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世甘为田舍老 余生依旧野头陀丨丁季和的书与人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谢礼恒

录音整理丨张涵

图片提供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除署名外现场摄影|谢礼恒 张涵

设计丨西子


自述
野庵鹤者,同荣期之二乐,而天意未婚,终生未娶,隻影自乐。曾致力于道,致力于文,致力于诗,致力于书法,皆未得观成。其旁收杂拾,虽为非寡,亦未得济。久经患难,颇稔世情,则颇旷达。平生不遇,而以不遇为大幸。接物待人,宽厚直致。所绝交数辈,皆不得已也。所见未弘,顾不谬以奖人,谬以自卑。就其所是是之,所非非之。他人为鉴,从之改之。嗜酒不多,嗜茶颇浓,别无所好。行年已深,体质素弱,不谦不亢,漫记其实云耳。即代自传后为遗言,不亦可乎?

癸酉丁鹤时年六十又七笔


小子平生无足述者,唯师友盛德隆情,刻骨铭心,未能或忘,顾此非笔墨所得曲尽。及兹暮齿,乃检点劫余倖存手迹,登为一册,晨夕展对,以温旧梦云耳。其间颇有溢誉,皆出奖借,洵非小子之敢承。后世有览者,必将低徊其伦常气谊之美,又岂区区小子一人之感念也哉!因命曰《低徊残迹集》焉耳。佚去者甚众,仍往来于心目,兹不一一。

戊寅岁不尽五日 槃散人时年七十有二敬识

——丁季和


丁季和先生 -

2019年10月25日,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鹤鸣九皋——丁季和书法文献展》在草堂拉开帷幕。丁季和先生的艺术思想、文化情怀以及精神风骨在80余件书法作品和丰富的艺术文献资料中得以一一呈现。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 方伟 -

-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飞 -

苏园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

开幕式后去往展厅,选人少时细读展厅作品,感慨良多。主办方在展厅玻璃展橱里几乎复原 了一间丁先生的书斋,作为主办者、策展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飞拍摄的西畴居正面照片,放大,配“没世甘为田舍老 余生依旧野头陀”对联,一旁陈列书案。让人想到他的学生曾写过:春日晴明,景色佳丽,余趋车郊野,拜谒吾师旧庐。小院寂寥,独自盘桓,往事历历,都上心头,感慨系之矣。

西畴居是丁先生晚岁之居所,在郫县太和场团结镇。西畴者,典出渊明《归去来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先生平生景慕陶公其人,以晚境始稍安定,思以有所作为,因以言其所居焉。先生道德古茂,志趣高雅,毕生不慕荣利,而一意于学,其诗文书法久为士林所推重。

- 摄影 王飞 -

西畴居 -

我倒是从晚生后辈的观者角度,观其数十件心画的铺陈,听到他坎坷人生的乐观豁达,既有其书《咏王建墓》的灵气飞动,又有“唐宗既斩方称帝,蜀国新开妙有词。”的真知高见,再读草堂官微三天前写《丁季和——书者散也》鹤,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喻义。古人多用鹤比喻超然世外的隐者,把淡泊名利、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鹤鸣九皋,难就难在“我”最难丢掉,一如藕有藕丝,莲盅盛着莲子,跟无论打在叶上,梗上,那一记愁似一记,没来由,也没次第的秋雨。

丁季和先生的弟子谢季筠老师说,丁老的人生态度“久经患难而颇旷达”,学术成就“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前途”,书法造诣“言为心生 书为心画”,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受教于谢季筠老师的王飞,在展览开幕后接受了艺术野疯狂的专访。在丁老身前并有见过他,但在其个人习练书法的二十多年,王飞从其书法、学养、为人中获益良多 。“研究丁老师的书法是一个学习、认识再认识的过程。要读懂丁老师的字有门槛,不到一定阶段很难看得进去;如若一旦看进去,又容易上瘾。他是一位学者、诗人、文人。他真正的底子是古代的上古音韵学和文字学,很小时跟着徐寿先生治经学,跟易均室先生研究金石学,学问底子很好。他一直把书法当成是余事。当然,在他后面的自述里也写到过自己也致力于书法,学养深植。丁老从不曾想把书法当成一种职业,这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动,幸运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开始这一行动。一旦笔尖触及纸面,书法便成了赋予经验以意义的创造。


- 展览现场 -

在王飞看来,“丁老师的书法具有完备的传统技法积累,并善于在书写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既能入古又能出新,有法度又有自我。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取法博杂而为我所用。在看到丁老师的众多书法资料后,领略了其作品变化多方。我还很喜欢看他的文稿、诗稿和便条、尺牍,很见性情。这些随手挥就的东西反而比长篇大幅还要精彩。”而且,在搜寻、品读这些散碎资料时,王飞慢慢将那些只语片拼接上,这也是他了解老先生一个个故事的过程。“那些关于老先生零碎、散落的吉光片羽,经过阅读的沉淀,会拼合成一些篇章或片段,老先生在我心里的形象愈加鲜活而亲切。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高标,就像一带远山永远横亘在我的面前。你走了很远,他还在你面前……”

