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印迹系列展之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
展览时间
2019年4月25日至6月24日
展览地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群贤堂
主办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够。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谢礼恒
展览现场图片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作品图、园林图提供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编辑丨胡丹、张涵
设计丨西子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与牵情,或许冥冥中早被安排妥当。
说起西方铜版画,始终绕不开两位英国人:威廉·亚历山大(Willian Alexander)和托马斯·阿洛姆(Thomas Allom)。两人都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先后都绘制过中国世间百态,都是享誉欧洲的大画家,就连父亲的职业也都与马车相关:一位是马车画匠,一位是马车夫。
对于他们俩来说,都用一支笔完成了对“纸上帝国”的想象,威廉·亚历山大成为最早访问中国内陆的外国画师,托马斯·阿洛姆则将自己的理解和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他人的作品重建自我心中的大清帝国,以纸笔为船,油墨刻刀为桨,带着自己的意象远路去中国。
撰写这辑专题之前,我特意找到(英)怀特(G.H.Wright)著《清帝国图记》一书,托马斯·阿洛姆的版画作品全程辅佐,意图表达“晚清中国的风景、建筑与社会生活。”
在英国坎特美斯顿城里,路过的人们总会记得这样一幕:马车车厢旁,一支画笔随着一个男人的手部动作,形成各式图案,而他的儿子,这个名叫威廉·亚历山大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仿佛父亲是一位魔术师,仅仅用一支笔,就创造出了斑斓奇妙的世界。
- 威廉·亚历山大自画像 -
小男孩渐渐长大,受到父亲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在亚历山大刚满15岁不久,父亲便带着他来到伦敦,在易卜逊门下习画,2年后,加入英国皇家学院学画,一直学到1792年。易卜逊对亚历山大备加赞赏,把他推荐给马戛尔尼勋爵。
18世纪的中国,对西方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年轻的威廉·亚历山大心中,大海另一边是神秘的东方国度,那里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建筑古典又奢华壮观,风景如画让人沉迷。那里有太多的可能性,是让人无限憧憬的广袤天地。
- 马戛尔尼像。莱缪尔·弗朗西斯·阿博特(Lemuel Francis Abbott)作于1785年。资料来源:英国国家肖像馆 -
天赋少年总能得到上天的青睐。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26日,英政府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为赴华特使,率领百余人组成的英国使团访问中国。作为英国使团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随团访问了中国。
1793年7月26日,英国的访华使团抵达天津沿海。直隶总督梁肯堂亲自到大沽口迎接,他派人给英国使团的船只送去大量的牛、羊、鸡、鸭、蔬菜、水果等物品,这让访华副使斯当东不无感慨,他说:“这样的款待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极少见的。”
就这样,使团开启了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广州和澳门之旅。期间亚历山大一边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一边创作了大量速写和水彩。
- 《在万树园会见使节团》 -
- 《天津附近的城门》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作于1793年。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是马戛尓尼使团的随团画家,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这本威廉·亚历山大的《中国服饰》(The Costume of China)内含48幅彩色版画,于1805年在伦敦出版。 -
威廉·亚历山大见证了历史:
在访问旅程结束后,马戛尔尼开口说出了此行真正的目的,希望留在北京与清政府进一步谈判,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允许英国商人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国商人像以前俄国商人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乾隆帝得知后大为不悦,拒绝了使团请求,并在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道敕谕让马戛尔尼的使命化为泡影。
没有完成使命,英国使团无奈踏上归程。
回到英国后,亚历山大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风俗的画,再现中国风光,并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览,出版了画册和书刊,使英国和欧洲人民对中国有了形象的认识。
威廉·亚历山大的水彩画《从外海眺望澳门景色》,描绘了18世纪澳门城市风貌,画作显示了英国对于澳门的觊觎,后来成为澳门历史和中英关系的重要佐证。在照相技术诞生之前,画作是人们打开眼界的窗口。亚历山大的作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星星之火,点燃了西方人的欲望和冲动;也是一阵春风,点亮了年轻画家的灵感和创意。
