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者丨策展人 许灏
部分文字来自许晟、李晓峰自述
作品图丨宝墩书房
资料照片丨李晓峰
设计丨张涵
五年前成都深秋某天,初见晓峰,印象很深。晓峰穿了一身明艳的湛蓝色的西装,繁花图案的丝质衬衣,光头,留着有型的胡须,大眼,双眼皮很深,眼睛会说话,语调温柔缓慢,介绍自己是艺术家,一身修养极好。晓峰是个艺术家,是个美男子,谦逊内敛,明艳如花,这是初印象。
五年间,我们星星点点的接触,彼此了解认可,成为挚友。晓峰像个大男孩,纯净的作画,不受干扰,除了创作,就是展览,完整地过活在自己的“花花世界”里,自由自在。
晓峰和瓷器颇有缘份,2015年4月在晓峰北京个展《荏苒柔木,君子树之》,6月上海《遇见——朱文立汝官瓷·李晓峰纸本水墨艺术联展》,2018年10月我的策展《物痕·物魂——李晓峰画作与孙培军宋瓷金缮》的联展,这几次展览都和宋瓷相关,都是最美的表达。哈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020年是个特别的年,各行业受到疫情的不同影响,受损颇多,然而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好转!大家一方面安分守己,蓄势待发;一方面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我和晓峰商量2021年初在宝墩书房举办一场李晓峰,朱文立朱宇华父女,孙培军的联展,取名为《云破·峰出》,寓意希望2021年雨过天青,一扫阴霾;云破峰出,百业俱兴。此次展览,一聚古今,二聚前缘,三聚友情。想想,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几位艺术家都有很棒的作品,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高手,除了展览作品外,我想对艺术家晓峰这个有故事的人自1991-2021这三十年来的“美的历程”进行全方面的展示,这其中有爱情有友情,有旅居各地的故事,还有朋友间的书信,我用视频,语音,信件,照片的形式给喜欢艺术,喜欢晓峰的朋友们一点冬日里关于爱与希望,关于美的沐浴。
故事就从1991年冬天那趟从北京途径莫斯科开往布拉格的列车开始……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绝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我的朋友刘东先生在其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的总序里一开始这样写。这套丛书为我的写作、艺术家访谈和策展,带来了颇多裨益。
丨《精灵》42.5x68cm 纸本重彩 2012
多年前在蓝顶艺术区认识的艺术家李晓峰,也许就是这种门户重开以后,最早可以拿来“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又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艺术家样本。
丨69x69cm Flower Boy 纸本设色 2005
关于李晓峰,我关注过多次,对他的艺术行旅,也略知一二。通过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许灏先生的前言,能简单读到李晓峰区别于蓝顶其他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形态。从一则《藏在青葱岁月里的手稿记忆》里,读到他些微私人领域的艺术变形与创想构架:“在人间芳菲的三月天,沉浸在春色之中,我突然翻阅到了过去的记忆,那是在大学时代的一些随想手稿。这些手稿是在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期画的,时间为1988年-1990年。虽然在大学后两年的学习阶段,更多的是专业设计课……从这些手稿的镜像中体现了那时的情感与知识,就像是用图像在记录笔记一般,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一旦习惯被养成,就没有了所谓的使命感和任何的压力,为的只是在速写中对另一个自我的不断探索,也是折射出当时环境与心境下最真实的一个自我。那是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曾经的它们,给了我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忆,依靠这些年轻时候多重自我的感觉碎片,一点一点地形成了自己的视觉概念,在这一方式上逐步形成了我与世界的统一共存。”
非常有趣的是,撇开了80年代末那波出国潮,李晓峰的“出走”带着90年代初期那股特别的劲头:中国及中国眺望外界的姿态,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崭新的开端,孕育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美学规范和时尚性,他在《我和吉普赛人》一文里以这样的句子开场:一九九二年夏日,我受布拉格查理大学之邀,随一位大学教授和几名学生前往斯洛发克的吉普赛村庄进行考察和采风,期间我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真实的反应了吉普赛人的生活状况,但是也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吉普赛人。我们的巴士司机,一个中年吉普赛男人,沧桑而又倔强,不太爱说话,一个人坐在屋前的树干上静静的抽烟……”
我很喜欢这样私人化的描述。
