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天衡:从艺七十载如登山,到达山峰,山外有人,山外有天。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我们胆子太大了,是吧,在这样一个艺术殿堂里来陈列我们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韩天衡,1978年就来过成都,但这一次来却意义非凡。他正携69位弟子以书法、绘画、篆刻展览及艺术座谈等多种形式走进杜甫草堂和诗婢家。

- 韩天衡 -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尤其在篆刻方面,是新时期中国印坛的巨擘、领军人物。刘海粟、李可染、谢稚柳、程十发、陆俨少等用印大都出自韩先生手笔。韩天衡先生同时还是教育家,他的弟子有三百余人,遍及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等全国各地及海外。

- “古砚春秋”专题讲座现场 -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3日下午3点30分,韩天衡也在琴台路“诗婢家”举办了“古砚春秋”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韩先生从砚台文化、历史故事到篆刻美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让在座的老收藏家们无不拍手叫绝。除却留下思想的交流,韩老还为“诗婢家”留墨题匾一副。在此之前的10月11日,“杜诗雅韵——韩天衡师生作品邀请展”在杜甫草堂也正式开幕。这次展览中有38件杜甫诗意书画作品是今年最新征集创作的,另外的16件书法、31方篆刻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杜甫千诗碑项目征集的杜甫诗意作品,展期将至10月30日。


就这次展览而言,是由中国书法馆、上海百乐雅集艺术中心、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其内容包含了韩先生自1995年以来创作的15件书画印作品,其中,也不乏韩先生2018年最新创作的行书杜甫《绝句》、篆书《望岳》两件书法作品,2017年《豆庐天衡篆刻近作》印屏及《月夜芦鸭图》等绘画作品。这样的呈现不仅对韩先生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上的丰硕成果作了全景式的展示,也充分显示出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仍孜孜以求的精神。

- 《豆庐天衡篆刻近作》立轴 93x45cm 2017年 -

- 《月夜芦鸭图》立轴 87x51cm 1995年 -

开展当日,我与韩老另撇一安静处细谈了许久。忆起1978年第一次来成都的情景,他说记得当时自己写了一个书法艺术的电影本子,从剑阁、广元再到成都来。整整40年过去,“成都和成都的文化越来越有生机,越来越年轻。作为一座拥有灿烂文化的名城,又古老,又时尚。”

- 《明月几时有》镜片 69x138cm -

- 楷书自作《七十七岁述怀》立轴 180x68cm 2017年 -


从艺似登山

“登山不是大了自己,是小了天下,也小了自己”


在这次杜甫草堂内的展览序列中,韩天衡先生有五六件作品都是写杜诗的。

谈到中国诗歌的成就他认为要首推唐诗。“谈到唐诗,首先要感谢李杜,李白跟杜甫,两个人都非常伟大,两个人都在四川创作了辉煌的诗篇。李白豪放,浪漫,杜甫接地气,他拿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杜甫更具人民性,比如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在困顿环境下,他由自己的命运想到整个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想到整个时代跟国家的命运,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接地气的一个诗人。我喜欢杜诗,也用书法的方式写过不少杜诗。

- 行书杜甫《绝句》立轴 170x69cm 2018年 -

- (千石碑征集)韩天衡《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韩天衡参展作品《望岳》里面最重要的两句,但他只用了两个篆书字体写就了“望岳”两个大字。未见里面具体的诗句,单单“望岳”二字就足以让人家知道这是杜诗,毫无唐突。

对于《望岳》一诗,韩天衡不仅限于书法表达,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独到的感悟。

- 篆书《望岳》立轴 170x69cm 2018年 -

“从诗的本意来讲,最重要的诗眼是落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理想也好,实践也好,创作也好,都要登高。也只有登高了,才能看得更远,这两句诗充满哲理。我作为后来人,年轻时读这两句诗,跟现在读那两句诗,感受也不同。”他接着说道,“登山,感到自己有一种胜利感。我要登山了,到了山顶上了。后来慢慢的我感觉到,你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你登到山顶上了,你一览众山小了,你就大了吗?所以它让我懂得了一个哲理,有一些画家豪迈地讲‘山登绝顶我为峰’,当然很豪迈。但我感觉登到山顶,当看到天下小的时候,你要发现自己也小了,所以一个搞艺术的人,爬到山顶以后,千万不要喜不自禁,而应该感到山外有山,山外有天。所以登山不是大了自己,是小了天下,也小了自己。只有不断的去努力,才能使自己不断攀登艺术上的山峰。”

