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场展非看不可丨这也许是常玉《红衣女子》离你最近的一次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张涵

摄影丨张涵 谢礼恒

特别鸣谢 作品图片丨龙美术馆(重庆馆)

设计丨西子


由中央美术学院总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龙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巡展重庆站早于2019年6月18日上午在龙美术馆(重庆馆)伴着嘉陵江的奔走声和百年革新的时光气味已浓醇启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

刚刚浮起的暑气,一点没阻碍我从成都奔至重庆展览现场的兴头。卸下6月的忙碌,我才得以走进龙美术馆重庆馆“先驱之路”的展厅。其中,42位留法艺术家的141件绘画、雕塑作品及研究资料,简直让人在感叹时光的同时,也欣慰着这些作品安稳的生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出的作品中有43件均出自龙美术馆馆藏,还有部分作品来自于私人藏家手中。

- 展览现场 ©谢礼恒 -

开 拓 者

当33岁的徐悲鸿从留学八年之久的法兰西归国一年后,一脸踌躇满志的他于1928年11月15日从南京只身北上,正式接任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

正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他在履职期间大胆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在国画教学上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以写生代替临摹芥子园画谱,受到很大阻力。

期间徐悲鸿多次拜访白石老人,恭请白石老人到中国画系任教,亦被传统派国画家所排挤鄙薄。在整顿教学纪律方面,徐悲鸿对在职教员进行严格考察,甚至辞退部分教员,从而引发教员反对,尤其是萧俊贤、陈半丁的辞教事件,通过发动并联合学生,从而暴发学潮,致使徐悲鸿的“新派”教学主张无法实施。无奈之下,在任职不到两个月后,孤掌难鸣的徐悲鸿于1929年1月24日被迫辞职返回南京,继续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西画组任教。

-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1928 布面油彩 59.5×79.5cm -

革新,总要受到固化定式的阻碍。徐悲鸿的第一次北上过程也如同中国的变革过程一样跌跌撞撞。

不过,也正是在这过渡的时间里,《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陆续从徐悲鸿留学回国后的第二年春天缓缓揭面。《田横五百士》历时3年,于1930年完成,而《徯我后》直到1933年才最终收笔。

而当徐悲鸿北上任职败北而归时,林风眠则正好被蔡元培长期重用,先是请林风眠执掌国立北平艺专,随后又被蔡元培调其南下筹备和领导杭州国立艺专。徐悲鸿一方面要与自己改良中国画,“复兴中国艺术”的雄心壮志做耐心的思想斗争,一方面要正视和面对自己回国后相对不被重用的尴尬处境。

- 展览现场 ©张涵 -

徐悲鸿的心境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革新者必须要指面的境遇。走在“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展展厅的巷道中,那些沉睡百年的油彩似乎还是那么年青,它们从来都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依旧未改勇敢的本色。


- 展览现场 ©张涵 -


· 林风眠 ·

1900年出生的林风眠,在自己19岁时受蔡元培的影响赴法求学。学习过3个月的法文后,他考取了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后经院长介绍他到了巴黎美术学院,拜著名油画家哥罗孟为师。两年后,林风眠游学德国看到了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那些变形的人体,浓烈的色彩使林风眠受到了极大震动,随后他创作出了《柏林咖啡》、《平静》等作品,画风单纯粗犷,明显受到了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影响。

1923年,林风眠与柏林大学化学系的奥地利人爱丽丝·冯·罗达恋爱了。同年冬天,他们在巴黎举行了婚礼。婚后第二年,林风眠带着42幅作品参加了当时在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巨幅油画《摸索》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可就在此时,妻子罗达分娩时感染了产褥热,两周后母子相继夭折。有人说他很爱罗达,因为即便到了晚年他也常常拿着罗达的照片端详。也有人说他并不那么爱罗达,因为在转年的春天,他便迎娶了法国姑娘爱丽丝·华丹。

- 林风眠《风景》纸本墨彩 65×64cm -


· 刘海粟 ·

20世纪20年代,刘海粟从有“东方巴黎”之誉的黄浦江畔来到了“世界花都”的塞纳河边,开启了欧洲美术考察之旅,并主持举办了以海派绘画大师为主体的“中国现代美术”巡展。在那次展览上,35岁的刘海粟相逢了马蒂斯、毕加索及罗曼·罗兰。

刘海粟在欧洲巡回展期间创作了大量油画和中国画,这些作品凸显了海派绘画东西兼汇、变法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1929年、1933年,刘海粟两度赴欧洲及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考察画廊及美术教育,向西方推介中国画及海派绘画,逐步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对中国现代美术及海派绘画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 刘海粟《巴黎圣心院》1931 布面油彩 73×60cm -


· 常书鸿 ·

1941年夏天,常书鸿一家终于结束了漂泊的日子在重庆安顿下来。这时儿子嘉陵降生了,儿女双全的常书鸿沉浸在其乐融融的幸福之中。即便生活已趋于安定,但在他的内心却始终有一份期盼呼之欲出,那是他魂牵梦萦的敦煌。没过多久,他果真去了。

常书鸿去到敦煌后,正赶上张大千一行人载着收获满满的临摹作品欲将离开。临行前,张大千将一张神秘图纸交给常书鸿,半开玩笑地说:“这个你留着,我们先走了,你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啊!”

