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展“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蓝顶美术馆开幕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3-02-05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

展览地点:成都蓝顶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7日——2022年1月9日

艺术总监:金延

策展人:蓝庆伟

策展助理:董艳娜、李宇璟

展览执行:王海菠、周利琴、李琦

参展艺术家:

陈启基(幺哥)、董重、顾静、郭伟、李剑锋、李瑞、李一凡、毛旭辉、沈沐阳、石罴、苏斌、唐志冈、王海川、夏炎、杨冕、杨述、赵能智、周春芽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已于近日开展,展览分为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青春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及美育共线8个板块,力求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神、观念与技术、青春与创造、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明等时代议题出发,通过展览的形式实现跨领域、多维度、高层次的超级融合与联通。



01

云贵川渝18位艺术家

共呈西南艺术群落文化精神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作为“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之一,专注和探讨西南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全面呈现出西南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和艺术精神,是本次双年展的重要补充。展览于2021年11月7日—2022年1月12日在成都蓝顶美术馆展出,蓝庆伟担任策展人。展览特别邀请了西南四省市——云贵川渝——的18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是陈启基、董重、顾静、郭伟、李剑锋、李瑞、李一凡、毛旭辉、沈沐阳、石羆、苏斌、唐志冈、王海川、夏炎、杨冕、杨述、赵能智、周春芽。





西南艺术群落的产生和发展是研究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视角和新动向。从诞生之日起就滋养和孕育出独特的西南当代艺术群落,它们以多元的面貌和生动的活力展示着属于这一群落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一群落是一个由规模化、系统化和配套设施相对完整的美术馆、艺术家、艺术家工作室、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媒体等相关机构组织和人士构建的艺术创作、艺术交流场域,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资源库,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研究视点,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旨在研究和呈现西南艺术群落的多元面貌和艺术精神,正如策展人蓝庆伟先生在展览前言中表达的;“西南的艺术群落在2010年以后因地缘性或本土性关系,呈现出一种坚韧的‘都市铆钉’文化精神面貌。”这其中就强调了艺术家、艺术群落、艺术现象及艺术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就像一颗铆钉一样深深地钉在了都市生活及都市文化里。同样,艺术群落的诞生和发展也是都市文化中的重要样板和组成部分,因而它有着“从全国共时到地方自生”、“从空间群落到精神群落”、“从艺术聚集到生态共生”的三个鲜明特点。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由文献展和艺术家作品展两部分构成。在文献展部分,以关键词为切入点来展现西南地区艺术群落发展的不同历史与瞬间,并力求通过个案勾勒出历史轮廓和框架结构。在艺术家作品展部分选取了各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既有艺术群落的创始艺术家,又有艺术群落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艺术家,由此来展现艺术群落的艺术样貌和传承精神。在部分艺术家作品中,将以其所在地区艺术群落的产生时间为轴,呈现其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在此前后不同时间的作品变化。由此可见,此次的十八位参展艺术所呈现出的西南艺术群落的整体艺术状况、艺术家个案的脉络转型以及艺术群落中的创始与年轻的交汇和碰撞。





除艺术文献、艺术作品的呈现之外,展览还于2021年11月7日举办“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学术研讨会,共分为历史与记忆、媒介与评述、现状与发展、线索与回顾4个板块构成,通过展览和研讨会的方式梳理和丰富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样态和艺术精神,还梳理了西南艺术群落的发展并联结和融合当下艺术发展,致力于寻找本土地域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02

在地性和社会性

近十年西南艺术群落变化

蓝庆伟


中国的艺术群落、艺术区自新世纪初诞生以来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在这些年里,随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艺术群落存在的必要性始终不断受人质疑,但艺术群落这个概念不断被人念及,也不断被人书写,重要的不是艺术聚集的形式,而在于艺术聚集的文化精神。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自“’85新潮美术”以来,艺术团体成为一种艺术家聚在一起从事艺术创作的惯常方式,这种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逐渐被瓦解,曾经的艺术团体被更为个人化的艺术家个体所代替,艺术创作逐渐从群体的创作激情回归到个体的艺术诉求,在此基础上,独立艺术家或职业艺术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出现了798、M50、蓝顶、创库等艺术家自发组成的艺术群落,与80年代艺术团体不同,此时的艺术群体多为个体艺术家工作室的地理集合而非简单的人群集合,但艺术团体的创作精神亦如星星之火在这样的群落中被保留了下来。





