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谢礼恒 张涵
作品丨吴天宁
图片丨何多苓美术馆
设计丨西子
“艺术不好说。”30多年前还是高考生的吴天宁揣着自己的求学星火找到了身在成都的何多苓。一场缘分自此推演至今,《吴天宁新媒介绘画作品展》也有幸成为何多苓美术馆除何多苓本人作品展示外的第一个展览。此展于2019年4月12日晚开幕,展期至6月9日。
吴天宁用手指和iPad带给了本土艺术迷一次全新尝试,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看到梦露在蹦迪,美女在外太空打高尔夫,十七世纪的欧洲农妇在月球上播种……这些波普内容虽然天马行空、荒诞离奇,但写实的笔触让我们感到眼前的一切并不违和。
开幕当晚,诗人北岛及不少成都文艺界的圈内朋友都来到现场。轻松的氛围,新芽的月色把何多苓美术馆的晚上映衬得像旷野中的点点星光。
- 展览现场 -
开幕那晚去晚了,坐地铁倒滴滴,到的时候难免气喘吁吁。
重访蓝顶的暮色,又值初春,郊区人家门前的玫瑰依旧颇有情趣,那天在朋友圈看到艺术家朱可染发了一条自家的“雨后小院”,下面留言里她补了一句我觉得像诗:天气好的话,下周会有近百朵玫瑰开放。
- 雨后小院 -
“春天植物长得太茂盛,舍不得剪,难免拥挤”,可城里房子窗台上的花草也甚为可喜。
何多苓美术馆晚上开展的习惯让三圣乡的堵车问题烟消云散。那些酒馆也在,我和年轻的画家们好像一次都没有去过,大概他们吃饭喝酒的时候,我大多都在写稿发稿。我想蓝顶要是再填个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什么的,估计荷花都不会败,一年四季都被艺术家们玩出新味道。
文化是有的。报纸杂志上的政论也有新意,都有老调新弹的本事。董桥《喜欢弄点文化的人》里写,政治本来全是老调,新弹还弹得悦耳,非有点文化底子办不了。我想起他说,“伦敦迷人处是一些小装饰品,跟十九世纪英国先拉斐尔派画家那些画作一样妩媚。” 就从那年开始晓得董老爷子喜欢“先拉斐尔派画家”,内地翻译过来都叫“拉斐尔前派”,泰特美术馆大展“拉斐尔前派作品展”我去看过,书铺和美术馆摆满了拉斐尔前派的书和画。
- 展览现场 -
吴天宁此次展览的海报就是“拉斐尔前派”,借助吴天宁的艺术手段和科技手段让《夏洛特的女子》还魂,船、古堡、兰西罗骑士——“丁尼生·吴天宁”的诗有意思极了。
还注意到展览作品里有约翰·艾佛雷特·米莱成名作《奥菲丽娅》的影子、尤利西斯与赛壬、纳西修斯与伊科、伯恩·琼斯等等等等,是的,等等等等。
也许只有何多苓美术馆才能把这样味道的作品展得如此具有文化性。到底是艺术家自己的美术馆。
看到蒋梦麟写北京,有一段话说:“我在北京住了十五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才离开北京。回想过去的日子,甚至连北京飞扬的尘土都富于愉快的联想。我怀念北京的尘上,希望有一天能再看看这些尘土。清晨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纸窗上,窗外爬藤的阴影则在纸窗上随风摆动。红木书桌上,已在一夜之间铺上一层薄薄的轻沙。拿起鸡毛帚,轻轻地拂去桌上的尘土,你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乐趣。然后你再拂去笔筒和砚台上的灰尘;笔筒,刻着山水风景,你可以顺便欣赏一番,砚台或许是几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用过的,他们也像你一样曾经小心翼翼地拂拭过它。乾隆间出窑的瓷器,四千年前用于卜筮的商朝甲骨,也有待你仔细揩擦。还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的线装书,这些书是在西方还不懂得印刷术以前印的。用你的手指碰一碰这些书的封面,你会发现飞扬的尘土已经一视同仁地光顾到这些古籍。”
- 日光 80X60cm -
- 白日梦 100X100cm -
古典与现代,飞尘与落定,线装书和iPad,“轻轻拂去尘土,感到一种乐趣。”我喜欢看艺术家在自己的美术馆里举办的艺术家个展,那种文化性和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哪怕错综复杂,都带着个人色彩的情绪,不那么冷不那么无奈。吴天宁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都铸人他心目中的文化模子里,一度前进得很,最后又慢慢成熟,归于沉淀。
