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百年前,他前半生以梦为生,后半生以香为业,惊艳世人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 | 赵柏田
本文选编自《南华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 | 谢礼恒

部分图片 | 明清家具之家、书画邦、木雕汇、璞什文化、中国书房

设计 | 张涵、胡丹







那一个折磨了董说几十年的梦,这一夜又攫住了他。梦里他架着一把梯子登上天去,梯子断了,他摔下来掉到了白云上。棉花垛股柔软的白云裹住了他,他撒开脚丫在白云上奔跑,一口气跑了十多里地。突然,脚下的云层被他不小心踏破,嘎啦一声裂开,露出蓝得发黑的天空。他像一个溺水者一样双手乱舞。一缕缕风从指缝间滑过,他却什么也抓不住。在接连两次坠落后,他掉落到了一条河边,柔嫩的水草叶子如同妇人细长的手指轻拂着他的脸。梯而登天,未至,下视白云如地,因坠云上,驰走数十里,误踏破云,堕水畔。


自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的清兵铁蹄踏进山海关后,董若雨(若雨是他的字)便时常做这个从云端坠落的梦。改立新朝几十年了,他还常常在梦中高声惊叫。她妻子时常被他从梦中惊起,然后数着念珠度过一个个长夜,为此还落下了久久不能治愈的失眠症。解梦师说,这个梦,寓意着浙江南浔董氏家族在新朝的命运,从原先的“华阀懿孙”沦落到了尘世凡间。



董若雨的曾祖董份是嘉靖年间的进士,仕途颇顺,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又因写得一手青词,被世宗亲擢为翰林学士,加太常寺少卿,历迁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又多次充乡试主试官,门生满朝,先后任万历朝首辅的申时行、王锡爵均出其门下,其在世日,与子、孙三代科甲同时俱在,洵为皇明盛事之一。若雨的祖父董道醇,中万历十一年癸未科进士由行人司行人晋南京工科给事中,六子中有二子进士出身。那时的南得董家,奴仆成群,“宾客车马驰逐鹜”,“伐钟鼓,吹笙竽,俳优侏儒之戏穷曰夜”,门第之显赫富贵简直无与伦比。其实在十六世纪的最后几年,南浔董家已迅速由盛转衰,在董份被劾夺职十余年后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董家遭受奴变重创,在一群阊里悍徒、无赖恶少的哄抢下,这个曾经的簪缨之家身槁产落,门可罗雀。


经此剧变的第二年,董份和两个儿子相继去世,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钟鸣鼎食之家终究淹没于明末江南的民变风潮中,也真应了后人《桃花扇》中的一句唱:“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至于父亲董斯张,自若雨懂事起就是个抱着个药罐子的病病歪歪的人。这个自号“瘦居士”的男人,十六岁病肺、三十三岁病足,几乎大半生都在病榻上度过。除了狂热地爱书、爱酒、爱山水,听方外高僧谈经说法,与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名流冯梦龙、董其昌、陈继儒、汤显祖等诗酒酬酢,董斯张平生最不擅长的就是生计营生。因他在四十三岁上过早地去世—崇祯元年,那一年若雨八岁—几乎没给儿子留下什么深刻的印像。然而成年后的若雨身上却处处都透着乃父的身影,儿子不仅继承了他种种的癖好,连种种病症也都一样不拉地承续了下来:肺病,眼病,胃病,对无用的事物的喜好与追逐。同时代人给董斯张绘过这幅山中读书的肖像,这个因过度沉浸于内心生活而对身外世界完全拒斥的人,通过神秘的血缘对儿子的一生发生着久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儿子是他半梦半醒一生的一个翻版。


- 空的梦 -


| 古琴演奏:李婵
| 高中以专业和文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高考以专业与文化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曾成伟老师、曾河老师。

