,全家睡在一起听爸爸讲故事。在爸爸低沉、平铺直叙的声音里,很快就睡着了。
现在,朵拉这样总结我们家的分工:
妈妈做饭,朵拉负责吃饭加点赞、闹闹负责吃喝玩乐啥也不干,其他的活都爸爸干!
策略四:找时间单独和某个孩子呆一起
虽然很难,但是我们尽量找时间单独和某个孩子呆在一起。这是为了让他们感觉自己也享有父母全部的关注。为此,在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尽量不提及另一个孩子。所以我在参加国际学生/学者家属的迎新活动时,就一天带一个孩子参加。朵拉和闹闹都可以有一整天和妈妈在一起,还可以早上跟着妈妈去送姐姐/弟弟,晚上接姐姐/弟弟。
以上四招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建立安全感。安全感建立起来后,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展社交了。
策略五:做家务
我从来觉得孩子的社交应该从家起步----学习如何贡献和参与家庭的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做家务。
我先给朵拉布置了整理房间的任务。朵拉和我一样,讨厌整理房间。我的办法也很简单,固定时间扫地,只要在地上的一律扫进垃圾箱。这样至少在我打扫房间之前,朵拉会先收拾她的物品。
相比自己收拾屋子,朵拉更喜欢帮妈妈的忙。比如我做饭,她就给我剥蒜。我去洗衣服,朵拉会帮忙收拾衣服、拿洗涤球、给公共洗衣机投币、晒衣服、收衣服等等。
厨房是两个孩子最爱去的地方,因为妈妈老在厨房。一般我在灶台前炒菜,他们则在桌子边用模具做小熊三明治。我们三人分工,朵拉做、闹闹吃、我收拾。
偶尔会听到他们的对话:
“姐姐吃这个可以吗?“
“你说姐姐好,我就给你。”
“姐姐好。”
“再说One Two Go,我就给你吃葡萄。“
“One Two Go。“
策略六:找个小伙伴
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是找小朋友玩。我们住的小区附近就有三、四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不仅社区有,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也会在放学后把自家的游乐场所分享给社区儿童。
朵拉在那里交上了第一个朋友,也开口说了第一句英语:No,please.
还有一个常去的地方是纽黑文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有大量的儿童书籍,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儿童图书间,小朋友可以在里面画画、搭积木、玩各种玩具,电脑游戏或者通过特别安装的iPAD读电子书。每天固定时间段提供专门的唱歌跳舞课、少儿瑜伽、国际象棋、乐高等课程。这些全是免费的。
这些设施和课程主要面向三岁以下的孩子。美国幼儿园收费昂贵,每个月大概要1000到1500美元,而且孩子越小收费越贵。这对当地的普通人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算下来,自己带孩子,平时再去图书馆参加活动或者上课就很合算了。
不过带孩子上图书馆也需要大人陪同,如果父母双职工就没办法了。
所以,图书馆出现最多的是中国孩子。中国家庭重视教育,而且往往有老人帮着带孩子。每次到儿童读书间,我都有种回到北京大院的感觉。
在游乐场和图书馆,姐弟俩的关系迅速从相杀变成了相爱。这也很好理解,过去是关着门打架,现在一致对外。
现在朵拉和闹闹偶尔还会争抢妈妈,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算相亲相爱。
在朵拉身上,我看见了长姐如母的趋势。出门她给闹闹穿衣穿鞋、闲时给弟弟洗衣服、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时间给弟弟准备点心。。。。。。
在闹闹身上,我则看见了一个以姐姐为榜样,努力追赶的小尾巴,无论是在运动、玩耍还是家务上,一岁半的闹闹都尽量要向五岁半的姐姐靠拢,尽管很艰难。
这六大策略算是初步奏效了吧。当然有利益的时候该抢还是抢,有矛盾的时候该撕还会撕。
这不正是每个人生活中必经的吗?每个人的一生中既有长期的伙伴,也有短期的同伴。如何寻找、争取、合作以及谈判是一生的课题。
作为妈妈我不可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教会他们这些技巧,我自己甚至也不是专家。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的起步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环境。
我很高兴朵拉和闹闹现在就开始积学分了。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应对两娃大战的呢?
耶鲁带娃记
是一家人在耶鲁的副产品
王烁游学文章
是罗辑思维和财新网签约作品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