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彭先诚:永远的心灵牧歌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6.11.29 |
与彭老的访谈做完,我倒久久忘不了这首诗。
* * *
黄花留客取诗裁
重与寒灯话劫灰
谁念倦游今杜牧
春桥南望不归来
* * *
有幸选一个深秋午后与先生对谈,这位在一定程度上代言了巴蜀水墨最高水平的大家,谈到了他梦逐关河数十年的心灵牧歌:墨痕犹认旧风烟,人马、山河、驼铃,钩沉出彭先诚的岁月密码。乡愁倥偬,氤氲在他历经的水墨实践与实验中,成为成熟鲜明的“先诚符号”。
* * * * * *
岁月有情。如今彭先诚之画意似已超迈古人,此番境界近似于“化开”,笔墨和形式的关系已在他笔下徐徐化开。彭老给成都商报记者讲到一件重要的作品《溪山归牧》,这是他心灵的追溯,数十年牧歌诗意,握住他遥远浓重的乡愁——从《溪山归牧》开始,他的诗之旅遍行天下,少年天逐与半百病痛的阴霾令人印象深刻。
彭先诚 《溪山归牧图》 254cmx101cm 1999-2000年
人情、画意都动人,都深切,都难舍。而那声穿雾牛铃,则是彭先诚永远的心灵牧歌。
* * *
彭 先 诚
——
1941年生于成都
1962年毕业于成都第二师范学校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画院研究员
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 * *
山 水 | 临 场 写 生
◈
采访之前几天,彭先诚刚从安徽写生归来。写生是他的习惯,揣一速写本,回来根据墨稿再作收拾。现场写生时,天在下雨,甘露撒在纸上,画面斑驳,一幅《云山图》雨中即成,精巧极了,画面不大,气象不小。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天山风雪》 32.5x271cm 2015年 局部1
* * * * * *
“借得黄山一滴水,云涌雨打自氤氲。”
中国画讲气韵生动,这是自然形成的氤氲感。
* * * * * *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天山风雪》 32.5x271cm 2015年 局部2
* * * * * *
如同另一幅写生作《观海图》。笔墨独立苍茫,山水灵动,流韵生机,自然流露到笔端。
彭先诚 《牛背观海》 76x50cm 2012年
他的山水画基本都临场写生,借景发挥。一些创作尤为神奇,比如一次画好之后,用赭石颜料直接泼洒在画面上,让其自然流淌,饭后一看,效果不错,环境和画法契合得当。彭先诚一件件为记者翻看近作,其强烈的个人画风,在他的作品中弥散开来,满屋清芬。
彭先诚 《瓶花与茶几》137×34.5CM 2013年
我山水、人物、花鸟都画。以前外界认为我只画人物,仕女,唐人唐马。其实那只是我的一部分。中国画不存在题材限制,你对笔墨的认识理解到了一定境界,就不存在画什么的问题。中国画表现的是人性和生命的关系,我的画属文人画范畴,主要书写个人内心感受。关键在是否发自内心。
/ / / / / / / / / /
转 折 | 齐白石、八大山人给的启示
◈
2011年,彭先诚古稀之年生辰才在北京画院首办正式个展,《诚者灵-彭先诚作品展》。之前几次办展,他都缺席(香港1990、1991年各办一次,第二次展览一个藏家更是把作品包圆)。1991年香港展览后,彭先诚更患上严重颈肩综合症,右手萎缩,晚上痛到无寐无休,病痛的警示使他的头脑更清醒,深知自己绘画上须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名利乃是过眼烟云。
病愈后便沉下心来,谢绝一切干扰潜心创作。经过十年的磨砺才有《弄妆图》、《西厢画意三条屏》、《春怨》、《虢国夫人出行图》、《溪山行旅》等一系列代表作的出现。个人艺术风格趋于完善。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1986年,北京画院院庆,一件齐白石八尺“枯荷”精气神具备,惊艳全场,其笔墨功夫显然让彭先诚心领神会,从此以后他对笔墨更为关注。
我很早就开始练书法,真、草、隶、篆都练,最近十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画笔墨如此重要,因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书法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可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游春图》 25cm×116cm 2015年 局部1
实际上,彭先诚一直在追索书法和绘画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在中国画历史上,此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是八大山人,八大创作游走于绘画和书法之间,浑然一体,没有界限,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 / / / / / / / / /
心 灵 | 酝酿三十年的《溪山归牧》
◈
成都商报记者对彭老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一个画家的风格很重要,是一个画家的符号。风格成立是一回事,但你能达到的境界是另外一回事。单纯的风格只能作为一个符号,其内在你必须要经历一辈子的完善,这个风格才会被艺术史、被后人认可。
