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巫鴻《無形之神:巫鴻美術史文集卷四》出版

中古史 2023-09-19

新书 | 巫鸿《无形之神:巫鸿美术史文集卷四》

扔書 6天前






《无形之神:巫鸿美术史文集卷四》
巫鸿 著  郑岩 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


卷四收录作者1999年至2003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关注方法论,如《汉画读法》解读武梁祠画像的思想和语言系统,《战国城市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探讨城市物质形式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无形之神》《说“拓片”》《时间的纪念碑》等一系列论文,选择了道教对老子的表现、碑刻拓片、钟鼓楼等精巧的切入点,深化阐释古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物质性、历史性、时空观。

目录

43 汉代道教美术试探
44 战国时代的美术和建筑
45 汉画读法
46 《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前言
47 地域考古与对“五斗米道”美术传统的重构
48 战国城市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49 敦煌323窟与道宣
50 “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
51 无形之神——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位”与对老子的非偶像表现
52 《礼仪中的美术》序
53 何为敦煌艺术
54 说“拓片”:一种图像再现方式的物质性和历史性
55 时间的纪念碑:巨型计时器、鼓楼和自鸣钟楼
56 重访《女史箴图》:图像、叙事、风格、时代
57 神话传说所反映的三种典型中国艺术传统

时间的纪念碑:巨型计时器、鼓楼和自鸣钟楼(节选)
 
 
我们必须把传统中国的公共报时和伦敦议院大本钟(BigBen)所代表的状况加以严格区别,因为自转自鸣的大本钟同时兼任着计时与报时两种职能,而这两种职能在古代中国是通过分属于不同空间的两套设备实现的。计时依赖于测时法和天文学,朝廷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掌握规定时、日、月和季节的长短。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反复强调“计时”对中国帝王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卫德明(Hellmut Wilhelm)认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测时法类似于由祭司暨君主掌握的秘密科学。报时的作用则是将标准化的官方时间传达给平民百姓,服务于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是鼓楼。鼓楼本身并不是一个计时器,因为它并不计算时间,也并不记录时间的推移。它只是在特定的时刻被激活,把从官方计时器传来的信号放大,传输给大众。因此它向公众所呈示的不是连贯、均匀和单向性的时间运动,而是一个周期性和事件性的官方时刻表(schedule)。

我曾在别处讨论过,史前时期及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追求大型的纪念碑式建筑物。在社会和政治意义上,他们在此时期所创造的“礼器”可与其他早期文明中出现的大型建筑纪念碑相媲美。与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相似,古代中国人把他们最先进的技术及大量的人力投入于制作为礼仪服务的玉雕和青铜祭器。有些青铜器虽然体量可观,但终究是可以搬动的器物,在形状上也与实际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保持着密切联系。人们把宗庙礼器称为“重器”,主要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尺寸和重量,而是由于它们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心理上的威慑力。这些器物并不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而是深藏于宗庙之中,唯有宗族成员在特别的祭祀场合中才能见到。这个礼制艺术和建筑传统因此具有一个内在的政治原则:权力唯有通过将其神秘化才能持久。中国进入秦汉帝国时代以后,建筑性纪念碑开始流行:高大的宫殿和巨型雕像被用来彰显皇权的永恒性,巍峨的坟丘象征着帝王的永垂不朽。但是早期的礼器传统并未消亡,其结果是两种象征性的艺术和建筑传统平行发展:一种用来隐藏权力,一种用来展示权力。这两个传统相互作用,贯穿于整个帝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20世纪初),共同建构出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空间。

将计时与报时置于这个艺术和建筑传统的历史语境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与之相关的空间观念以及为之建立的机构和设施。计时一直为确定政治权力的中心地位而服务,为此目的所制作的器具因此可归入礼器的范畴。中国三千年的政治观始终认为时空的和谐是统治国家的基础。成书于三代时期的儒家经典《尚书》已确立了这一观点。其开篇的《尧典》记载了“协和万邦”的帝尧建立了一套天文计时系统, 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这套系统里,时间是在“四表”的框架之中被创构的,神化的君王因此能够在这个被称作“中国”的时、空结构中确定其中心的地位。