- 《春消息》镜片 69x35cm 2004年 -

- 《云日相辉映》镜片 69x35cm 2010年 -

- 《西湖六月》镜片 75x77cm 2018年 -


治印如治人


笔墨传情,印信达意。

撇开韩天衡先生的书法功力先告一段落,单表他的治印手法也是独成一家。

“搞艺术,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硬碰硬的精神,没有宁死不屈的努力,要想取得成就很难。”这是韩老心中的艺术也是他偏爱石头的一方佐证。对于对艺术的严谨要求,韩老语叹出了心中的担忧,“如果我们认为篆刻没有问题了,书法没有问题了,绘画没有问题了,那恰恰是出了大问题了。特别是篆刻,我认为改革开放40年,在那么多的文学艺术的品类里面,大家公认的取得大成就的是篆刻。在40年前,你拿篆刻的篆字拿给大学生看,十个有七个不认识的。”

从近40年横向看来,韩天衡觉得当代在篆刻创作、篆刻理论、篆刻展示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篆刻艺术已从小众艺术变成大众艺术,已从过去文人里面走出来,成为一个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艺术。”

有成就但不等于没问题。韩老谈到此,不乏有些顾虑的神情,“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怎么样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对于传统,我们到底是应该‘躺在上面睡觉的床’,还是要‘重新另起炉灶’呢?如果认为传统优秀传统好,传统已经没有办法超越了,我就躺在传统上面去睡它一辈子,重复它,模拟它,再版它。那么请问,要了前人还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又是什么?”

“我们敬畏传统,学习传统,但我们是为了在这基础上有新的创造。一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跨出新的一步。”韩老认为这些道道讲讲容易,走起来却举步维,“文学艺术跟科学技术是不一样的,科学技术是一飞冲天,可文学艺术并不是这样的”。

- (四川)李南书 印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 (四川)缪永舒 印章《岂有文章惊海内》-

- 韩回之 印章《野航恰受两三人》-

韩老从4岁开始写字,6岁治印,十几岁写文章。他说,从石头的坚硬里可以体悟到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的那种坚韧不拔、无坚不摧的“石头精神”。“所以,我曾刻过几方‘石癖’,本次展览的这方是我前几年用鸟虫篆来刻的。”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诗。虽然表达得侃切,但却稍显具象。李杜的诗除了诗歌本身,其外延是赵翼慢待了的地方。

“读杜诗、学杜诗,读东坡的诗,读东坡的文,这实际上对四川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教科书似的文史。而且这两位都是有家国情怀的,他们不仅是在文化上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灿烂的明珠,而且他们的文字里充满着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词的价值所在于韩天衡看来不仅仅该局限于诗本身的词意,还应看出更多的大气象来,他说,“过去的诗人大多命运坎坷,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是我看到有一点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就非常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就是要经得起曲折,经得起打击,经得起坎坷”。

- 孙慰祖 印章《新松恨不高千尺》-

- 许雄志 印章《花重锦官城》-

- 郑朝阳 印章《思家步月清宵立》-


寻砚集大成

“日本集聚了最多来自中国的佳砚,几百年来流出的佳砚何止千万计”


韩天衡说自己应该算一名爱砚者,不仅于此,他本人更是收集砚石的大家。

在韩天衡的收集体悟中总结出了三点关键处,其一是溯源,从砚史的角度去搜求,呈现砚的发展演化脉络;其二是求其品类,比如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婺源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都是公认的名品。按照石品不同,名品中又有高下之分,端之水坑大西洞、麻子坑、坑仔,歙之眉子、豆瓣、玉带、枣核、雁湖,澄泥之虾头红、鳝鱼黄、蟹壳青、鱼肚白,都是名品中的名品;其三是讲求文化内涵,比如是否出自制砚名家之手,是否为名家收藏过,且有文人题铭的传承有序的古砚。

