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中学要培养的的学习习惯是两码事
都说小学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这样中学才能顺利。听上去很有道理,中学也的确要培养学习习惯。
但是,中学需要的习惯和小学不同。
总体来说,中学需要三种学习习惯。
只有第一种和小学有关,即日常学习习惯。
具体来说,就是小学里经常强调的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和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且复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习惯的关键词是“纪律”。只要孩子遵守课堂纪律,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再做点预习和复习,就够了。
不过到了中学,我们就得升级这个习惯。因为关键词变成了“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最大化收获。
以课堂笔记为例。小学时,老师开始要求记笔记。能够划重点、记笔记就可以了。笔记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上课的专注度,二是为了便利课后复习。
到了中学,你会突然发现记笔记没有那么容易了。老师的讲课速度加快,你可能都来不及记完。这个时候,记下全部老师所讲的既不是必须的也很难做到。学生更需要一种科学的笔记方法,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最终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笔记把所有的碎片知识点连成一片,串起知识的脉络。
再说课后作业。
小学的时候要求及时完成,即第二天早上能交到学校就行。如果作业的质量高那就更好了。
但是到了中学,则需要“尽早完成”。因为中学作业多、放学迟,九、十点钟完成是家常便饭。睡眠都无法保证,更别说有自己的时间了。所以尽快完成作业,提高效率才是重点。
所以,小学的习惯必须要升级,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
第二种习惯则要从零开始培养,即考试习惯。
考试习惯是围绕考试的一整套流程。考后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错题整理;考前要对薄弱点进行专项限时训练以及重做错题;考试时应该用合适的文具,规范涂写答题卡、保持稳定的心态等等。
这样的流程,通常小学不太强调,尤其是“双减”之后。因为小学考试不多,且中小学考试性质不同。
小学是合格考。以北京为例,一二年级是乐考,三年级才开始有期末测试,一直到小学六年级,很多学校的考试结果大多为优良,连个具体分数都没有。如果没有择校需求的话,一直到小学六年级都可以轻松度过。
中学是选拔考。开学就有摸底测,有的学校还有分班或分层考,平时有周测、月考、单元考、期中期末考等等。考试不仅有分数,还有排名。而且从初二开始,期中期末以及阶段性的模拟考对于升学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包括分层、分班、内部签约到外部签约等等。中高考只是这一系列考试的终点站。
许多人把高分归功于运气或天赋。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考试习惯,才是考生一路过关斩将的关键。
第三种习惯,就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简单指自己看书看视频做练习,其关键在于“自己做主”。也就是说,自己规划和执行学习方案,自己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学习,以及心态上习惯于靠自己而不是全盘依赖父母和学校。
为什么中学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来课程难了,父母不一定能辅导;二来时间紧了,课外辅导班不一定能去上;三来青春期以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了,不一定愿意听父母或者老师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擅长自主学习,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前面提到的记笔记,怎样记重点才适合自己?又比如考后试卷分析,一周那么多考试,那么多科目,哪个科目的哪个领域需要重点投入?怎样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天都不断涌现,如果自己就可以做决定和执行,显然效率更高。
这三个习惯不仅对于学生有价值,还可以迁移到职场。尤其是各行各业处于巨变的时代,我们必须终生学习并不断获取新技能。
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门新技能。
良好的考试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和运用一个行业和组织的规则。
自主学习习惯则赋予我们强大的适应能力。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着急。现在开始培养来得及吗?
来得及,尤其是前两者,在日复一日的听讲、作业、考试中,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中,会得到反复训练,最终形成习惯。
培养这两项习惯只需要按照流程走,不涉及什么天赋之类的不确定因素。就算小学没训练过或者一时学不会,那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足够你形成肌肉记忆了。
第三种习惯就比较难。难就难在,很少有人真心实意想去培养。
我曾经听一位妈妈说,她宁愿每年花大笔钱送孩子去国外读夏校学英语,每周开车35公里送孩子去学数学,也不愿意培养孩子自学。因为效率太低。
这是非常典型的做法。自主学习的培养表面上被视为最重要,实际上最容易被放弃。因为自主学习意味着个性化方案和较高的试错成本。
个性化学习,要求学校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安排,比如分层分班教学。这也意味着学校得有足够的硬软件条件。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自学意味着时间成本。因为没有老师的引导和督促,理解和适应会更难,而且往往会多次反复。
最难的是,目前的人才筛选体制不给人太多的犯错机会。
中高考是一次性评估,相当于毕其功于一役。考试是总分制,所以不能偏科。
那么我再考一遍行不行呢?
高考复读的困难众所皆知,中考复读更是罕见。
除了中高考,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呢?
的确,从小升初、初升高到大学招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范围筛选。但是这些筛选也有很强的学龄、地区和学校限制。你要是不能在某个阶段获得关注,或者不在某个学区甚至某个学校,你就没有机会了。
总之,进入中学阶段,你就和《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皇后所说的,必须不断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这种在每个阶段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做法,推动大家更重视短期目标。
换言之,到了初中,如果没有学校和家庭的支持,自主学习相当于个人在和整个机制对抗。
所以,更好的选择是,在进入严苛的应试体系之前,也就是在小学期间,就着手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
这不是因为小学生具有成熟的认知和驱动力,而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唯一我们作为家长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机会——应试成分更少,孩子也更配合,留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帮助孩子。
三种习惯的培养,你到了哪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