石灯夜燃,竹叶风扫,似不临人境。有野鹄千余,蔽霄而翔,哀响清数,晨夜无失期。居士出,鹄竟不至,墟中人相惊以为神也。性不与俗近,无人自语,随行孤啸。意小不快,虽王公蔑如也。正因为家族早就迭经变故,繁华不再,董若雨认为解梦师是在胡说八道。自己早就不是什么贵胄子弟了,鼎革前也不过是一个除去了青衿的廪贡生而已,哪有传说中的那样华丽。何况科场的失意使他早早就绝意于仕途,不去做那些劳什子的“纱帽文章”,他自忖对这个世界已一无所求。生此欲望纷飞的年头,士子们若政治上无望,大抵汲汲于私人空间的营建,或治园林,或藏珍玩,或追伶人歌女,以此作安魂之所,却也不免沾染上卑俗市侩之气,董若雨却在自家的性灵园地里另辟径,在他身上丝毫也看不到耽于物质欲望和世俗享受的顾盼自得。前人袁宏道曾论人生五种“真乐”,乖张的言语下留恋的还是浮世的种种繁华,若雨则出以“五香”,把整个炎凉尘世都关在了门外:吾生而手不曾著算子则手香,吾脚不喜踏自己一寸田园则脚香,吾眼不愿对制科之文则眼香,耳不习世道交语则耳香,舌不涉三家村学堂说话讲求则舌香。



他几乎有点恶作剧地站到了物质主义者的对面,以种病态的激情爱着世间种种的虚无:长满青苔的小路,天上的星子,变幻的云霞,寺院的钟声,山,石,泉,古碑,孤坐,冥想,焚香,做梦。这世界有让人觉着磁实的物质的A面,也有充斥着种种不可捉摸之物的B面,他爱的是世界的另一面。在世界的这一面,他耽于虚无,耽于梦想带给他的种种快乐。崇祯十六年(1643)春天,董若雨生过一场重病。家里请来了一个庸医,差点把他给治死。睡眠就如同河流,把他送入各种各样的梦境。在梦中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与历代妖姬美女效鱼水之欢。现在看来,他一生的梦癖就是从这年春天开始的。董若雨最引以为豪的是他曾在梦国游历三年,做到了梦乡太史的职位,管理梦乡的国政。他的治国措施中的一项,就是成立一个梦社,由童子们任司梦使,把社友们千奇成百怪的梦寄存在浔水之滨,由他集中保管。这些梦都保管在一只一尺见方的大铁柜里,这只柜子叫藏梦兰台。

- 杜堇《玩古图》,绢本设色,126.1x1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杜堇《玩古图》(局部),绢本设色,126.1x1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他对梦国作出的另一贡献是为之编纂了一部历史。在这部叫《梦乡志》的书里,他给这个国度分了七个区域:玄怪乡,山水乡,冥乡,识乡,如意乡,藏往乡,未来乡。按照他的说法,玄怪乡中,鸟冠兽带,草飞树走,人长角而鱼身; 山水乡,顾名思义汇集了许多崇山大川。冥乡是亡灵的居所; 识乡,其中有凝想造起来的“情城思郭”; 如意乡,就是人人都能达到他们愿望的那种梦; 藏往乡专藏梦里往事,未来乡则能鉴知未来。


董若雨说,去往梦国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芸芸众生被物欲的享受迷了心性,总是找不见。作为梦国的太史,他有责任对他们提供寻梦的技术指导。比如,“出世梦”的做法是,你想象驾驭着日月,去赶赴诸神的宴会,在你的下面,万顷白云如同一条澎湃的河,那些传说中的蛟龙就像鱼儿一样游来游去。再比如“远游梦”的做法:坐一辆世界上最快的马车,一刻万里,不到一个星期,三山五岳就走遍了。“藏往梦”的做法简单些:什么也别去做,就只是坐着,让脑袋像一个搬空的仓库一般,一会儿你就会来到汉唐,运气好的话,也可能到了商周。“知来梦”的做法有些让人费思量:将会白衣,霜传缟素,法当震恐,雷告惊奇。看不懂吧,看不懂好好看。为了更便捷地抵达梦国的指定位置,收集到梦的精品,工具的作用也不可忽略。董若雨指出有八种常用的辅助工具不妨一试:药炉,茶鼎,高楼,道书,石枕,香篆,幽花,雨声


