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一生,正如先生的一生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部分图文来自宣品书房
部分书房陈设图来自文人空间
设计丨张涵
古法制墨,共有炼烟、取烟、雕模、筛烟、拌料、杵捣、压模、挫边、描金等十余种工序。一次炼烟,至少要持续三天:50公斤松根,仅能烧制松烟约3公斤。唯有用此方式取得松烟,才能保证制成的墨乌黑内敛,书画时才能呈现出不同形态的黑色之美。收集的松烟经过细绢层层筛选加入各类配料,方能成墨。
搅拌均匀后的配料,经万锤千砸才能互相渗透完全,成为细洁柔软的墨胚。将墨胚放入墨模中,压出墨之雏形,成型取出后用剪刀裁出整齐的边角。修整后的墨锭,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阴干时间。待墨干燥后需将墨面上的纹样填彩,一般以金色和银色为主,所以也叫描金。
1
墨非鸡肋,欲制佳墨,必得其法。这里的墨单指墨锭,心遵其法,谨之以行。轻胶十万杵,一两黄金一两墨,制墨者静心息神,心无万虑。领悟墨之精要,遣心着意于制墨,方可得佳品。由松至墨,匠心所致。
墨之传承可追溯至千年之久,中国最早的手工制墨始于周,《述古书法綦》载有“西周邢夷制墨”。至秦汉时期,墨还没有固定的形制,或块或柱或粒,制墨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尚处在萌芽阶段。那时的墨使用时将墨丸或小墨块放在砚上,加水浸泡,研磨后使用。汉代是制墨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松烟墨成熟于汉代。
魏晋时期松烟墨经过汉代的成熟走向完善。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合法墨”,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份松烟墨的制墨配方,它不但记录了材料及用量,更是提及气候等外因对墨的影响,说明此时的松烟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隋唐两代书画名家辈出,书画艺术的发展对墨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制墨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加之唐代文风鼎盛,对墨的需求大增。从而使专门以制墨为业的“墨工”大量出现,以前文人自做自用的格局被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墨业在唐代开始进入鼎盛期。这一时期,模具取代手工捣杵是制墨工艺的又一大进步,制出的墨更加坚实耐用,且出现了各种形制的墨。
2
宋代迎来了制墨工艺真正的巅峰期。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制墨业都十分繁荣,安徽的徽州,经过唐末、五代、北宋的发展,到宋代晚期徽墨已经名扬天下,成为墨中上品。这一时期墨工对于制墨方法已经有了系统、科学的认识,对于加工的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并且留下了大量文献材料。
清代制墨业更加繁荣,油烟墨的制作达到鼎盛。徽州作为制墨业的中心也达到了极盛,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为墨中翘楚。制墨技艺经世代匠人的默默坚守而得以传承至今。
丨杨勇 金陵好梦楼 摄影:文人空间 张奇超
清代末年,在现代科技被引入中国后,谢崧岱融合传统工艺创造了墨汁。墨汁省去研磨之力,更加方便易用,客观上有利于大幅作品的创作。虽然墨汁在表现效果上远不能代替传统墨块,但是凭借其使用便利的优势而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直到今日。
时代的发展,大众观念的转变,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手工制墨这一传统文化行业,古人有言:“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
丨下:摄影:文人空间
研墨之必要,除了灵感构思的助意,在实际功用方面更远胜于墨汁。磨出来的墨对纸张的渗化效果更好,更易控制。现成墨汁胶质重,而研墨较轻,因此更流畅顺手,层次感更丰富。墨分五彩,只有磨出来的墨,才能体现出干、湿、浓、淡、枯,不同形态的黑色之美。
东坡亦言:“非人磨墨,墨磨人也。”
用磨出来的墨写字,可以培养我们对笔墨细微变化的感受,使得心绪更为宁静专注,墨是书房文化的一个载体,只有用磨出来的墨作画,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画深浅浓淡和适时留白的哲学。
“书窗中明几净榻,不可缺者香也,然沉水香不如闻花香,闻花香不如听茗香,听茗香不如观墨香。”
铺一张素纸,研一方徽墨,墨研尽而香不衰
雅室涵墨,久有余香,淡淡墨香,悦心悦目
书香雅韵,随笔晕染,随纸而存,千年不绝
墨汁看似方便,但似乎失掉了中国文人写字作画时浑然天成的那种意境。书写作画,非研墨不能尽畅其意;持一佳墨,研之,人生不过如此。从入世未深者,历锤经炼,至入模,造一适世身段,至研磨与一佳砚结缘。
磨我身,研己志。粉身碎骨,留臻品佳作传世。
3
墨的一生,正如先生的一生。
之前写到宣品书房收藏明清古砚精品584方,宣品书房主人希望将自己之独藏得以与更多人分享。宣品书房历时三年,将老砚送至深圳利用高清扫描获得3D扫描图,30人经数百天研究所制,1:1精致复刻出一方方明清古砚,用一个可以接收的价格收下一方“古砚”。他们将此称为“古砚复刻计划”,之后会陆续将584方精品藏砚陆续复刻出来,每批次只限量生产100方。
后来又逐渐开始了解宣砚的前世今生: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锡悟 春燕 咏梅丨砚是砚字是字,各有前缘各安今途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前世美物 今生复刻丨
这帮砚痴琢磨三年,复刻明清古砚584方
扬之水提到:书房,所谓“书房”,藏书之所自然不在其内。
4
书房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其中静心读书的所在,便是书房,却不在乎书的多少,或者也不在乎书的品类。
文人的书房,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或者说重在营造一种境界。
这样一个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读书实在只是涤除尘虑的一种生存方式。
南宋杨国宝《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一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此则居室与书房的合一。
窗外有水,有竹,斋中有几有榻,有书插架,有花插瓶,一炉沉水,一张七弦,便是理想的燕居之室,榜之曰某某斋、某某居、某某书室,皆无不可。
文房,笔墨纸砚,缺一不可。在走访了徽州大大小小的墨锭作坊,宣品书房的几位年轻人遇见了很多制墨工人,他们多半都年过半百。黄瑞提到,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多半是对这个行业的担忧,“我们后面也难有人会继承这份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工艺了。制作墨锭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太脏了,从点烟采集烟,加胶捶打千次……这些都是很废工又很脏的制作过程。”
可无论如何,墨的一生,正如先生的一生。墨人的一生,尤可追。
往期精彩推荐
赵之谦手札首次完整公开!
朱良志:文人画的真性
深圳90年代老宅变身当代艺术画廊
10节课看懂中国画,走进博物馆不再迷茫
蓄素守中 山水廿品丨多元互动,和而不同
蓄素守中·当代水墨廿品全国巡展将开幕
1100方印存!古玺印748方,黄士陵篆刻352方
海日楼传奇丨沈曾植题海日楼藏碑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