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时间、空间和政治权威所构成的三角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有机。新出现的“月令”时空模式被转译到称为“明堂”的建筑结构中。明堂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创造的最复杂的皇家礼仪建筑。根据一种说法,其顶部是称为“通天屋”的观象台,底层围绕四周的十二间屋室代表着十二个月,中央的屋室“灵台”代表年中。君王将这个静态的空间转化为一个时空的统一体:每年皇帝从东北角的第一间屋(阳气源起之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在所有的屋宇轮转一遍。每月他在对应的房间里临朝,吃的、穿的、演奏的音乐、祭祀的神祇、参政的内容都需配合时宜。君王因此表现出他是顺应天地而动,其统治与宇宙的运动达成完满和谐。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种运动中君王仿佛化作了一座大钟上的指针,完成了明堂这个礼仪建筑作为宇宙秩序的象征意义。

能够精密划分并记录时间的新型计时器出现之后,具有上述象征意义的明堂及相关的礼仪建筑理所当然地成为放置这些仪器的最佳场所。并非巧合的是,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机械钟”——7世纪海州工匠所造的“十二辰车”——正充当了这个角色。史载十二辰车于692年被呈献给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没有将其用于任何实际目的,而是把它安置在紧邻明堂的天堂之中,以表征她的天赋皇权。

这个唐代的案例代表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悠久传统:形形色色的先进计时器,包括一些极为精密复杂的水运仪,经常都是在皇家的授意下发明制作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象征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例是北宋苏颂于1088年造成的水运仪象台。靠着底部的巨大水轮提供动力,这个仪象台是高达三丈五尺余的一座“纪念碑式”大型计时装置,能够模拟日、月、星“三辰”的运转,对计算历法及星象都极为重要。随着天体的运转,它上面的司辰木偶按照固定的速度旋转,按时出现在窗口报时,所报有时、刻(每刻相当于14分24秒)和夜漏三种。13世纪的郭守敬承续了苏颂的探索。据《元史》记载,郭守敬于1262年所制的有金属构架的刻漏通高一丈七尺,名为“宝山漏”,上饰日、月、云珠、龙首等。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缓急。灯球又饰有各色金宝,包括执时牌的众神及龙、虎、鸟、龟之象,所有这些装饰都与报时的钟鼓钲铙之声相伴而动作。

对科学史家来说,这些文字记载的价值在于它们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时器。但艺术史家在这些记录中所看到的同时也是对某种特殊视觉景观(visual spectacle)的热衷追求。这些尺寸超大、高度自动化、装饰繁复的装置看起来更像“宇宙剧场”而非实用科学仪器,因此引发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这种对特殊视觉景观的追求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些计时器要造得如此庞大、壮观和炫目?一个可信的答案是这些仪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计时器或宇宙模型的功用,甚至也不仅仅在于作为天人合一的政治象征。当这些仪器把夸张的尺寸、精密的技术与视觉上的新巧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成为其皇室赞助人超乎凡人的有力证据,因为唯有他们能拥有如此精巧、壮丽之物。

巨型计时器与政治权威之间的联系贯穿中国的整个帝国时期。即便是17、18 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引进的欧洲机械钟的技术也很快被纳入这个传统之中:一架大型的广造西式钟即被安放在清朝皇帝的宝座边。今天参观紫禁城的观众仍可见到陈列在交泰殿里的这座钟。交泰殿以安置于其中的两组器物象征皇权:一组是盛于金匣中的25枚御玺,另一组是置于宝座两侧的两个巨大的计时器——左侧是一个传统的铜壶滴漏,右侧就是那架巨大的西式机械钟。这两个计时器之所以陈列于此并非是因为它们的计时功用,而主要在于其象征意义。它们所展现的观念和我们在《尚书·尧典》及明堂中所发现的思想是一致的:通过掌控一个时代最新的计时技术知识,皇帝可以内化宇宙间的固有运动;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统治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交泰殿中的宝座上方高悬“无为”二字。有意思的是,来自西方的科技在此提供了实现这种传统政治哲学的手段。


实拍图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继2018—2019年出版《传统革新》《超越大限》《陈规再造》后,现又出版第四卷《无形之神》。下一步即将推出卷五《残碑何在》与卷六《思考尺度》