- 展览现场 -

对老先生越了解,往往就会生出一种亲近感,一种“理解之同情”研究杜甫二十多年的王飞,“感觉杜甫就是自己梦中的一个邻居,成了是你生命中的底色。我看丁先生也有这种感觉。他投射在书法里面的文心和艺术精神能指引你,滋养你。

此次展览的筹备和举办,王飞抱着学习传统,饮水思源的诚敬之心,出于对前辈学人宝贵精神遗传的珍惜。由于丁老作品分散,王飞几年前就开始做收集整理的工作。参展作品主要来源于丁老师的亲人、学生和收藏家。反映他创作生活各个侧面的作品、代表性的东西都收进来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不少都曾向他请教。说起丁老师,他学生、后人都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念之情,在我们去借展作品时,大家几乎都慷慨允诺,不讲条件。在几百件作品中最终精选出近百件作品和文献展出。


丁季和先生,名丁鹤。丁老师请过许多篆刻名家给他刻过印,徐寿、罗祥止、方介堪等都有过。方介堪先生甚至给他刻了十方印。方先生跟徐寿先生有私交,曾派学生寻访易均室先生,遂接触到丁老师。丁季和生活极其艰困,境况落魄,幸恩师易均室将玉泉街六十九号房子腾出一间九平方米房屋让丁老师住。丁先生在贫困潦倒中,在古籍翰墨和金石文物中寻找寄托,葆有做人的尊严和活着的勇气。所以后来他就把自己居所的名字改成了“易亭”,以感念他的老师。


- 丁季和旧照 -

王飞受访时提到:

丁老师童子功扎实,对传统技法的积累很完备,篆、隶、正、行、草他都有深入涉猎,而不固守一家。而是善于变通,入古出新,有法有我。他的书法以晋唐帖学为底子,以篆隶笔法入行草书,碑帖融合,不着痕迹。他笔法里的沉着飞动、高古茂密的意境就从中而来。

丁老生活的时代和今天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和书写方式。在他生活的时代,书法还没有没有脱离日常书写的实用性,有着大量的读书笔记、信札、便条、诗稿、文稿以及翰墨往来唱答。他的书写内容来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情感自然,毛笔就是他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我过眼的几百件作品里,没有发现任何一件作品是为专门展览而写的。

丁老的文化底蕴、学问素养、诗词之天赋、其才情、阅历、胸襟、眼界等等,对于成就书法的精神内涵有着至为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高度文人化的创作倾向。就像之前我们探讨过的伍瘦梅先生一样,是文化大家。虽说他隐居小镇,但却通晓古今,放眼世界。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综合修养养出来的,书法只不过是他内在精追求的外化。这一点,在当下大有借鉴意义。

说到展览上表现丁老创作生活的各个侧面,我就一直思考如何通过不同作品、文献把他的这些侧面都体现出来,比如友情。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在遗嘱中最后一句写道“谨向世间最珍贵的友情道别。他一辈子没成过家,友情在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位置。他和陶亮生、徐寿、徐鸿冥、方介堪、黄稚荃、刘君惠、徐无闻、李心田等等师友之间,数十年往来酬唱,用情真挚。经过岁月沉淀,这种交往升华成为动人的、具有某种审美特征的东西。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后世有览者,必将低徊其伦常气谊之美”,通俗来说就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友情,是丁老师留给后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

我想到的是,徐无闻,和丁老师是从小的同学,还经常接济他。他们是君子之交,意气相投,患难见真情。丁、徐两位先生之间的交谊后书信往来,不修边幅,不假雕饰,不装不做,随手挥运之间,一派天机,本乎自然,都是真性情的流露。书写的线条和情感都提炼得很纯,我恰恰认为这些才是第一流的手迹。

还有一点,就是生活的磨难对一个人人格精神的陶冶和塑造。丁老师出身世家,年轻时受过很好的教育。他曾在金陵大学念读,后来在成都光华大学完成学业。光华大学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他是学财经的,之前是学文史的。他的知识体系也是博古通今,内外兼修,他这个人并不保守,哲学、诗文、音律什么都通。生平命运坎坷,他在面对极其困顿清贫的生活现实,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豁达,坦然释然。他性情高洁,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无论诗文、书法,都一任自然,不斤斤计较于得失,挥洒之间,意气风发,浩荡感激,佳妙天成。就我个人而言,丁老师书法里面最打动我的地方,正是他的是大雅不拘的气质,磊落不迁的风骨,如对高人君子,受到精神的洗礼。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4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旅居精神,更美人生|来看看,这些精致的酒店要获奖了! Above ChengDu 2019何多苓师生展丨无敌夜景中的高空一展 周迅《意象集》新作展丨这些画当得起我们所热爱的乐曲之名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