- 常书鸿《客厅中的姐妹》1936 油彩画布 164×130cm -


先 驱 们

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

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此后,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期间公派、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人数众多,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美术等各领域研习精进,归国后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众多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 厐薰琹《苗族之舞》1949 纸本墨彩 34.5×29.8cm -

- 吴大羽《无题》1980年代 布面油彩 54×39cm -

- 方君璧《桃衣少女》1926 布面油彩 114×79cm -

- 张弦《人物》1932 布面油彩 46.5×38.5cm -

- 王子云《茂陵火车站之车下市场》1943 纸本墨彩 29.5×37cm -

- 吴作人《纤夫》1933 布面油彩 150×100cm -

具体到美术领域,留法艺术家诸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常书鸿、庞薰琹、吴大羽、常玉、潘玉良等等,大多选择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在这里,他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西画、西洋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之一, 莫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 胡善馀《美人蕉》1942 布面油彩 65×54.3cm -


- 周碧初《小三峡》1984 布面油彩 79×60cm -

- 黄显之《白地樱桃》1963 布面油彩 61×46.5cm -

- 李超士《石榴》1952 纸本粉彩 36.1×46.9cm -

- 吴冠中《北京雪》1994 布面油彩 100×90cm -

- 赵无极《1.12.64》1964 布面油彩 130×89cm -

此次“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巡展重庆站是龙美术馆重庆馆继2016年“百年艺程”开馆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于20世纪艺术作品的呈现,展览聚焦20世纪前半叶的留学法国艺术现象。

早在开幕式上,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发言介绍道,“此展已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荣誉,展览作品中有若干都来自于40家公立美术馆”。

“在那个‘留学的时代’,学习西方并不是目的,而是方法,那一批艺术家留学学习,是以艺术为工具探索世界的真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对此展的呈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担任本次留法展策展人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郭红梅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留法艺术家们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着和戏行者,成为中国美术从他续向现代转型的宽基者、开拓者。


除却理论化的考量,也有不少其他声音从不同维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势象空间创始人、吴大羽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李大钧就认为“此展呈现了对20世纪早期留学现象的观察与探讨,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龙美术馆希望借此次展览很好地回应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反省在数字化时代、图像时代当代艺术的本质、未来艺术的可能性。”


· 颜文樑 ·

1893年,颜文樑出生于苏州的书香门第,11岁时,颜文樑以临《芥子园画谱》走上绘画之路,跟随父亲颜元学习中国画,曾临摹胡三桥扇面画稿《钟馗》,得到了吴昌硕的赞许并题字。在传统绘画之外,他还临摹父亲朋友余觉、沈寿夫妇家中收藏的西洋画册。

18岁时,颜文樑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学习铜版印刷技术。当他看到从西欧来的油画印刷品时,如获至宝,便开始尝试起了油画。由于当时油画材料奇缺,颜文樑摸索自己动手自制油画笔、油布笔、调色油及油画颜料。他还自学透视、色彩等油画理论和技法,涉猎水彩画、粉画、油画等诸画种。他的第一幅油画就是用鱼油加松香水调以色粉画成的。

颜文樑晚年回忆起那段探索经历时曾说:“当年我画《厨房》时,国内可供参考的技法资料并不多,但凭实践。在没有完全掌握西画技法之时,我就确曾为之废寝忘食过。”在颜文樑看来,透视学属于科学,科学也许本身不是美,但一经与艺术巧妙结合,就可以产生美。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颜文樑始终遵从着一个信念,即掌握正确的方法是产生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 颜文樑《鸦舟》1982 木板油彩 51×74cm -


· 常玉 ·

“常玉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精准、纯粹,充满令人惊艳的技巧与才华。” 法国著名诗人兼画家马克思雅各布曾这样描述常玉。

20年代初期,常玉加入了第一批远赴欧洲深造的中国艺术家行列,在这批响应当时国民政府号召“勤工俭学”的公派留学生里,还有青年林风眠和徐悲鸿。

那时,全世界的文化艺术新秀能人都汇聚在巴黎,毕加索、贾科梅蒂、海明威们出现在蒙马特高地、左岸旧书摊、小酒馆、咖啡座,现代主义思潮四处流淌。同时期,常玉的兄长经营着四川最大的丝厂,为他在巴黎的生活提供着丰厚的经济支持。

这段“粉色时期”为常玉在西方艺术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裸女、盆花、动物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图形和金石书法般的线条。1930年代初,他就入选了法国出版的《1910-1930年当代艺术家生平大辞典》。这样的浮华岁月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戛然而止。“浪荡子”常玉同时失去了来自中国的资助来源,徐悲鸿、林风眠学成后相继选择了归国,而常玉却留在了巴黎。

1963年,他的43件作品被运到台湾。那批晚期最完整的作品里有他代表性的花卉、动物系列,以及包括“双裸女”在内的人物系列。

- 常玉《红衣女子》约1930-1940年代 布面油彩 74×50cm -


· 潘玉良 ·

潘玉良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画家。早年经历坎坷,幼年父母双亡,13岁被亲戚卖入青楼,妙龄之际与时任桐城海关总督潘赞化的相遇相知,使她得以脱离烟花之地。张爱玲说:“在那样一个旧时代里面,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新旧时代里面,反倒是在青楼里面更有爱的空间。潘赞化与潘玉良的爱情应该属于这一种。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

展览日期:

2019.06.19 — 2019.09.01

展览地点:

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嘴

聚贤岩广场9号国华金融中心1楼

龙美术馆(重庆馆)

- 开幕现场 -


-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女士致辞 -


- 央美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先生致辞 -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4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深于诗 钟于情 逾于生死|吴凡任启华捐赠陈子庄作品大赏 许燎源“泛雕塑”获年度艺术大奖丨感性盛开的全媒介艺术 别致写寂寥丨他用零碎残绢旧纸,画草虫画花鸟画残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