绘画的本质在写心。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游春图》 25cm×116cm 2015年 局部2
* * * * * * *
他所有参展、得奖作品都属偶得。他从来没为展览创作过一张画。全国体育美展,他的《马球图》荣获一等奖,皆属偶然。从小乱涂乱画走出的野路,没有读过一天美院、没有拜过一位老先生的绘画经历,更颇具传奇性。
我坚持一点:绘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最重要。我把它叫做‘内省’,即自己对内心的省视。你画到一定程度,要补充什么营养,下一步如何走,很重要。81年丝绸之路之行归来后风格形成,再到凉山写生求变,都是一种“内省”,‘八五思潮’后我对笔墨的认识,传统水墨的回归也是一种内省。
彭先诚 《玩鸟》 137x35cm 1994年
当年的中国画“百年画展”盛况空前,彭先诚送展一件大画《溪山归牧》,同仁皆惊,这件画作以枯墨山水为主,中间点了牧人和一群牛。其实主办方当时点名《长恨歌》送展,但他觉得《长恨歌》已不具代表性。从彭先诚的个人创作生涯来看,《溪山归牧》前后也是他画风变革之时(1998年到2000年之间)。那个时期他受到明代画家程邃作品的影响,意识到没骨法有其局限性,以点、面为主,缺乏“线”的搭配,作大画困难。
彭先诚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97.5×33.8cm 2013年
通过研究程邃,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有变的可能,随即慢慢去体会他的枯墨山水笔墨,运用到创作中,《溪山归牧》应运而生。而《溪山归牧》题材的出炉,是他在60年代文革中的一次漫长的徒步旅行中寻得的,从成都经万县出三峡,沿神龙架边缘一直走到湖北河南的交界县光化。这段游历产生一个意境:了无人迹的大山里,每到黄昏,青峰云雾里,牛铃叮咚,寂静山中,此声格外动情。
彭先诚 《牧马天山》 179×97cm 2007- 2014年
深受触动的彭先诚始终迷恋这一感受,旷野暮色,牧人归牧。记者恍然明白:他的作品中多有此景此意此情。山水中的牧歌,牛马和人息息相关的联袂。从1966年到1999年,《溪山牧归》实际上在彭先诚心里酝酿了三十年。
/ / / / / / / / / /
画 到 得 意 | 《虢国夫人出行图》立轴
◈
其实一个人的风格形成后,一定要去完善,我的创作高峰应该在六十岁前后,有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虢国夫人出行图》(见图)。人物画有它自有的局限性,到了老年由于眼力不如以前,人物画家的高峰期一般迈不过六十……
彭先诚 《虢国夫人出行图》2001年
* * * * * * * *
彭先诚坦言,人物画之外,他的山水画是对传统笔墨的追索。实际上他近几年的画就有一些突变,笔墨中内在之物和以前有很大差异。
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创造了那个高峰,目前还没看到人超越他,我也超越不了。我很反感重复画一个图式,但题材可以重复,笔墨内涵不能重复。
彭先诚 《南国风》 74cm×24.5cm 2016年
* * * * * * *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海南的一系列创作,彭先诚的笔触更精炼,更放浪,整体结构吸收了一些现代绘画元素,并且更注重从传统绘画之中吸取营养。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一件《相马图》,运笔上就和他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突破,用笔挥洒自如,“古人说笔无尽处,意到辄止。意做到了就是一个境界,止就是度的把握。”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相马图》 28cm×76cm 2015年
* * * * * * *
“纵笔涂抹,不拘细碎,腕底似有神助…”
* * * * * * *
彭先诚翻开一件得意之作《浴马图》。生动活脱,形神兼备,其中的潇洒和水墨韵味跳荡其间。中国画求自然严谨,而在他画画的过程中,没有规范模式,完全随机而发,如行云流水“中国写意画应是随机而发,但要有很多滋养和内涵。法无定法,不能为法所困。我觉得画家要懂哲学,否则就不懂绘画里的‘道’,‘道’比‘技’更重要。”
( 图片较长,为方便浏览,建议横屏观看 )
彭先诚 《浴马图》 24.5cm×115.5cm 2015年 局部1
彭先诚 《浴马图》 24.5cm×115.5cm 2015年 局部2
* * * * * * *
我问彭老,什么才是中国的笔墨之道。他淡淡地回:
所谓笔墨之道,不是在热闹场合可以做的事,只有在孤独当中才能拥有思考,但这只是我的观点。我的一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从小就比较内向,我觉得孤独是一件好事情,不想受外界的干扰。喜欢清静,喜欢寂寞,像半个出家人。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每个人所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其他的我不去关心,我只管得了我那两平方尺的案桌……
/ / / / / / / / / / / / / /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排版 王心怡
点击看艺术野疯狂推荐艺术家访谈: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