- 明万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高足香盘 -

试想,你独居高楼,头枕石枕,手上一册闲书,边上的茶烟香汽如薄雾环绕着,此时若你悠然入梦,这样的梦怎么会是凡品呢!当然,如果你想做抱着女人睡的那种艳梦,这些工具就用不上了。


有人说他那么爱做梦是一种癖,说不好听一点是一种病,对此,董若雨并不否认,但举世皆病,他这样的梦癖反而是轻的。他说,梦是一味药。宋朝有个禅师,把禅当作疗救人生的一味良药,写了一本《禅本草》的书,董若雨也写有一本《梦本草》。在这本书里,他开宗明义就说,梦本草这味药的性味与功用是:味甘,性醇,无毒(当然对意志薄弱者来说还是有微毒),益神智,畅血脉,辟烦,清心远俗,如果你想长寿,最好天天服用。至于梦本草的采集方法,也十分简单易行,不论季节,不假水火,只要闭目片刻,静心凝神,这味药就算是采成了。根据他多年研究,梦本草的产地不同,攻效也不同。最好的梦本草有两种,一种是产自绝妙的山水间,一种是产自太虚幻境。这两种都可疗治俗肠。至于采于未来境、惊恐境的,虽然也有部分功效,但也会带来名利缠身、优愁百端这些副作用,弄得不好还会走火入魔,严重的还会发狂至死。


- 明 龟蛇合体玄武铁香插 -

董若雨经常说,正如人有雅俗,梦也有雅俗之分。他自以为平生做过的梦里最幽绝的一梦是在一个下着雨的晚上,他穿过两块山石搭成的拱门,又走过一条长长的松萌路,登上了一个石楼。这座楼外表平常,但内里的陈设十分怪异,楼中的几窗扉,全都是切得四四方方的石块。更令人吃惊的是石榜上还有七个篆体大字,如回风舞雪一般,写的是:七十二峰生晓寒。他把自家住的楼取名叫晓寒楼,屋前的池塘叫梦石楼塘,就是这么来的。在一些诗歌片断中,他还经常提到这个梦:“眼底三千年旧迹,梦里七十二青峰”。要是微染小恙,如能喝一点小酒,再在微醉后得一佳梦,游游名山啦,读读这个世界不存在的书啦,与古代的名人说说话啦,那病立马就会好几分。如果做了俗梦,譬如与女子交合之类的,他怕梦醒后就会大吐一场。回顾长长的一生中做过的梦,那无数的人、事、物,组成的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世界呀。他有时候也自问,这一切,真的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吗?他想,它们是存留在他的大脑皮层,在某些个夜晚,如同电波一样短暂,却又像投进湖中的石块激起的水纹永无止息。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时,父亲就跟他说过,南方有一个国家,叫古莽之国,这个国家的人以醒着时做过的事为虚妄,以梦中发生的一切为真。他想,要是真的生活在这个国度该是多么好啊。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个国度的寻找。现在他老了,还没有找到。他想,要是真找不到就在心里造一个吧。生命在成长,梦也在成长,如果借用诗歌来作个比喻,那么他少年时代的梦是李贺的诗,连鬼神听了都要惊奇。后来的梦,一会儿是李白的风格,一会儿是杜甫的风格,到了他这年纪,那些梦就是王维的田园诗的风格了,空山不见人来,留清泉石上流。



人生百年无梦游,三万六千日,日日如羁囚。他就是不甘心做一个时光的因徒,才会有那么多梦。时势又是如此的晦暗不明,逍遥只向梦里寻了,就像他在《梦乡志》里说的:自中国愁苦,达士皆归梦乡。


