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牙雕丨方寸之间 风雅留存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0-10-28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胡丹

编辑丨张涵 谢礼恒

文物及展厅摄影(特邀)丨张艳

设计丨西子

#象牙禁贸#

█ 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活动,成为全球打击象牙非法贸易措施最严的国家。█

打开尘封的木盒,洁白的象牙扇静躺在里面,温润如玉,光洒下来,扇子仿佛会呼吸。轻轻将它开启,在扇叶中央,有着一大一小两个椭圆形开光,大开光内的人物图案与开光外的图案相连,小开光内的镂空象牙丝上雕有Catherine(凯瑟琳)的字样。

十八世纪的高级定制,跨越了国度,跨越了海洋,极其个性,又极为精致,是皇宫贵族附庸风雅的必备之物。


“中国风”吹起了西方人的船帆。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货品,经由广州港运输漂洋过海。徐徐清风,吹动的不仅是贸易航路,更是激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浪花。

广州是清朝中期闻名的通商口岸,其中专事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商船。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象牙扇是最受西方社会欢迎的商品之一。

这些销往欧洲的扇子,扇骨用象牙雕刻而成,扇面往往结合西方绘画工艺和审美,绘制热闹繁复的东方生活场景、港口风貌等景象,同时还使用了大量镂雕、掐丝、珐琅、刺绣等工艺。


英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的秘书巴洛在《旅行在中国》中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广州的)象牙雕刻。”在巴洛的记载中,当时外销扇的品种很多,有象牙、玳瑁、刺绣、彩绘等,大量出口欧洲,很受欢迎。

随着西方人对中国外销象牙扇的喜爱,还延伸出了定制产品。法国的亨利·柯蒂埃在《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一书中写到: “到我自己拜访中国的时候,对于欧洲人来说,让广东的艺术家把自己的肖像画画到象牙薄片上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了。这种饰品的画法很浓缩,按照当地人的做法,他们都拿一根细绳挂在脖子上,眼睛的画法也是他们自己的风格。在日内瓦的阿里亚纳,我们可以从一个中国人在象牙上画的小肖像上看到这种工艺,那时阿里亚纳·勒维耶奥(Ariana Revilliod)夫人的收藏,在这个肖像旁边是马索(Massot)作的肖像,以及慷慨的捐赠人的父亲杜福(Dufaux)制作的一个套图塑形和一个大理石塑形。北京的传教们想方设法地去寻找一些能讨巴黎的保护者和朋友欢心的东西:象牙扇子、上等的好茶、中国墨水(最好的墨是在安徽省的徽州制造的)、一片片的漆纸、作在玻璃上的画、人工做的花等。”可见中国出口的象牙制品的“定制服务”是当时流行的风尚,而象牙扇本身已然成为了名贵礼品。 

 “劈丝”是刺绣中的技法,而牙雕中也有一项同名的失传技艺,制作出的成品是比头发丝还细的象牙丝,象牙劈丝后的成品比头发丝还细,密密地排布在扇子上,其间浮雕各种纹饰,显示出玲珑剔透的效果。象牙镂丝人物纹折扇可以说是“劈丝”技艺的代表作,牙片质薄如纸,全扇为单面工,通体镂空雕中国古装人物故事,一根根细丝装点着空隙,连接着扇面。扇子整体刻工精细,构图缜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广州牙雕不但注重雕刻技法的创新,还非常注重视觉上的华美,追求出新,强调工艺作品的整体装饰性和立体感。

有意思的是,除了传统工艺,晚清时期的象牙扇还有“混合加工”的成品:一把扇,往往是扇骨在中国制作,材料来自印度半岛或者非洲大陆,而上面的彩绘,极可能是英国或者法国工艺师的杰作。

当象牙与繁复的色彩相结合,精雕彩绘之后又是另一番华丽的视觉盛宴。象牙雕描金人物双面象牙贴面人物折扇,在约相当于成年人四个巴掌大的纸质扇面上,竟描绘着近两百位人物,他们的面部和手部均用极薄的象牙片贴成,只有半个小指甲盖的象牙脸上还细致地绘制了五官,衣料服饰则以丝绸织就,甚至连人物手持扇子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亭阁、廊桥、花木穿插期间,构成了一幅庭院游乐的闲适景象。圆雕、浮雕、镂雕、编织、微雕等牙雕工匠们交叠运用的各种雕刻技法,赋予了象牙扇独一无二的魅力,每一件都值得静观细赏。