1804年,一位叫诺福克郡的马车夫家里诞下了儿子——托马斯·阿洛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享誉欧洲的雕版画家。阿洛姆师从建筑大家弗兰西斯·古德温,1826年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出道之后,他设计过很多伦敦的建筑,包括诺丁山的圣彼得教堂和莱德布洛克庄园,还有伦敦议会大厦。
1820年起,年轻的阿洛姆开始四处旅行,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遍布了他的脚印,他一路绘制了大量地貌风景画,并被用作当时各种旅行书籍的插图。在游历创作的同时,他被东方风情所吸引,由此开启了中年的东方之旅。阿洛姆带着探索的心走过伊斯坦布尔、叙利亚、巴勒斯坦,还到过向东最远的土耳其。
要是生在和平年代,要是没有乾隆帝指出的“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推行”,想必托马斯·阿洛姆一定会来到中国。这个可望不可及的国度,让阿洛姆魂牵梦绕,无数夜晚让他辗转难眠。
当一个男人下定决心,便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了。为了重构自己心中的东方帝国,托马斯·阿洛姆借用他人的素描稿,用自己的意象,“远路去中国”,重新描画19世纪的中国世态风情。他参照来自荷兰、法国、英国等画师的作品,其中借鉴最多的,是威廉·亚历山大的画作。阿洛姆没有机械挪用,而是选择了在原作基础上,更换场景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构想丰富画面中的内容。惠特曼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适当说出事实,一切罗曼史立即黯然失色。
-我能在拍卖会上找到的一套托马斯·阿洛姆绘中国风貌版画全集(19世纪出版,两册):摩洛哥羊皮精装,三面刷金,为4卷合订为2册,内含带衬整页雕凹线铜版画124幅,由英国版画大师托马斯·阿洛姆(1804-1872)所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全面再现了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建筑、风俗百态,包括戏台、京剧、鞭刑、江湖郎中、算命先生、放风筝、通州流民、大船横梁、杂技、小吃摊、扬州江口、纤夫、五码头煤矿、肇庆府、外国商馆、广州街道、船工斗鸡、虎门战役、城门牌楼、维多利亚湾、荒芜故都、秦淮河、迎春赛会、官府家宴、琉璃宝塔、雷峰塔、染坊、制茶工艺、宫廷秘闻、富春江图、中秋之夜、西门激战、江南栈桥、祭祖、白河军营等等。
将亚历山大和阿洛姆的同主题作品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相较于亚历山大关于北京西直门的原作描绘,阿洛姆的《北京西直门》把城墙和护城河放到了观众的面前,近距离地细致描绘使城楼更显坚固雄伟。根据建筑、人文气息等因素,将其他人的素材或画作进行改变、填充,这是阿洛姆创作中国画的重要方式。
- 《北京西直门》 -
可毕竟不是亲身经历,阿洛姆的画作在细节上有不少偏差。作为一个西方人,原作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注定缺乏深入了解,尤其是对古迹的描写(绘),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甚至地名人名之误常现笔端。比如作品《缫丝》,四位缫丝女子的脸庞形态,杂糅了欧洲女子的面部特征,较中国人的纤细柔美,更显硬朗;《澳门妈阁庙小庙堂》,庙前两位男子,顶日本和尚发式,衣着既不像袈裟也不像衣服,反倒更像印度僧侣;将“焦山”写为“秀山”,东汉的隐士焦光变成了Tseaou-kwang;穿着清朝官服的官员、地方的农夫,都有着欧洲人高鼻梁、浓胡须的特征,在产生违和感同时,倒是让人觉得有趣,会心一笑。还有一些画作阿洛姆采取直接借鉴的方式:画作南京瓷塔等的景象借鉴了画家纽霍夫的画作;关于中国内陆的景象大多参考前面提到过的威廉·亚历山大的作品;而对广州、香港等港口城市的描绘主要参考了波赛尔的作品。但瑕不掩瑜,阿洛姆的再创作大体上是考究的。画面全为黑白,写意苍劲,又兼版画的细腻写实,韵味十足,能够让人直观地体会到那些关于逝去年代的遥远记忆,这种经历,弥足珍贵。
- 《澳门妈阁庙小庙堂》 -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画作,阿洛姆表现得非常到位,有中国画的山水意境,把亭台楼阁表现得细致精美,大气壮观,这和他在建筑上的造诣分不开。
关于人文主意题材的画作,作者的表达倒是非常有趣,融入不少西方认知。如《重阳节放风筝》,放风筝是老少皆宜的活动,孩子们放着,大人们看着,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像中国人那样把结构简单的风筝放得如此之高。风筝精致轻巧,但是结实,扎风筝的竹条非常柔韧,从材质到选材再到样式设计,风筝爱好者都要下一番功夫。人们常常在这项运动中一较高下,不仅孩子就连大人都卯足了劲,要把风筝放得最高。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画作中风筝的翅膀并不是我们常规所见的模样,更像是蝙蝠翅膀;凤凰也成了“鸟头”、“鸟尾”加蝙蝠翅膀的奇异组合;而中国龙的形象则彻底变成了西方龙,不仅是圆头带喙,还长出了长长的尾巴。
- 《重阳节放风筝》 -
《通州市场上的贩猫生意》,画面在信教的西方人眼中是尤其难受的,因为他们认为狗是最忠实于主人的动物,猫是最有用的动物。中国古书有记载,猫肉曾经是餐桌上的美味。画作上的猫十分惊恐,使劲蜷缩自己,而看上它的买主却饶有兴致,不慌不忙地伸出手试探,一边触碰着柔滑的皮毛一边思考要不要选定。
《瓜州水车》,风俗结合建筑的一副作品,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古代西方,他们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把水引向地表。在每一个公共井口附近,都固定有圆形大理石柱,石柱上有绳索,一端系着水桶深入井底,只能用手拉住另一端提水。而瓜州水车用短竹片做成圆筒,把一端堵住后,按照相同的间隔系在巨大的滚轮边沿。它们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成一定角度以便浸入水中,填满后,再把水倒入储水槽。真是让人拍手叫绝的好发明。