- 明 案头 小狮 石狮作蹲守之姿,毛发翻卷,姿态威武雄壮,为明代典型石刻。-
- 明 《重修宣和博古图》插图 -

这么多年来,他把折磨他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梦境片断,记入了一本叫《昭阳梦史》(书中所记梦境,自三月朔日起,至十二月戊子止,其三十一则)的书里。之所以把这本小书保存至今,他是把它们看做了自己某种意义上的自传。青年时代的他,是一个喜欢背后说别人闲话和传播八卦的人,连梦中都被流言的泡沫包围着,说别人,也被人说。出于传之后世的考虑,这些闲言碎语和一些过分色情,污秽的内容,他没有记入。所以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这并不是一本完整的自传,后世有缘读到的人一定要明鉴这一点。在这些梦里,他一会儿与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斗嘴,一会儿与江湖上最优秀的剑客过招,有时也会与最风骚迷人的女人性交。他曾经这样对朋友说:“如果能记住这些梦,那将是一种极大的娱乐,你仿佛被俘虏进另一个世界里,让你觉得有意识的世界中的许多责任都非常遥远。”他梦见,蔚蓝的天空,纯净得如同水洗过一般,忽然,天空垂下了成千上万只乳房,颜色有红的,也有青的,它们在慢慢拉长,一直垂到了屋瓦上。


- 明  十六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宝鸭香熏 -- 明晚期  铜局部鎏金双螭纹香盘 -

- 清 拴马桩 -

梦见飞云散落空中,一片片都是人脸,天上成千上万张面孔,眼珠转动,唇齿开合,每一张脸,每一个表情都不一样。梦见天上落下了一个个手掌大的黑色的字,它们旋转着飞落,如同纷扬的雪花(“天雨字,如雪花,渐如掌,而色黑”)。一个白衣高冠的男子在下面奔跑。高喊着,真是大奇观啊,天落字啦!他仔细看这满天飞扬的字,乃是一篇啕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梦见幽深的树林里的几间老屋,白云为门,客人来,云就缓缓推开,人离开,云就重又合拢。梦见一场大雨,落下的全是一瓣瓣黄色的梅花。梦见自己成了一个老僧,精舍的门是一棵老槐树。梦见一个叫苔冠的人来看他,他的头顶上长的是一株青草。


- 明 唐寅 西园雅集图 局部 -

- 明 唐寅《桐阴清梦》 -

有一次他梦见采来了一大朵白云赠给客人,还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吃掉了一盆白云。

他梦见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看去满眼都是草木,不见一个人影。这样一个草木世界,他的舌头还有何用?他找谁说话去?梦里他哭泣起来,醒来,枕畔还是湿的。他梦见自己被剃发,头发坠落水池,变成了一条条鱼游向远处。他一边哭一边给朋友写信,弟已堕发为鱼矣。写到“鱼”字他突然醒了。此生他最得意的是把一个梦写成了小说,《西游补》。他写这个小说那年二十一岁。这部充满现丽想象力的神魔小说,是他被情欲折磨的少年时代的一个宣泄通道,那是怎样的一个弥天大梦啊,他让斗战胜佛孙行者迷于情魔,经历了一场场荒诞不经的历险。小说从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师徒四个走出火焰山后开始的,他从《西游记》里撕开一个口子来续写,或许就因为这个故事透露出的梦游一般的气息吧。在他看来,编织一个故事就是编织一个梦,平生乱梦三千,一切皆是寓言,那就在这一枕子黄粱梦里幻出个大千世界吧。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他时常感到,他就是孙行者,孙行者就是他。


- 西游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
- 西游真诠,100回。清陈士斌诠解,翠筠山房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


日后回头再看,这个小说的字里行间散布出的不祥气息,正是那时候动荡不宁的天下局势在他年轻的心里投下的一个阴影。就在这部小说写成后的第四个年头,满洲人的铁蹄如同西北利亚刮来的寒风狂扫落叶,大明亡了。而在这之前数月,皇帝已在皇宫后的一座小山上吊死了。在1640年春天完成的这部小说里,他已经预言了这个结局:


