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丨云上×谭维维×国乐观念剧《伎乐·24》元旦跨界迎新文化季总策划林野华章重现,木莲花开
万物流转,唯有历史是中国人文化识别的根本。
中国的山水文化很长,我们今天可争论可评判可借用,但切忌将这些历史简单化。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因欧洲文艺复兴之故,往往比较关注相应时间段的中国历史,即14世纪下半叶以降的明清时期。这种“片面强调”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国山水文化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魏晋和唐宋。美国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Mary)艺术与艺术史系教授吴欣(该校建校319年以来任命的首位亚洲艺术史教授)在《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一书前言里就明确提出:当今中国景观文化复兴的突破口就在于衔接历史与当代,而成就这种有机衔接的钥匙,首先在于对中国悠久的山水文化传统做出全面客观的研究。
今天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抽象的“自然”概念在古代并不存在,从风水到山水,从壶中天地到三山五岳,仅与人为设造的景观有关的词语就有囿、圃、苑、园、台、楼、阁、村、庄、陵、园林、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别业、草堂、田园、药园子、果园子、菜园子……更不用说自然界的山水、林泉、丘山、风景、风光……实际上我们西方印象里将这诸多的概念对号入座的英文仅有三个词:garden、landscape、park。
从建筑和花园史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历史上,山水观几经巨变,与文化的深层文化相映;而这种动态的世界观恰恰是中国自然哲学思想的根本。
从时间线索上来看,唐,是我们了解中国山水及园林景观的必要通道,甚至是最全面的通道。“觅唐”,成为这种通道的前提。它更着重这个“觅”字,不直观地去呈现唐代的元素,而用构成的手法架构起古今的桥梁,让观者去找寻每个空间给出的线索和元素,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建造心中现代与古典的关系。
- 木莲莊酒店 -
王维,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成为美丽山水诗的永恒代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头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云裳”,取自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 一位实现了每个中国人“中国身份”的诗人,更是实现了每个中国人的“世界身份”,他应该是世界最著名的中国诗人。
王维与李白,从禅意、佛经、山水、园林、书画、赏石以及它们的视觉和文字表象入手,来重新诠释概念化的西方思维系统难以穿透的、古老的“中国意味”。
帷幕拉开,华章重现,燕乐奏响
“寻诗觅乐庭廊里,翠娥邛酒白云上”
元旦跨界迎新文化季来了
将整个云上木莲庄,营构成一幕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云上携手时装摄影师杨有元跨界创作,构筑空间、园林、人物及古典文化元素之间新的微妙关系。以现代影像角度诠释不同文化解读。或许这也是中国山水观的一个新观看角度:比如,思与物、德与美、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变化及其诱因,等等-能够帮助我们放开眼界,跳出“园林”/“风景”/“景观”的藩篱,进入山水之境,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心态来思考历史的文化价值,鼓励探索一条由本土历史文化感觉的当代景观文化艺术新路。
- 摄影展花絮 -
在活动场地云上木莲庄,更以“行走在唐诗中”作为感官意旨,以王维《辋川集》地名来命名空间。《辋川集》作于开元末年,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王维在写实基础上更加注重写意,创造了意境深远、简约、朴素而留有余韵的园林形式,使其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在著名的《辋川集》中,描绘了20景,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精美绝伦的小品。活动整体策划人林野告诉艺术野疯狂,巧合的是云上木莲庄和“辋川别业”一样,在山林湖水之胜地,坐拥林泉、幽竹,园林精巧别致,山水清秀,境界秀美。有的景色意境,正如王维诗中所写一样,临湖的空间,青山环绕,水泊嵌在山中,真真像极了《辋川集》里那句“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主办方将每个空间都用《辋川集》中景点命名,让观众仿佛行走在王维的诗中,在庭廊之间的穿梭中可以寻觅王维当时的心境。
- 辋川图 -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欹湖)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文杏馆)
不知洞里云,去作人间雨
(漆园)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椒园)
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
(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鹿柴)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金屑泉)
