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拼爹拼妈?
文 | 楼夷
每次有人问我在美国干什么,我都会给他们两个数字——4和6。
每天我要出门四趟,去不同的学校接送两个孩子。此外,我还要给全家四口每天准备早中晚饭,因为每个人的午饭时间和要求都不一样,等于做六顿饭。
这些是我在国内不需要做的事情,却是很多美国妈妈的日常生活。说实在,此次全家访美,我预先估计了很多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但是没有想到做家长也有挑战。
厨师、司机、拉拉队
以做饭为例。除了午餐的菜色,我还得考虑不同的饭盒。
我们在纽黑文的时候,老大朵拉的午餐可以放在冰箱里,用餐前用微波炉热一下。老二的幼儿园没有冰箱,我们必须在午餐盒里放上两个冰袋。
到了圣地亚哥,老二的幼儿园连微波炉也没有了,很多小朋友就吃冷食,我们则用保温盒来装午餐。
此外,估计是因为人手和资金不足的原因,这家幼儿园还要求家长要轮流给全班孩子准备一天的点心。幼儿园会提前给家长发信,列出要求:不能有坚果,牛奶必须要2%低脂,不能太甜等等。
不比不知道啊。在北京,朵拉可是早、中、晚以及两顿点心都在幼儿园用的。每天的菜谱都挂在墙上供家长检阅。就这有些家长还不满足,偷偷去幼儿园看,就怕没让孩子吃饱。
我想,要是中国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见美国孩子的午餐,是不是都得哭了?
比做饭更重要的是兴趣班。一旦发现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持续的兴趣和能力,美国家长和中国家长一样会下血本投资。这不仅仅是因为兴趣,还因为在美国申请大学特长极为重要。
我所听说的兴趣班,除了钢琴、小提琴、游泳、绘画、舞蹈、编程这些耳熟能详的,还有击剑、高尔夫球、马术等等。以高尔夫球为例,因为加州全年阳光灿烂,不少家长全家搬到这里,方便孩子训练。
于是,美国爸妈也和中国家长一样忙忙碌碌,做厨师、司机,给孩子的体育训练当拉拉队。要了解美国家长付出的心血,可以看看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
但和中国家长主要关注孩子学业不同,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其他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同样极为热心。
学校的大大小小活动,都可以见到家长的身影。他们不仅负责接送、餐饮等后勤服务,也积极参与活动。
以体育活动为例,无论是孩子平时的小比赛,还是去别的城市比赛,家长都愿意跟着去。尽管家长只有在赛场上才能见到孩子,也要跟着去加油。这些都不是学校要求的,而是家长自愿的。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在学校排球队。某天她和先生特意请假,说要参加孩子在学校的比赛。我问那你孩子是打哪个位置啊?
“他受伤了,只是在现场观看。”我的朋友说:“我们是去给大家加油。”
家委会的重要角色
这种以校为家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家长委员会上。
Parent and Teacher Association(PTA)是美国家长参与学校工作最主要的组织,可以说包揽了学校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虽然协会名字里也有老师,实际上家长绝对是主力,所以我还是翻译成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筹款。
以朵拉学校为例,年度最大的活动就是跑步筹款。整个活动从预热到结束耗时两个月,筹得款项打2万多美元。从推广、组织、执行,到买水、计时等具体的工作,几乎都是家长来完成的。
今年加州教育拨款减少,波及到朵拉学校。学校裁撤了副校长一职,还准备把图书馆的IT管理员改成兼职。此令一出,家长委员会立刻发起了“保住图书馆”的筹款,筹集资金来雇佣全职的IT员工。
美国很多公立学校都遭遇经费不足,家长的支持尤为关键。一位朋友告诉我,在她孩子上学期间,因为经费有限,学校裁撤了体育、音乐和美术课。家长委员会通过筹款,保住了体育和音乐老师的职位,但是无法支付美术老师的工资。最后,我这个朋友担任了孩子班里的美术老师。
她本人全无美术专业背景。幸好筹得的款项可以购买视频和其他教学材料,她可以让孩子看视频,同时辅以教学。就这样她整整当了一年半的代课老师。
我听了为之咋舌。
在中国,家长也会帮忙做些事情,包括搞活动的时候帮忙打个下手、平时收个班费、拍个照等等。但是这样有建制、有组织,甚至所有活动从头到尾由家长大包大揽的深度介入,还是很少见到的。
越好的学校,家长的参与程度越高
美国人工昂贵,家长的积极参与不仅节省了费用,还使得学校可以把精力和资源都放在教学方面。也因此,在美国越优质的学校往往家长参与越多。