1.《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

 
卷一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
 
目录
 
总序 阅读巫鸿 郑 岩
1 一组早期的玉石雕刻
2 谈几件中山国器物的造型与装饰
3 秦权研究
4 三盘山出土车饰与西汉美术中的“祥瑞”图像
5 东夷艺术中的鸟图像
6 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 世纪)
7 中国绘画中的“空间”问题——西方对中国早期绘画艺术的思考
8 传统与革新——高福履藏中国古代玉器
9 从地形变化和地理分布观察山东地区古文化的发展
10 四川石棺画像的象征结构
11 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兼谈叙事绘画与叙事文学之关系
12 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
 
2.《超越大限: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

 
卷二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 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五岳的冲突》观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观的概念转换与实践。
 
目录
 
13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14 从“庙”至“墓”——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15 重述中国美术的故事
16 汉明、魏文的礼制改革与汉代画像艺术之盛衰
17 徐州古代美术与地域美术考古观念
18 “大始”——中国古代玉器与礼器艺术之起源
19 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
20 佛教美术如何植根中国?
21 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
22 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23 礼仪中的美术——马王堆再思
24 五岳的冲突
25 经变与讲经——唐代佛教美术、文学和礼仪的一个交接点
26 超越“大限”——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
27 透明之石——中古艺术中的“反观”与二元图像" 

3.《陈规再造: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三》


卷三收录作者1995—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和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目录
 
28 公元2世纪的天界图像——以武氏祠“ 后石室四”画像石为例
29 “私爱”与“公义”——汉代画像中的儿童图像
30 清帝的假面舞会——雍正和乾隆的“化装肖像”
31 再论刘萨诃——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
32 画屏:空间、媒材和主题的互动
33 屏风入画——中国美术中的三种“画中画”
34 眼睛就是一切——三星堆艺术与芝加哥石人像
35 “玉衣”抑或“玉人”?——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
36 陈规再造——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
37 “图”“画”天地
38 城市寺庙、可移动佛像及“行像”礼仪
39 世界是个大舞台——雅、俗艺术中对戏曲的表现
40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丧葬艺术中的“柩车”与“ 魂车”
41 正面和背面——康熙皇帝的屏风和“历史物质性”概念
42 “体”与“面”的协商——朝向对身体表现的另一种叙述



 
特惠


巫鸿先生的《无形之神:巫鸿美术史文集卷四》出版之际,扔書公号特联合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为读者带来特惠活动。

第四卷为全网独家首发(7月23—28日),定价139,现75折105包邮(偏远地区除外)感兴趣者,请直接添加微信咨询购买:


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也可一并购买,为7折包邮第一卷定价119,现价83;第二卷定价139,现价98;第三卷定价139,现价98。

发货时间:2020年7月27日(下周一),发货地点:上海,发货快递:中通。

「特别推荐」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巫鸿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活字文化
立足于史料的结构性变化、对学术史的反思,以及对艺术史学科发展的整体性观察,巫鸿自20世纪开始探索中国艺术史写作的种种新范式,已经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本书汇聚了巫鸿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三十多年来的课程讲稿,集合了他在国际语境中对中国艺术与文明的发掘和阐释。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近400页,锁线装订可完全铺开,并且是全四色印刷。定价仅有98,公号并与湖南美术出版社·活字文化联合为读者推荐:8折,78.4包邮(偏远地区除外)。

【往期经典】
298件!从王时敏到李叔同跨越189年,上海博物馆藏清代楹联精品全集

首次出版:巫鸿《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新书 | 一部弥补资料空白的工具书,王羲之《平安帖》领先石渠宝笈珍品
新书 |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最权威工具书,王世襄、启功是其家中常客
稀缺!「古董大鳄」山中商会经手中国艺术品资料汇编,6000+信息多出首次公开
首次出版!过云楼旧藏明清180通名人书札,与故宫藏媲美
现书!「印谱之冠」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印学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已于2020-07-23修改


巫鴻《第一堂課: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國美術史》出版

巫鴻《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出版

巫鴻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四輯出版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增訂本)出版(附:楊泓/序一、巫鴻/序二、作者/增訂補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