在一个叫踏空村的地方,那里的村民男男女女都会驾云飞翔。一群踏空儿,四五百人持斧操斤、抡臂振刀去凿天,把天庭的一个灵宵殿生生给凿了下来。


- 明 杜堇 《陪月闲行图》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

于是他设置了这样的情节:灵宵殿给凿下来后,天庭不知底里,还以为这事是孙行者干的。行者有过前科,偷盗了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仙丹还大闹天庭,他们有理由怀疑。于是他们要请佛祖出马,把行者重新捉将回去镇在五行山下。


-  明 杜堇 《十八学视图之二》 -
行者惊惶无措,撞入万镜楼,他在虚无世界中的历险正是由此开始。
- 坐而忘忧 -

天庭不再是旧天庭,世界的秩序已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满地碎片,如同万镜炫目,他的迷惘是一个时代的迷惘。小说最后,师徒劫后重逢,说的还是“心迷”:


唐僧问:你在青青世界过了几日,我这里如何只有一个时辰?

行者:心迷时不迷。

唐僧:不知心长,还是时长?

行者:心短是佛,时短是魔。








董若雨曾经有机会成为17世纪中叶南方最大的香料制造商,因为在那个时候,香料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庙堂之上,青楼椒房,到处都是香烟袅袅。你在街上随便逮个人看看,他的腰下面也总是挂着个鼓囊囊的香袋。在这样一个以焚香为时尚的年代,人是可以气味来区别的。对一个有着正常嗅觉的人来说,不用睁开跟睛就可以辨认出远处走来的一个熟人。


就像一朵花在开败前总是最为绮靡艳丽,大明朝覆没之前的最后几年也是这样。政府在异族和流寇的双重夹击下疲于应对,岌岌可危,民众的物质和文化享乐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园艺、器玩、珍馐、诗词无不尽善尽美,登峰造极,就连秦淮河上的梨园行的戏子,也一个比一个光鲜,一个比一个顶样。那个靡丽繁华的年头,培育出了一个时代最出色的感官:最出色的舌头,最出色的耳朵和最出色的鼻子。董若雨有幸分享文明之果,拥有一个最灵敏的鼻子,可以辨别出空气中上百种的香气,靠着这个鼻子,他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制香之法。


- 宋代的《槐荫消夏图》即描写了夏日的午后,在槐荫之下,焚上一炉香,躺在手工编制的竹榻上,来一趟庄周的逍遥游,午睡养生两不误。-


若雨的制香之法,和一般的香料制造商需用大量名贵的沉香、麝香作引子不同,他就地取材,用自然界最寻常的植物的茎、叶就可以造出各种各样的香。但他固执地认为,铜臭与香气是这世界的两极,待价而沾就失了制香的本义,所以他的知识永远不可能转换成白花花的银子,这个玩赏家制出的香,在市场上从来都是难觅踪影。


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他发现,把杉树叶松叶集在一起焚烧,有一种仿佛置身天庭的清香气息。把百合花梅花的花瓣同焚,也殊有清致。这种山家百合香的香气因就地取材,制作十分简捷。制作过程最烦琐的是“振灵香”,他采集了七十种花卉的露水、用光了收藏的所有乳香沉木,花了整整七天才制成了三束线香。不是他吹嘘,闻到这种香就是死人也会活转过来。取名“振灵”,就是寓意它能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 若雨把他的制香作坊称作“众香宇”,把培植原料的花圃命名为“香林”,17世纪40年代末期,他的作坊所产的香常为时人称道的有:空青香,千和香,客香,无位香,翠寒香,未曾有香,易香等。据若雨自称,这些香的命名各有其义,只有最灵敏的鼻子,才能辨别出这些香的细微差别。



身居庙堂高位的人爱讲“品德体用”,言行却鲜有合一,董若雨这样讲香的品德体用:“香以静穆为德,以简远为品,以飘扬为用,以沉着为体。”在他看来,当一棵香点燃着走向它的尽头,其飘扬之势应像中国书法一样灵动:回环而不欲其滞,缓适而不欲其漫,清癯而不欲其枯,飞动而不欲其躁。