- 《瓜州水车》 -
阿洛姆对东方风物的热爱和丰富的创作,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东方风景”画家。他的创作里描绘了威严的京城皇宫、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繁忙的天津港口;他的笔下再现了温婉清秀的江南小镇、秀丽壮阔的江河湖泊。他的画作中既有广州、澳门等商业城市的繁华盛景,也有中秋拜月、遥放纸鸢的传统文化风俗;既有虎门战役、大角战役的激烈景象,也有武当盛景、雷峰塔影的清隽景象。
虽然彼时的清朝逐渐衰弱,但在西方仍旧有着独特神秘之色彩。阿洛姆细腻写实的画作填补了晚清时期中国图像出版空白,成为当时欧洲有名的插画图本中国文化教科书,藉由铜版画成功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向西方传递了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西方人对遥远之中国的浪漫想象和意味深长的联想。
- 《太湖洞庭山》 -
- 《临清州的街头卖艺表演》 -
- 《清朝高官府邸中的一场晚宴》 -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往往是多维的。我们多年来接受的历史教育,往往只提供了一个大而寥薄的框架和一些脸谱化的面孔,它可能既不负责提供细节,也不提供论证过程。历史只是一个年表,像元素周期表,科学、完整,却在另一个层面缺乏感情。我们与历史的关系,只能建立在背诵之上,我们好似无法再回到从前的某一个夜晚,倾听历史人物内心的呼告与呐喊。
于是,我们去到博物馆,去到园林,去尽力找回当时的时光感与场景感。——独具匠心的庭院,是绿荫环绕的避暑胜地。柱廊、游廊、延伸出的屋顶,以及低垂的树枝阻挡了炽热的阳光。庭院里的湖泊给岸边岩石上的游人带来清新宜人之感。装饰用的柱子和精美的浮雕色彩艳丽,室内装饰及园艺建造的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营造距离感,而这座庭院做到了,一眼望去,有近有远。对于古代的夫人们来说,走过这一道绵延的美景,就仿佛是一段愉悦的旅行。
- 可园 新馆 -
- 新馆风貌 -
若不是看到画作上标注的信息,便误把这好景当做是现在的“可园”了。
这里要提到的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所有建筑均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厦”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它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9月,被确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东莞可园博物馆以东莞可园园林建筑为依托,收藏、研究和展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居巢、居廉”及岭南画派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
- 可园大景 -
- 可亭 -
- 环碧廊 -
- 门厅 -
- 邀山阁之二 -
画面渐渐变为黑白,越变越薄,是纸张的重量,上面布满了历史印记和油墨的味道。定睛一看,它是墙上的一幅铜板画,虽然隔着玻璃却像是能闻到油墨的味道,触碰会让手上粘有黑色。
铜版画又称“西洋铜版画”,发明于15世纪,是一种以铜作版材的凹版印刷画,通过刀具雕刻或酸液腐蚀等手段使铜版的表面形成凹凸图样,然后运用机器压印办法使涂抹于钢版凹处的油墨或颜色附着在纸张上从而获得图样。
- 展览现场 -
两百年后的四月,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东莞可园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让经典重现。展览汇集东莞可园博物馆馆藏铜版画精品,以铜版画作为艺术载体,展现西方艺术家眼里属于中国的文化历史,生活趣事,其中有不少就出自阿洛姆之手。展览中的50余幅铜版画精品均来自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中华风貌、市井风俗。题材多样,涉及建筑、人物、风俗、场景、风景名胜等等。地域从北京、天津、到香港、澳门,从中得以体察晚清中国的重大事项,窥得街头巷尾的市井风光,嗅得家家户户炊烟清香,饱览社会民生百态。托马斯·阿洛姆虽一生从没到过中国,但他借用别人的素描稿重绘了中国。东莞可园博物馆副馆长黄锦雪介绍说:“托马斯·阿洛姆的画作展现了19世纪中国的风俗风貌,让西方人了解了当时的中国。”展览策展人尹恒则介绍说:“此次展出的托马斯·阿洛姆创作的铜版画可以说是当时铜版画技艺的极高体现。画面上的线条分毫毕现,这样的工艺在今天的西方都是非常珍贵的。”
- 展览现场 -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名园印迹系列展”之一,作为与各大古典园林携手推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印迹的名园巡礼,以不同园林文化主题为载体,讲述其历史变迁及艺术特色,旨在唤醒观众对名园的记忆、换发古典园林新活力。
流金岁月,穿越铜板光影,“晚清风尚展”带领观众重回欧洲人笔下的19世纪中国,体验一场欧洲人所想象的十九世纪的中国之旅。在令观众领略铜版画之美的同时,也加强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东莞可园博物馆的合作,为蓉莞两城的文化交流注入崭新活力。
注:
文内部分画作的解读与阐释,来自《清帝国图记——古代中国的风景、建筑与社会生活》,(英)怀特、托马斯·阿洛姆 译者:刘佳、马静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名园印迹系列展之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
展览时间
2019年4月25日至6月24日
展览地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群贤堂
主办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够。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