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自古以来,山水景观就是中国文化之镜。从后汉到前清,可分为三个大的变化阶段:在魏晋南北朝生成;唐宋之际逐渐成为文人个性的表达;元明清期间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美人(含仕女等类似题材)作品则从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就开始形成。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为了体现山水-人文-文人画艺术的相应(应天时应地利应人和)脉络,主办方特别推出艺术家主题纱幔装置及原作展,让观众穿梭在云裳裙裾之间,体会比之前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艺术景观。曹植曾在《洛神赋》中用“翩若惊鸿”这一溢美之词赞美着女性之美。姿态轻盈飘逸的洛神,犹如疾飞的惊鸿,又似升腾的游龙,这种力与美的结合,引人无限遐想。苏茂隆先生的仕女画便是如此,他的画柔而不弱,媚而不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在画面主题审美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匠心独具。他借用了仕女这一中国文化符号,在作品主题审美、构成形式和色彩关系方面均大胆尝试,他在传统之上,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西方与东方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
- 苏茂隆作品 -
(苏茂隆)号一青,职业画家,1964年出生于四川安岳县。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人物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农工党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现代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工笔画学会理事。按照余秋雨的观点,“文化”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如果说《序章:跨界摄影展“在辋川别”》阐释的是文化里的精神价值,《引子:苏茂隆“美人图”艺术展》代言的是生活方式,那“集体人格”的最佳匹配者是时候出场了:
在古代,月明星稀,倒影浅浅印在了摩诃池上,池边,花开满了一树,宫廷乐队缓缓奏响乐章,歌者应景而唱。“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前蜀宫廷中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不仅被花蕊夫人写在了的《宫词》里,还被镌刻在了王建棺床壶门上。
成都永陵博物馆保存着晚唐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浮雕于前蜀皇帝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石刻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浮雕石刻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晚唐五代宫廷宴乐的乐舞场面,融合了胡乐(主要是龟兹乐)和清乐(汉族传统音乐)两大系统。在雕刻技法上表现出很深造诣,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有极高价值。历时4年的中国首部国乐观念剧《伎乐·24》将于2020年1月19日开启全国公演成都首站。剧目精雕细琢,以“二十四伎乐”浮雕石刻为蓝本复原了大唐时期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景,让古蜀乐音越过千年奏响。
“二十四伎乐”浮雕石刻中的乐器,既有汉民族传统乐器,又融合了当时大量的少数民族及外来乐器——伎乐持20种乐器,共23件,其中打击乐就有10种,占据一半之多,这并非常规的唐朝宫廷伎乐编制,很可能是因为行伍出身的王建喜欢听鼓乐、军乐的原因。不仅如此,“二十四伎乐”中的其它乐器,例如觱篥、笛、篪、笙、箫、贝,也很适合在军乐中采用;而吹叶,是用桔柚叶子或芦叶卷曲为乐器,行军途中随处可以摘取,声音清亮悠长,可消忧解闷,也是行旅生涯中的良伴。
这些乐器,在永陵石棺上只是写意的存在,可以参考用作乐器“复原”的文物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在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演出中,几乎完整“复原”了“二十四伎乐图”中的所有乐器——原上海民族乐器厂的技术总监沈正国带领的团队用时两年,不仅仿制了“二十四伎乐”中的全部乐器,还仿制了唐乐器中的3种绝版乐器:唐尺八、五弦琵琶和阮咸。
唐代集体人格中的青春勃发,保留着很多天真的成分,睁大眼睛看奇妙的世界,一直保留着学习的心态,于是处处有发现,时时有好奇。在正篇里,特邀著名音乐人、歌者谭维维作为文化体验官,一同与国乐观念剧《伎乐·24》作深度互动,以一种神秘诗境的触觉去触碰智性、个性、灵性、诗性的唐风盛景,与山水、园林、音影等人文景观、历史烟尘里那些人物的生平贯通,实在是充满诗意魅音的构思。这好似一出就是散文化的比喻:春天时节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
问山谷主人:“你喜欢哪一种花?”
主人说:“我喜欢每一种花。”
再问:“难道不能精选出一种吗?”
主人说:“选了一种,就没有了春天。”
- 唐代服饰妆容体验 -
- 茶道体验 -
- 复原服饰展 -
- 唐果子体验 -
觅唐·云裳
云上×谭维维×国乐观念剧《伎乐·24》
元旦跨界迎新文化季从今及古,一窥盛世
华章重现,木莲花开时间:2020年元月一日 15:00-18:30
地点:大邑 云上旅游度假区 木莲庄酒店(凭邀请函入场)主办方:合景泰富集团 方圆集团 恒悦投资
联合主办:云上旅游度假区
承办:优芮文化 云上木莲庄酒店
协办:联创众娱文化
全程策划:优芮文化
展览设计:上海HAAC设计
舞美设计执行:里诺文化
影像拍摄:有元视觉、溏工作室、联创众娱文化
特别鸣谢:巴蜀文化艺术陈列馆 苏茂隆工作室
天青色文化传媒 平乐坊文化工作室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4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