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叙事的挣扎中涅槃,刘可抽象艺术展即将在成都开幕

刘可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丨刘可

作品图丨K空间

 

2012年左右,是我的创作在困局中的徘徊期。我对作品里的“叙事”感到困惑,觉得自己在潜意识里一直有一道“唯物主义”锁链,觉得如果作品细节没有对叙事的痕迹,就会过于脱离现实,会空洞。但是题材于叙事本身没有办法使用到文学的构造里,所以题材往往在作品里仅仅只是“题目”,并没有真正地介入到作品真正的“观念”里。所以我在怀疑这种与社会关联的表面符号是不是最根本的,并且在一件接着另一件的创作中,并没有因为具体题材和情节的变化而积累更新的结构和观念,只是变化了色彩或者微调了形式。


丨两滴 布面综合材料 210cm×180cm 2020


我通过阅读来思考这其中的原因,认识到我们的感官认识的概念都是学习的结果,任何的概念都是“学习” 而来,没有一个形象与概念是天生在一起的,抽象的物体与具象的物体都是“客观的”,对于现实形象的“责任感”是多余的。


丨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综合材料 130cm×160cm 2020


有一次在做画布底色的时候,我试着用黑白相间的条形来做画面的底。做了一层后觉得不太理想,就开始用白色再覆盖另一层,觉得通过这些覆盖,色条之间被挤压出的线让我感觉有一个纵向深入的空间。于是我决定就让这个画底成为画面,然后画面上只出现竖线条,让自己的创作焦点都在竖方向上,其它的型都排除在外。凝视的时候,视觉的神经会在这些缝隙里不停地纵伸,这也是我体验纽曼分割画面的能量、丰塔纳切割画面的力量。我觉得自己距离纽曼、丰塔纳那样可以直接分割观念力量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才用逐步分割的方式,每一步在制造障碍后又是再一次的分割,在画面已经密集的纵线分割之后,又转向覆盖,让缝隙越来越小,愈来愈少,让缝隙凝聚更集中的力量。当一个方块的层面确定时,它的边界也是对整体面的分割,每一次分割带来概念的分割,不同层次覆盖与重叠时,边线就会发生视觉力量的变化,缝隙变得越小,意识的力量就越大。


丨黑色出去蓝色进来之三 综合材料 135cm×135cm 2020


不同的边界是不同的意识的深度组合,每一条纵深的缝隙也是对空白层感知厚度的探测。与画框边缘之间的距离是这个层域所企及的欲望力量限度,我自己的这种“极简”的意识是在颠覆自己“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在画布的边缘留下缺口,这是保持这种运动感的最好办法。最后缺口和纵线形成画面的主要因素,这种在画面上从上往下贯通的绘画形式一直延续到2016年,这期间我做了三个个展:“条控”“象外造”“蔚蓝之上的聆听”。

 

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在一种“现代性”的愉悦中,甚至觉得返回到了“古典”之中。


丨热带雨林之一 165cmx180cm  综合材料 2016年


后来我觉得需要一个“缺口”来推动我的创作,有一个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启发了我:说的是一个圆形,但是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停地转动,去找跟它吻合的缺失的一角一小块。这个时候出现了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要么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适;第二种结果,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两者吻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但是被找到的一角觉得为什么要来吻合你,我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又放开了;第三种结果,缺失的一角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两者就放在一块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球体往前走,完整的圆走得特别快。就像我们画画的过程中突然找到了感觉,一下通了,特别顺溜。这样很快速地滚动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有缺口的时候可以看到旁边的风景,可以听到旁边鸟的声音,特别顺溜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样很失落。所以它们两个分手了,小的那块被轻轻放了下来,大的那一块又继续去寻找。这是从“欲望”到“驱动力”的过程。


丨圣维克多山岩石之四 155X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年


进而我推进了对创作的认识:不要让一个不成熟的界定从其整体的复杂性当中夺去任何可能性,画面保持反复交错的综合调整,让底层与表面的形保持距离,两个形之间是持续流动和变化的空间,追求这个空间的实在性,而这种实在性永远对应一个不确定的外壳,这种矛盾对应的过程也形成了“驱力”,作品与创作中有一个积极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更新生产”的通道。 


丨丘比特之箭 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年


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认识到之前面对作品的创作都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是站在不同角度的主观判断,是集中的面相作品,相反作品对于外界是被动的,因此我想实验放弃这种强制的主观,让作品成为“通道”,具体是成为客体,成为一种观念表达的通道。


丨十字窗 综合材料130cm×110cm 2019年


我尝试在画布与观众之间加上窗户隔断,这些窗户没有任何审美的关系,只是普通的窗,观众可以自己任意开关这些窗,它本身就是媒介,观众可以通过窗看绘画里的空间,绘画也可以通过窗看外界。这样作品成为了媒介和通道,同时让观念有了承载的空间。这似乎又是一个循环:先从叙事中挣脱,投入到主观的内省,然后又从主观的内省再到客体的独立。