要把香的效用发挥到最佳,若雨认为焚香的器具尤为重要。进入17世纪50年代,他开始尝试一种煮香之法,他把这种改良称之为“非烟香法”。以前焚香,都是把香放在陶制或铜制的熏炉里焚烧,这种炉又叫博山炉,上覆以盖,盖上有镂空的气孔,他们闻到的香气就是从这气孔里散发出来的。但他认为博山炉长于用火,短于用水,对之进行了改造。他在炉体上面那个铸成山峦林树形状的尖顶高盖上凿出一个泉眼,再依着石头的纹路凿出曲曲弯弯的涧道,把水流导引入底下银质的汤池。每每蒸香时,水从上面的泉眼曲折下传,奔落银釜,加以雾汽装腾,直如一个香的海洋。他把这种经过改良的新器皿命名为“博山炉变”



他还自创了一种蒸香时用的鬲,遇到蒸的是异香,就在鬲上覆以铜丝织就的格、簟,以约束热性,不让汤水沸腾,而香却能沓沓不绝于缕。上面他说到的振灵香,就须用这种“非烟香法”,方能尽臻其美。



他住在南浔丰草庵的时候,走到哪总是随身带着一只经过改良的博山炉,春天的玉兰花瓣,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坠瓣,他都悉数收集。他把它们放在水格上蒸,水汽袅袅中,不一会就香透藤墙了。那个时期,他为自己设想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坐在一只钓船上,天飘着小雨,瓦鼎里煮着香,船随水西东,没入花海中去。


香拈细雨招新梦,还有比这更美的梦吗?



自从发明了这种“非烟香法”,他就像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孩子,把各种各样的植物的花和叶子放到博山炉里去蒸。1651年他刊刻了一部专门谈香、品香的书,其中有一篇《众香评》品评了蒸各种香的感受:


| 蒸松针,就像夏日坐在瀑布声中,清风徐徐吹来。

蒸桕树子,有仙人境界。

蒸梅花,如读郦道元《水经注》,笔墨去人都远。

蒸兰花,如展读一幅古落穆之中气调高绝。蒸菊,就像踏入落叶走入一古寺。蒸腊梅,就像读商周时代的鼎文,拗里拗口。

蒸芍药,香味闲静,如遇大家闺秀。蒸荔枝壳,使人神暖;蒸橄榄,如聆古琴。蒸蔷薇,如读秦少游小词,艳而柔,轻而媚。

| 蒸橘叶,如登秋山望远,层林尽染。蒸木樨,如读古帖,且都是篆体隶书。蒸菖蒲,如蒸石子为粮,清瘠而有至味。蒸甘蔗,如高车宝马行通衢大邑,不复记行路难矣。

蒸薄荷,如孤舟秋渡,萧萧闻雁南飞,清绝而凄怆。蒸茗叶,如咏唐人小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蒸藕花,如纸窗听雨,闲适有余,又如琴音之间偶或的停顿。蒸霍香,如坐在一只扶摇直上的鹤背上,视神州九点烟耳,穆廓人意。蒸梨,如春风得意,不知天壤间有酒色气味,别人情怀。蒸艾叶,如入七十二峰深处,寒翠有余,但贪恋红尘之人不会喜欢。蒸紫苏,如老人曝背南檐时,让人昏皆欲睡。