与大卫·霍克尼合作过的著名策展人、李晓峰的朋友Jhim Lamoree写:
你见过阳光从窗台射入,寻常桌椅在光影的幻化下变得无法辨识吗?你曾经注视雨水雪花的飘落吗?你又曾经驻足山头眺望全景?亦或凝视红花绿叶吗?还是看着孩童忘情戏耍吗?你有过吗?真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欢迎来到李晓峰的世界。李晓峰是属于细查周遭的画家,他把焦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简单细节上:一张美丽的脸孔,一朵花,衣服纹饰或一片叶子。怎麼说呢?李晓峰见着了平凡事物的崇高面,晓峰不象那些遍及全球的当代艺术家,常对观众施予震憾教育。他不强调荒诞或嘲讽,他的作品告诉我们,自身和周遭是和谐且一致的。晓峰有一种罕见的宁静气质,于是,他的作品让观众得以逃离现实。依画家的看法,艺术应有抚慰人心的作用。而李晓峰的绘画手法和目的更呈现出无比的平衡状态:一种尊重伟大绘画传统的宁静风格。他的灵感来源宽广,从宋代花鸟画到文艺复兴大师波提切利、科西莫,乃至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特那华丽,神经质的彩色图案,都是晓峰师法的对象。
上述看似极端的例子其实都具备了开放,静肃特质,这也正是反映在李晓峰作品上的特殊风貌。无怪乎,他偏好圆,圆既无起点,亦无所谓终点;在一个圆里面,万事万物是平衡的。无怪乎他对一切细节如此注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艺术关乎生命的神秘,并充满关怀予同理心的原因了。
我没有办法从Jhim Lamoree的评述里删除任何一个句子。那样都会显得不完整:之所以选择“美的历程”来涵纳此次李晓峰作品展的精神线索,我想它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本次《云破·峰出》展将全方位呈现艺术家李晓峰1991-2021这三十年来的“美的历程”,作品、资料、手稿、图片,行旅地图……与当代汝官瓷朱文立朱宇华父女,古瓷金缮师孙培军的精彩作品一起,构成我们观看艺术、进入文化异域与本土化创作的秘密通道——虽然他们操持着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他们的思考和创作却有着某种奇妙的呼应——时代与个人、阅历与创作,由此在复杂的光谱中互相辉映。
2、艺术家的创作,一如意象的激流。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待李晓峰的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方便各位观众与艺术迷,看到他作品的发展阶段。比如1990-1991年大学时期的作品,1992-1994年布拉格时期的作品,1994-2000年阿姆斯特丹时期的作品、2010-2012年北京《浑沦》系列作品……认识或不认识李晓峰的观者均可通过这样的叙事性策展熟悉他的艺术步履,验证海外的某些艺术片景,呼应我们对艺术家作品的创作时态——更重要的是,读到他与众不同的东方意象(在我看来则是“艺象”)的西方化理解、那些区别于传统艺术批评家心目中“好”与“坏”的结论性评判的纯真之作。
青年艺术学者许晟在“荏染柔木,君子树之”一文中提到,“李晓峰近一年来(2015-2016,作者注)的作品以纸上绘画为主。看这些作品一点也不累,因为他画得真的很随性,所以观看起来就真的轻松。现在,像这样画画的艺术家并不多。画如人心,他的内心首先是轻松而干净的,没有焦躁,也没有扭捏造作,似乎那里有一整个虚构世界,里面五彩缤纷,充满了绚丽的光景。他徜徉其中,对这一切是很满意的,于是画就变成了那里的写照。这些画里的形象没有形成任何连贯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像许多中国新绘画那样,用抄写来的哲学概念拼凑成拙劣的观念。他们各自独立,同时,在一种整体的情绪里,每一幅都变成画家的内心图景的碎片。这些碎片无法被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因为其中的很多碎片都遗失了。于是,它们反而摆脱了某个整体的束缚,被画笔和绘画的逻辑赋予新鲜的活力,漂浮在观者的视线里,反射出五彩的光线。在无尽的观看与想像中,这些碎片各自打开一个更加自由的时空。随着观者各自经历的不同,这个新的时空已经不仅与画家,而是与观者自身的情感和经验相连。”于是,横跨30年前后作品的并置展出,其作品与历史向度的完整性、对比性与坦率性,成为重要的策展思路。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早期很不成熟的作品,但很显然,他们十足真诚,而这种真诚,构成我们观看的直接——他乡的天空,飞翔着白鸽与阴云,回到成都,纸上的云烟,成为可靠的情绪底片。此次展览,也会重点呈现李晓峰最近创作的纸上水墨(纸面综合材料)作品。一起回到宁静,回到布拉格或阿姆斯特丹的那个春夜……
策展人:许灏 莊惠雅
参展艺术家:李晓峰、孙培军、朱文立朱宇华父女
主办方:成都小雅采薇文化艺术 文华汝瓷 行走文化 李晓峰艺术工作室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 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委员会 沙河街道工会联合会
执行方:汇泉路社区宝墩书房
指导方: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办事处成都市锦江区沙河街道党工委
展览时间:2021/01/08-2021/03/10
开幕时间:2021/01/08 14:30
展览地点:汇泉北路177号宝墩书房F5-6