刘可作品评语


@顾振清 

这里,点线面、立体构成及色彩之间的点位、比例、层次、布局及整体多维时间、空间关系所构建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图文文本、符号文本与隐喻语境所更替。物演,是艺术家刘可与外部世界面对面时产生的一种互动感应。艺术家不再扮演全知全能神的角色,事无巨细地洞察、分析自己所要表达的物化对象。他们更乐于把物化对象当作另一个主体,不再一味地将其对象化、客体化、他者化。从而把自身与物化对象的“面对面”比拟为人与世界共生关系中的一种对视和对话。他们以动态的逻辑思维模型来处理混沌的物化对象及其变量,再以各自娴熟的艺术形式表达针对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物化感觉。刘可的艺术作品中,人与物、词与物、精神与物之间往往都存在一种动态的物演形态。因而,物演规则不止左右着当下的图像刷新和文本迭代,更是指引着未来的思维革新和知识生产。

 

@张委

刘可的作品是对于“空间”概念的探讨与想象。无论是其架上绘画,还是其装置作品,都显现出他与空间的对话。他在现实中对实体空间的构建与运营,是其对动态空间的整体感知加上个体的行动判断。这种不断更新的认知与实践,使得他在虚构与现实中自在游走…他近期的创作更突破了以往倾向于二维空间的想象,迈向更高次元的探索……

 

@胡斌 刘可的“通道”在条状色块的的叠压和分割中展开空间和色彩的“迭奏”,以此勾连起“物与心”抽象对话的桥梁。而他近期部分作品还将“窗”结构的现成品引入平面绘画,从而打开了另一种媒介和空间形态的“通道”。


艺术家|Artist

刘可|Liu Ke

■ 个人经历|Profile

1976年 出生于湖南宁乡

2003年 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广州

中国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教授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

广东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 参展经历|Exhibition Experience

个展:

2019年,“原乡的抽象与具像:刘可艺术展”,慕尼黑国家工作室展廊,慕尼黑,德国

2019年,“通道:刘可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9年,“原乡•时间轴:刘可作品”,肯普滕美术馆,肯普滕,德国

2018年,“圣维克多山,刘可”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5年,“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年,“象外造”刘可个展,极空间,广州,中国

2013年,“条控”刘可个展,空间站,北京,中国

2011年,“困局”刘可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8年,“听狼”刘可作品展,Pretty Land Gallery,法兰克福,德国 


群展:

2019年,“天桥交叉的经验”,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9年,“风格派及未来——中欧当代抽象艺术家联展”,合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年,“抽象+Abstract plus-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新的可能性”,原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7年,“深圳工业站”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罗湖分会场,深圳工业站,深圳,中国2017年,“趴刻”,广州华艺廊&都柏林科林画廊,广州&香港,中国

2016年,“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的自治之维”,盒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2015年,“秩序的边界:抽象绘画的中国途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年,“积极空间”,时代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3年,Reflective Nature # a new primary enchanting sensitivity,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

2013年,第三届重庆美术双年展“都市幻象”,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2年,“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年,“冷血——当代艺术展”,龙艺榜画廊,北京,中国

2010年,“睬你都傻——当代艺术在广东”艺术展,广州,中国

2009年,中泰艺术交流展,泰国艺术大学美术馆,曼谷,泰国

2008年,“超以象外”——中国抽象绘画艺术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中国

2007年,“玻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邀请展,K画廊,成都,中国

2006年,“转移——从昌岗路出发”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州,中国

2005年,“逢简行动”艺术展(第2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之自我组织)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3年,“转向”2003《当代美术家》首届年度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Every day is the last day; 

every day is the first day."

 

展览艺术家/Artist

刘可 LIU KE

策展人/Curator

杨凯 YANG KAI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王野夫 WANG YE FU  刘军 LIU JUN

 

开幕时间/Opening

2021.3.20(周六) 15:00 pm

展览日期/Exhibition Dates

2021.3.20-5.23

展览分享会/Sharing session

2021.3.21(周日)14:00 pm

 

主办/Organizer

K空间/K Gallery

媒体支持/media support

99艺术网/99 ART MEDIA

 

地址/ADD

K空间 

成都市高新区芳沁街87号附3-4号/永丰立交桥内侧

K Gallery

No.87-3.4,Fangqin Street,Hi-tech District,Chengdu/Near Yongfeng Flyover

 

电话/TEL

028-85125029  



《何不怜取眼前人》谢礼恒 著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往期精彩推荐







灰色轨迹罗含杰:失联的书家
辽博大展“唐宋八大家”、“又见大唐”精品文物
墨的一生,正如先生的一生
中国法帖珍赏 | 书法史上最著名的12件传世墨迹
刘影:我反思着如何在冰冷的AI时代怀揣温暖
赵之谦手札首次完整公开!蓄素守中·当代水墨廿品全国巡展将开幕
朱良志:文人画的真性深圳90年代老宅变身当代艺术画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