你会注意到,何多苓美术馆总是酝酿着一股综合艺术的浸人心脾,醉心于各种文化艺术的人在这里成了知交。艺术家、批评家、诗人、建筑师、摄影师、音乐家、旅行家、出版家、作家甚至电影人、哲学家……这里好像成了艺术工作者行会(The ArtWorkers Guild)。这个“行会”好像在反对工业生产,维护手艺人的尊严,但又好像借着科技在推送着艺术朝着某种不可知的未来挺进……那晚我走出来的时候天气转冷,近10点,回到家翻到杂志上一篇《维廉·摩里斯的伦敦》和他的几种新版旧书,“窗外爬藤的阴影则在纸窗上随风摆动”,有文化的艺术家和有艺术气的文化人到底是讲究的。
- 童年 120X90cm -
- 仲夏夜2 120x90cm -
本次《吴天宁新媒介绘画作品展》共有46件作品,作品跨度从2015年至2019年,其中有灯箱、纸上及影像三种呈现方式,展览中所涉及最早的作品(灯箱类)就出自第一阶段。
2015年,当软件可导入照片作画,吴天宁便开始了系统的创作。于是,正式诞生了第一幅画作《克里斯蒂娜之后的世界》,以月球和火星为素材的系统主题创作开始。
“如今随着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软件跟生活工作的关系越发密切。”吴天宁以为,尤其当苹果系统的iPhone、iPad以及Android 系统的智能电子产品问世后,各类软件层出不穷,这些应用软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当然也带来很多有趣的创新与思考。他也正是运用了这样的不同时空元素的碰撞创作出了这样一批让他自己欣喜不已的作品。
- 忏悔 29x40cm -
- 革命 27x40cm -
- 战火 24.5x40cm -
- 粒粒皆辛苦 22.5x35cm -
此次在何多苓美术馆被打亮的创作都是吴天宁或从星球,或从西方名画中得来的启迪。从生活出发,吴天宁关注到了现代人生活的密集性,许多放到过去十分有价值的事物都受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即便很美的地方也能找到它不堪的一面。
灯光、围墙、草丛、街道……这些稀疏平常的景象受到了他的关注,从其作品中便能寻到端倪。
吴天宁在解读自己的作品时说,“我把两个二维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具体内容我希望让观者自己去解读,希望用一个很简单的形象去表达现实人的生活。”
“这种图像与内容之间的‘天然的对应关系’在文本层面曾得到过充分的论述,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所谓解构,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文本’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或者说,所谓‘能指’和‘所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艺术评论学者许晟在谈到吴天宁这批作品时认为,“这样的创作首先让我想起大卫·霍克尼最近这些年的作品,也是用电子平板设备完成的。不过,他们两人对设备的使用方式截然不同。霍克尼的作品强调用简单的色彩和笔触分割出不同层次的空间,符合他一直以来的,对绘画空间和透视的研究。使用电子设备,对他来说,更像是抛弃了绘画的材料感,回到纯粹的视觉结构的手段。”
著名艺术家、吴天宁的川美学长何多苓高度评价了吴天宁用手指在iPad上作画的创意,“也许,用手指的触摸直接画的感觉,是画笔不能比的。我画油画也用手指,可以体会一二。触觉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认知世界之途径。现在吴天宁回到这个途径,呈现给我们的是他手感的产品。当然,现在的触觉已经加上了科技含量。接触液晶屏的瞬间,无数电子被召集,被释放,奔走……这个过程在吴天宁身外发生,亦即艺术家已经成了创作过程之一环,甚至是开始。”
吴天宁也说自己非常认同乔布斯关于苹果产品设计理念里的那句至理名言:没有什么工具会比自己的手指更灵活。因此,自己也践行着这道心手笔意。他认为,科技的进步实时地改变着人类的认知与行为习惯,当然也带来很多有趣的思考与探索。