- 王丹《舟中诗》-

- 吴申耀  杜诗《酬高使君相赠》-

韩天衡手中的藏砚有不少来自日本。韩天衡说,“因为日本集聚了最多来自中国的佳砚。几百年来流出的佳砚何止千万计,如1917年吴昌硕的挚友沈公周殁,其一生延请吴氏题刻铭文的一百五十余方石砚即被精明的日本人席卷。在日本,无论是街头古肆,还是书家斋馆,能见到的好砚是远胜于国内的。”

与如今日本藏家手中的文物浩浩荡荡地流向中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当韩天衡在其弟子的陪同下行走于日本的街头巷尾寻觅古砚时,几乎还没有多少中国人会到日本去购买艺术品。

- (四川)董子禄 杜甫诗意《解闷十二首》其一 -

- 董扬 杜甫诗意《狂夫》 -

- 冷旭 杜甫诗意《卜居》 -

韩天衡对在日本淘砚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他在东京一古董店里购买一方端砚后,店中那位瘦骨嶙峋的老板询问他是哪国人。猜过数次之后,老板泄气般地说“猜不出了”。当韩天衡告诉他自己来自上海时,那个老板居然神经质地狂吼起来,并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

随行翻译告诉他,店家说的是,“从来是日本人到中国去买古董,还从没见过中国人来日本买古董”。“我当时就觉得,自己为中国人争回了脸面。”韩天衡说,当时也正预示着中国艺术品收藏进入一个新的拐点。

- 展览现场 -

韩天衡所藏砚台几乎方方都有典故,从高古玉砚、玻璃种翠砚、清初大画家墨井道人吴历款澄砚,康熙名士朱彝尊款澄砚,乾隆才子袁枚款端砚,清末藏砚大家沈石友藏吴昌硕铭砚,不胜枚举。

在诗婢家这场《古砚春秋》的讲座后,韩天衡为诗婢家欣然题赠匾额一副。观此情景,有名现场爱家兴奋地写下了“看名家给成都诗婢家题辞,几乎就是看一部四川近现当代的文化史。明清期间四川文化一片空白,从清末赵熙到于右任到现代的马识途与流沙河,到今天当代韩天衡的题辞,它折射的是一段接一段的岁月变迁,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相遇。风度翩翩、文质彬彬,所以君子。”此话甚好。

- 展览现场 -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2014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现任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杜诗雅韵——韩天衡师生作品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8.10.11-10.30

展览地点:杜甫草堂

杜诗雅韵参展学生名单
韩回之孙慰祖张伟生吴承斌
吴申耀王丹王乃栋吴栋根
徐庆华蒋瑾琦许雄志张炜羽
袁龙海朱晓东邵佩英杨永久
李志坚沈鼎雍柴聪张寅斌
祝培良孙玉春刘洪洋沈少伯(筱白)
范振海耿忠平胡朝霞董建
刘牧青郑朝阳董宏之张公者
江继甚谢长伟唐吉慧卢炳剑
董扬万玉龙程迟生张切易
顾工缪永舒冷旭王新雨
陈弟勇吴丹鹰崔学顺杜延平
周强叶青峰张呈君杨剑
卢俊顾琴董子禄李南书
章宏伟吴苇曹喜军韦小宝
郑小云范斌宋汉光张索
林尔
陈建国梁宏伟吕燮强
冯健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涵雨    摄影:谢礼恒   美编:西子

 部分作品图由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 讲座现场图片由诗婢家提供

  更多精选:

博舍九张画廊仲秋特展:云山烟水·魏学峰 亭皋初霁·题拓歌

周景纬:不疯魔不成活,历经8年,他终于让陶瓷穿上金银彩

保利天悦·王承云作品展13日晚开幕/王承云:青春不能万岁

身临其境·曹卫国李忠品鉴会: 曹卫国,艺术圈的赤色异类

↙↙点击 阅读原文 ,还有更多艺术精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