蒸杉叶,如太羹玄酒,惟好古者尚之。

蒸栀子花,如海中蜃气成楼台,这世间无物可以比拟。蒸水仙,如读宋诗,冷绝矣。

蒸玫瑰,如古楼阁樗浦铺诸锦,极文章巨丽。蒸茉莉,就想起了住在湖州东南鹿山的时候,站在书堂桥上,望着雨后的云烟,这情境,他未尝一日忘怀。



有时,董若雨想,如果把自己放到博山炉上去蒸,会是什么气味呢?这样的念头常会把他惊出一身冷汗。 他好像早就看到了一生的尽头,在草木香气的袅绕中消遁于无形,“小儿床头打秋凫,大儿床头念渔书。老翁平生有香癖,柏子拈灸树树炉。”有友人从南京来,送他几束线香,说是宫中旧物。他燃起香,把自己久久关在屋子里没有出来。旧事物气息的弥漫中,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袅袅着上升。当炉里只剩下数截冷灰,他已写成了十八首《金陵故宫遗香》。结客场空忆少年,故宫回首隔秋烟; 白苹江上花入雪,瓦鼎焚香坐钓船”。他一遍遍吟诵着,就好像刚完成一场告别的仪式。


- 自在飞花轻似梦   依雅 66x54 .5cm 纸本水墨  2018 -

1656年,他三十七岁,准备上灵岩弟度,把余生献给佛门,行前他决心把所有写下的文字全都焚毁。他儿子抱着他的脚苦苦相劝,恳请他留下一些诗文刊印于世。他说,堕文字因缘三十年了,再留下片纸只言在这个世界上,那不是再堕落一次吗?下半生就在青鞋布袜间了,罢,罢,全都烧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烧掉自已的文字,也是烧得最多的一次。前两次的焚烧,分别在1643年冬天和1646年秋天。最初的起意是想把八股文给烧了,烧得性起,把一卷诗稿和一本杂文集也投进了火堆里。看着那些碎纸片像黑蝴蝶一样飞起来,他有一种自虐般的快意从心底里升起。能够尽着性子撒一回野是多么快意啊。


既做了和尚,就要远离颠倒梦想,

在他,梦与醒,本就在一瞬间吧。


心会迷失方向,但时间不会,时间有着一个恒定的方向。他在最后一刻张了张嘴,却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当了三十年和尚以后,他在山里孤独地死去。
 - 中国人的书房 -


附记

董说(1620—1686),字若雨,明亡后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著有《董若雨诗文集》《丰草庵杂著》《楝花矶随笔》等。曾参加复社,系复社领袖张溥弟子。其事迹散见清光绪九年同治本《湖州府志》,民国十一年本《南浔志》等。本文写作资料,一是《董若雨诗文集》(二十五卷),民国三年刘氏嘉业堂刊本,二是董说写下的一部探讨梦境的小说《西游补》,这部小说也被有些论家视作最早的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小说。关于董说这部小说的成书时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全书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于宗社之痛之迹少,因疑成书之日尚在明亡前。”学者刘复据此在发表于1927年的《〈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中考订出小说完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是年董说二十一岁。柳无忌等人则认为这部小说是董说“身丁陆沉之祸,不得己遁为诡诞,借孙悟空以自写其生平之历史”,成书当在明清鼎革之后,很可能是在顺治三年至七年(1646-1650)之间的某一年。本文取前一说。


点击图片查看:艺之秋声丨一台会发声的黑色柜子,为什么艺术家们都在追?

节后顺丰快递全面恢复,SEED黑胶唱片一体机,宅在家里的独家经典HIFI。详情请扫描“艺术好物”二维码进入艺术野疯狂微店下单。凡下单附送黑胶唱片一张!



『如意满天星』原矿优质紫泥容量280CC此壶壶身呈井栏式铺砂装饰,压盖对接工整,耳形端把,铺砂高贵华丽,壶钮制作别处心裁,采用如意结构,颇为到位。

『明‎式秦权』
原矿‎朱‎泥容量90CC此壶造型极为小巧可爱,
配以直‎形嘴,耳把圈‎足‎,压盖珠钮‎,线‎条流‎畅优美,兼具精‎巧与实‎用性,杀茶利器‎。
更多美物,请扫码进入艺术野疯狂微店鉴赏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48元。扫码即可购。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从武昌古迹黄鹤楼到新黄鹤楼 | 一如当初,多了悲壮 新冠疫情下的成都日记 杜甫草堂线上赏梅指南:寂寞开无主,只有香如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