中式的优雅扇动了西方的文明,传统文人仕女的怀袖雅物立刻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竞相追捧的艺术品。外销扇无论在题材,图案和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


说到大象,早在上古时期,我国便有它们的踪影。

新石器时代,气候温润,人口稀少,大象及其他猛兽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体型庞大的野象,性情凶猛,力大无穷,一度成为人类生存的竞争对手之一。象牙是古人狩猎食肉的“副产品”,被制成简单的生活用具,有时也是部落精神信仰的载体。

商周时期,随着气候由暖转寒以及人类农耕活动的扩大,中原地区的森林植被逐渐减少,大象开始有南迁的趋势。这一时期,野象开始被先民驯养,并参与到农耕、军事乃至宗教祭祀活动中。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的叙述,这里的服象通常被认为就是驾驭大象作战。

到了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难寻野象踪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象,南越大兽。”表明大象已退居到岭南一带。

唐宋时期,大象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只在南方地区繁衍生息。但此时,社会经济日益强盛,民间风气包容开放,大量舶来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作为热带地区的珍贵物产,驯象以及象牙随着其他奇珍异宝进入宫廷,备受青睐。

元明清时期,人们的视野中已难寻大象的踪迹。但与之相对的是,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大象”却日趋蓬勃地发展起来。

从宋代开始,中国传统绘画中开始流行“洗象”、“扫象”等带有浓厚佛教意味的题材;明清则出现“太平有象”这样代表祥瑞的图案。

一棵巧妙的象牙雕白菜,其写实风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如出一辙。它的菜叶层层叠叠,其上依附着瓢虫、蝈蝈、雏菊,雕刻刀法娴熟细腻。白菜谐音“百财”或“摆财”蝈蝈则寓意人丁兴旺,寄托了古人的美好夙愿,是清代常见的雕刻题材。

鬼工球,又称同心球,因其工艺“鬼斧神工”而得名,完美地汇集了牙雕所有技法之大成。它由一块完整的象牙雕琢而成,层层相套,每一层又可自由转动,是清人室内陈设的珍贵摆件。鬼工球完美地汇集了牙雕所有技法之大成,它由一块完整的象牙雕琢而成,层层相套,每一层又可自由转动,寓意“时来运转”。

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象牙在历经7000年的流变后,逐渐从王公贵族的专属走入富庶百姓的家中,于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演变出了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艺术品,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牙雕工艺在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演变出了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艺术品。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十二周年纪念日,“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艺术展”正式开幕,展出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6家国有收藏单位的百余件套明清时期的象牙制品及牙雕珍品。


牙雕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需珍视,雕刻技艺应当传承,而大象保护同时任重而道远。我国曾是象牙工艺品生产大国,如今领跑国际,率先颁布了象牙禁贸令,禁止象牙商业性买卖,积极引导牙雕行业的转型。这是在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中国代表何建国说道。

2006年,牙雕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活动,成为全球打击象牙非法贸易措施最严的国家。“太平有象”展览“与象共生”篇章,力图让博物馆展厅成为牙雕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栖息地和保护地的同时,与公众一同践行大象保护的道路,并向公众发出号召:拒绝象牙制品商业性贸易,牙雕文物之美,在博物馆欣赏就好。


这些承载着“精”与“美”,“工”与“艺”的牙雕文物,在热展的《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艺术展》中得以一览。展览将持续展出至6月23日。

- 特邀摄影师 张艳 -

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艺术展

2019.4.16—2019.6.23

主办单位: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展览地点: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负一层

参展单位:东莞市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单位: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考古学中心公益支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数字投影科技先锋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往期推荐老出风骨,静得优雅丨孙四哥的笔墨江湖 逃离办公室,来玩艺术馆丨JC modern看见艺术另一种可能 这张美美的拍卖,更像一场文艺展,连图录都想买下来收藏!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