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葵戏曲水墨新作
先知道故事,再看画
丨《戏说三国》系列 23cmx34cmx10 2020
早在本世纪的30年代,鲁迅非常关心民间的木版年画,他沿用江南人对年画的称呼叫做“花纸”,主张年青的木刻家“应该尽量采用其方法”。他说:
先前售卖的旧法花纸,其实乡下人是并不全懂的,他们之买去贴起来,好象了然于心者、一半是因为习惯:这是花纸,好看的。(1934年5月28日致陈烟桥信)
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方法。不过旧的和此后的新作品,有一点不同,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知道——故事,所以结构就更难。(1934-195年间致刘岘信)
——“这是花纸,好看的”;“先知道故事,后看画。”这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指年画的形式,一句是指年画的内容。特别是后一句话,他揭示出中国传统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
——《旧影拾萃 -戏曲年画》
丨戏曲折子-《断桥》 21cmx10cm 水墨纸卡 2020
丨戏曲折子-《拾玉镯》 21cmx10cm 水墨纸卡 2020
丨戏曲折子 -《墙头马上》 21cmx10cm 水墨纸卡 2020
“画中有戏,百观不腻。” 这是中国美术馆一个展览前言里的一句话。
上小学时,同班里有个叫秦兵的同学,画三国和杨家将人物比我画得好很多。有一次我上课看连环画,被叫去站办公室,看到班主任桌后墙上都贴着一张秦同学用蓝墨水钢笔画的三国武将,这促使了我后来更大的动力天天画打仗的武将们。几十年过去,即使今天我还觉得自己没当年的秦同学画得好。
几月前,孙俪发給我一组儿童画的彩色人物肖像,说她很喜欢这样的画风。彼时正在创作上海展览的水墨狗狗系列。这组对人完全平面化涂鸦没有常识认知的儿童画开始让我产生思考。但由于时间原因,无法马上做出创作上的调整。
十一月中沪上归来,想休整,遂每日临帖。八0、九0年代在古藉书店买了上百本字帖(有些现在旧书网上炒到老贵)随手翻出一本,是八四年文物出版社的李北海《麓山寺碑》,印象中从没临过它。很奇怪一写竟有已临过多年的熟稔,字突然就“拙”了。
卢梭说:“一切完全服从儿童的视觉。”从没研究过稚拙派(今天百度了)。一个多月前一直想怎么可以画到那些小孩子的“水准”(我想是一种奇妙的效果),想到了三国和秦同学,小学四五年级自己画画时的稚拙和天趣,定是今天的我无法企及。经过三十多年的写实训练后,重回少年时代的绘画快乐就在一瞬间决定了。
八十年代人美出版的那套三国过于烂熟,想找到更生、更古的图像脉络,于是有了这组脱胎于明清木刻版画的戏曲造型。
笔墨化了。
为和老先生们拉开距离,这次的新作画的都是群像场景,更极力去保留那份单纯强烈、鲜明热闹的民间意味,克制自己不去添加任何当代性的符号和图式。在变形处理上任由笔走,基本放弃了对造型的控制,使变形看起来尽量自然生成……
游“戏”刚刚开始!
魏葵 2021年1月6日
丨《辕门射戟》12cmx38cm 纸盒装置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1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2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3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4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5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6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7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8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9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10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11 23cmx34cm 2020
丨《戏说三国》系列-12 23cmx34cm 2020
丨《长坂坡》 25cmx30cm 装置屏风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