- 创作步骤图 -
“30多年来,何老师几乎没变。”
聊起与亦师亦友的艺术家何多苓的交情吴天宁还记得30多年前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我1986年上大学以前,在成都我找到他希望能给我考学提出一些指点意见,当时他正在画《老墙》那幅作品。”吴天宁说,他记得当时的何多苓几乎没怎么说话,“他认为艺术不是教出来的,就是一种感受。所以,后来我们一起几乎不聊学术,就是沉淀于生活,一起喝酒,然后聊得天马行空。”
何多苓谈到吴天宁这位“同学”时说:吴天宁是我的同学,但必须立刻指出,同学的意思是我们都先后出身川美,他比我小NN岁,还属于时尚大叔级别,切勿误会。以前零星见过他的作品,虽然只是一两张,却有印象:有学院派功底,但不拘泥于此,形体粗暴而戏谑。后来他走向社会,为生计奔波去了……略去不谈。看到他的新作,已是多年之后了。乍一看,很吃了一惊,完全是一张照片。仔细看,原来底子是照片,上面那个人体是画的。从此我知道,iPad上有个绘图软件如此奇妙……关于当时看到的效果,仅举一例可以说明。其中有一幅,底子是我画室的水池照片。上面他画了一个裸泳女孩。我把这个作品发给一位朋友。该朋友眼睛不大好,回信向我抱怨:尼玛这么好的事,你娃咋个不喊我……
以上例子是要说明,不但软件好用,吴天宁的手上功夫仍然没丢。他就这样重归美术界。不知何故,再没捡起油画,一直用iPad搞创作。其中肯定有其个人原因,软件的魅力一定也是原因之一,如大卫·霍克尼,年纪比我还大了,也迷上了新技术。
- 早期作品 -
何多苓透露,自吴天宁的展览开始,何多苓美术馆将进入常态,即每年举办几位艺术家(不一定是何多苓)的个展。何多苓将自己美术馆的展览方式称之为“模块化”,“每年都会有几个展览‘嵌入’,由美术馆团队挑选艺术家和作品,取得作者同意。除了作者和布展方式,这些展览一模一样——展期一般为两个月,以某一天的晚上8点为起点。8点大门打开,展览即开始。无开幕式,无人站台,无人讲话。不设策展人,艺术家就是主角。不设嘉宾,来者是客,人人都是嘉宾,享有同等待遇。同样的灯光,同样的流程。这样的展览模块意味着——不光观众,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也一律平等。无论大小,都制造成为同样的模块。当然,展览的效应可能不一样,观众反应有热有冷,都由作者自行负责。开幕后不设宴会,不设酒局。如果艺术家想庆祝一番,自己出钱。当然,有人要请吃饭,我还是高兴。不请也不会不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达观。”
- 与北岛一起 -
何多苓这番苦心并非空穴来风,在他自己的经历中就有例子可寻。他曾去外地“赶场子”,从机场直赴展场,站在门口聊天,直到去饭局也未能进入展厅一步。何多苓说:“这样的情况在本美术馆不会发生。”他的本意是希望回归展览的本体,“看展不是为了看嘉宾,为了赴宴,为了来社交,看作者,看美女。展览的目的是让大家看艺术品,看了得出自己的结论。”
吴天宁,是一位游离于圈外的艺术家。此次在何多苓美术馆,精选了艺术家近五年的作品,分别是名画历史照片类及生活日常类。在吴天宁的波普艺术世界里,有许多外星球或是现实生活场景。前者通常选择某幅名画或某历史事件照片,后者画中都是现实普通人物。艺术家是现代社会的记录者,一边将艺术精神与新媒介投放于传统图示,一边细腻观察着社会文化对生活的冲击。吴天宁没有满足于传统艺术,从未放弃创作,琢磨着自己的一套诙谐调侃又不失厚重的波普风格。——赵欢
吴天宁
新媒介绘画作品展
开幕时间 | 2019.04.12 20:00
展览时间 | 2019.04.12—2019.06.09
展览地址 | 何多苓美术馆(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3期75栋)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套装另一册《乌鸦穿过玫瑰园》更由201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许天琪担纲总体设计,刚刚斩获“2018年度海峡两岸最美十大图书”荣誉,爱美的书迷不容错过。
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点击图片,阅读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