1990-1991年 早年大学时期作品
这些作品,是我就读中央工艺美院课余时间创作的。在当时看来是有点不务正业,可是我偏逆流而行。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思想上的自由,把艺术回归生命的本源,拷问我们何去何从,怎样与万物同生共灭。带着这些的疑问,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也奠定了我今后曲折前行的方向,毕业前夕,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了二人展。
1992-1994年 布拉格时期作品
毕业后的来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和布拉格的魅力初次相遇,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由于是被捷克东方博物馆邀请来办展览,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可以安静地学习,观摩,画画。这一时期,可谓是我西游记中创作的高峰期。在生命主题的作品中,加入了宗教的元素,以及东西方文化内涵上的叠加与汇通,形成了更为丰富,但又隐晦难辨的寓意。
1994-2000年 阿姆斯特丹时期作品
结束了布拉格三年的生活,95年移居阿姆斯特丹。郁金香的国度是浪漫与激情交织的乐园。我是谁?这个话题时刻提醒着自己该怎么面对下一段新的生活。这样的自我审视,化为创作上的冲动。从对生命本源的探索,拉近到自我的人生舞台,上演出自己的独角戏。舞台再大,你却是孤独的一个人在表演。由于年轻气盛,不会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是做真实的自我,善待自己的选择,就足以使自己人生绽放的更加炫丽。
丨浑沦系列 3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12
2010-2012年 北京《浑沦》系列作品
新世纪之后,再回到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时隔多年,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好似与我无关。我还是关着门,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活。外面的世界,汹涌澎湃,而画室里依旧是风平浪静,逍遥自在。对一朵花的细微刻画,会发觉出跌荡起伏的山峦。一花一世界,就此开启了我创作的灵感,从花蕾到花瓣地衍生,起起落落,新生衰去。再一次回到了我早期对生命的质疑,就此寻得答案。
回成都老家,入住蓝顶艺术区。好似有点落叶归根之意,虽每年还是出国云游几番。而家乡的味道是淡淡的悠闲,不紧不快,刚刚和我此时的状态相吻合。荷塘月色下清凉的夏日,加上一杯咖啡,在这样的心境下,是适合边创作边梳理一下自己的时候。当水墨落到宣纸上,情思荡漾,想去哪儿看看,就不要吝啬你的步伐。当停下来,回首往事,发现路还在你的脚下,曲曲折折的等着你走到尽头。
李晓峰落笔 2016.3.13
这些作品对男性身体富于诱惑力的描绘,以及对其中的纯粹美感的表现,并无任何基于女权主义的报复性表达——女权主义总是批判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持续千百年的观看;也没有对男性权力的讽刺,或者社会性的玩世不恭的表达。同时,它们所体现出的对绘画技法的应用是极其自然和内心流露的;这种毫无针对性的直白,以及这种直白所依赖的,出于内心深处的信念,让画面传递出常常被忽略的另一种审美:基于男性视线的,男性本身的美感的存在,并由此发现,视角的转换对于发现这个世界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认为将所有有关身体或性别的描绘划入一种类型,再以此为范畴去讨论这个整体是狭隘的,真正重要的是,在新绘画这个领域,李晓峰作为个体,提供了独特的美学视角和表达手段的个案。同时,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画家的个体经验,还有他对待艺术的自然和真实的态度,以及基于这种态度的,绚丽的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以及为此目的而使用的,熟练的绘画技术。
另一些作品与其说是在构筑某种风格化的图案,或者用抽象的逻辑编织有计划的图案,不如说它们是笔触的直接痕迹更准确。但是,与典型的抽象表现主义强调自由和非理性的笔触不同,这些笔触实际上是非常克制的,它们并没有尽情挥洒,而是像在试探。画家似乎在塑造物质性的形态,与留下纯情绪的笔触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这也许可以解释这组作品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摇摆的来由。(节选自许晟《荏染柔木 君子树之》)
丨2018年2月在四川美术馆主厅举办《拥抱》李晓峰大型个展,全面展示李晓峰在艺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丨2018年,李晓峰、金缮师孙培军和许灏在《物魂·物痕》展现场。
丨2020年12月,成都博物馆举办的“光影浮空”欧洲绘画500年期间,受成博和荷兰领事馆邀请主讲《光影背后的故事》我眼中的荷兰艺术,积极推动中国和荷兰的文化,设计,艺术交流,成为中荷文化交流的使者。
丨晓峰和多个知名品牌跨界合作,竹叶青,写意空间,范思哲,言几又,沃尔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