以之前我参观过的The Bishop‘s School为例。我看到一份家长委员会的某个学年的工作计划。家长委员会理事会约10人,下设多个项目小组。一年要做将近10个项目,包括迎接新生,到学生社团的活动后勤管理、图书馆的义工、到年度筹款活动、二手教材捐赠和售卖活动种种。可以说,教学之外的工作,大多都被家长包揽了。
这里有的是常规活动,比如迎新生的Ambassador Program,就由新生家庭和老生家庭对接。老生家长给新生家庭就选课等相关情况提供建议。
也有的是家长发起的,比如Book Exchange活动,鼓励学生把教材捐出来,出售给新生。筹得的款项则拿去给学校搞活动。
还有的是利用专长给学生辅导。学校的一门模拟法庭课,由做律师或者检察官的家长担任辅导员。除了上课,每个学生还有家长辅导员提供课外补习。
因为需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家长委员会的主席每周要和校长开一次会,讨论各种具体事务。
这哪是家长参与,简直是全面共建。我觉得也只有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比较多的欧美日等国才能做到。
不过我的朋友不同意这种说法。她告诉我,很多家长无论是否工作,都积极做志愿者,把这当成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比如一位家长是医生,平时工作十分忙碌。她宁可请假也要去图书馆做志愿者,就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
更重要的是,家长认为,只有帮助改善学校整体的环境,才是对孩子最有利的。
“这些都是家长志愿的,要是家长不参与,或者筹不到款呢?”我问一位学生家长。
“那学校就不搞活动了。”
家长怎么投诉?
除了活动,我更关注家长和学校平时是怎么沟通的。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一家知名中学念书。她告诉我,虽然学校鼓励家长做活动的志愿者,但明确表示教学方面家长不能干涉,比如招哪个老师就完全是由学校决定的。
并且,美国的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也不像中国一样觉得只向家长反映。事实上,到了青少年阶段,有时候师生关系比亲子关系更密切。老师可能比家长更了解孩子。有的问题,学生还会请老师保密。
在具体的沟通机制方面,因为美国中学是走班制,家长和任课老师的沟通更多。学期末学生不仅会收到成绩单,家长和任课老师也可以约一对一的面谈。
如果对于任课老师有意见,家长可以通过系主任——初中或高中校长——总校长这样一个序列逐级反映。一般来说,家长都要是对某个任课老师有意见,反映给系主任是最有效的。
一位家长分享了她的投诉经历。
她觉得某课老师不负责任,向学校系主任多次反映。第一次反映,系主任表示会去听课并且和任课老师沟通。在听课之前,系主任问她是愿意匿名投诉还是告知姓名。如果匿名投诉,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的权限就可能小一点。如果公布学生的名字,则处理的权限就大一点。这位家长选择了匿名。
但是系主任和任课老师沟通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并且同时收到多位家长的投诉。因为已经接近期末,系主任就自己通过视频给孩子补课。学年结束后,这位任课老师没能续约,离开了学校。
关键在于持续和多元的沟通
一直以来,我总感觉中国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很像中国病人和医院的关系。
平时家长都听学校的,极力表扬老师,逢年过节送礼物(当然现在不让了)。一旦有问题,家长就去学校、教委闹。
病人和医院的关系不也这样?平时都听医生的,做手术不塞红包心里都不安。一旦有问题就出现医闹。
这种极端情形出现,首先是因为双方对信息的掌控不平等。无论学校还是医院,都是专业人士掌控专业信息的封闭环境。家长或者病人因为不了解,平时只好全面听从,出问题则容易焦虑。其次则是缺乏长期持续的沟通机制,让家长、病人可以参与、了解。
等我回国才发现,家委会在中国学校也开始出现了。我家孩子所在的小学,某班不到40名学生,家长委员会成员就有70多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可能有两位家长参加家委员!
无论是家委会还是类似的投诉机制,本质上都有助于建立一个长期持续的沟通机制,这样既能减缓家长的焦虑,也能更好地和学校相辅相成。
解决了这个问题,做中国的家长就可以轻松一点。
至少我们不用做饭啊。
赞赏一下
此文为朵拉妈的育儿专栏文章。《楼夷专栏》在BetterRead与菁Kids上海同步发表。
菁Kids上海——上海国际教育和社区咨询首选中文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