西南的艺术群落大多符合这种模式,并在2010年以后因地缘性或本土性关系,呈现出一种坚韧的“都市铆钉”文化精神面貌,并有着“从全国共时到地方自生”、“从空间群落到精神群落”、“从艺术聚集到生态共生”的三个鲜明特点,是都市、人文、在地三者间驳杂关系的最好反映。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蓝庆伟,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艺术学博士。从事现当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美术馆学研究与美术馆管理。曾任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现任教于成都大学。

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美术馆学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研究,出版当代艺术研究专著《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艺术与操作——“广州双年展”历史考察》、《贵阳叙事:贵阳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出版美术馆学研究专著《美术馆的秩序》、《美术馆的秘密》。

在理论探索之外,从未停止过策展方面的实践,获《HI艺术》杂志“2018年度策展人”、“2019年度策展人”,《罗博报告》“2019年度策展人”。有着大型双年展、国际现场艺术节的策划经历,并且在策展方面很少关注个体在细处的问题,大多着眼于艺术生态的大问题,包括对个展的策划,也大多将艺术家个体放置于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去展示和叙说。主要策划展览有“未来历史学”;“真实与理想:艺术家的2020”;“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首届·安仁双年展”;“转译的脑震荡:2000年以来新媒体艺术的方法与实践”等。





郭伟


| 室内蚊子no27,200x180cm,布面丙烯,2003

  室内蚊子no24,200x180cm,布面丙烯, 2003


郭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这一代画家偏重于都市的日常生活经验。他们的作品不再是乡土、怀旧、民族性意义上表现,而是一种对生活和与社会现象的平凡而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经过这代画家的表达和转述,虽然脱离了原来的意义,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世纪末,人们对自身问题和现实生活的不断重视和关注,是那些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的习惯。郭伟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将自己观察事物、表现生活、反应社会的方法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并使其为大家所接受。“日常生活是我作品的基本调味品。我作品中出现的场景和形象都是我看到的,听说的,记忆中的,总之它们是某种混合的产物。我是在现实主义教育下长大的,现实主义影响我今天的工作是必然的。”

——《“日常”关注—关于郭伟的艺术》吕澎



杨冕


| CMYK-五代董源 江堤晚景图轴,240x160cm,布面丙烯,2020

RGB -视觉暂留那一刻之二, 190x110cmx2,Acrylics on canvas ,2021

二〇〇五年杨冕眼中的“标准”-丹尼尔,180X120cm,布面油画,2005


杨冕将这些牵挂人心的印刷图像扩展为巨大的画幅,这足以裹挟观众的巨大画幅自然带有庄严神圣的魅力。但经典图像被解体重构为无数青、红、黄、黑色圆点后,饱满的凝聚于原作中、在精致印刷品中所剩无几的灵光(Aura),被这些机械感十足的圆点干脆清除出境。面对这些轻松分布的四色圆点,“民主性观看”的观者可能如释重负,也可能怅然若失。 

在被统称为“从前文艺复兴到波普艺术”的系列作品中,杨冕调动数以百万计的四色圆点,展开了更无情又更盛大的“祛魅”游戏。他从大师辈出的每个流派中各选三、四件代表性作品,把它们透叠为一幅画。越是对经典下手,才越能触目惊心。三、四件经典作品的透叠,把持着可辨认和不可辨认间的平衡,“视觉民主性”中的民主性变本加厉的猛增,甚至让人乍看时从视觉到观念都无所适从。

——《眼见为虚——杨冕的视觉追问》杜曦云



赵能智


| 身体的寓言No.4 ,180×230cm ,2020-2021

身体的寓言No.6 ,180×230cm ,2020-2021

身体的寓言No.10, 180×230cm, 2020-2021


赵能智近期这些作品,人如同没有脊柱的软体动物般蠕动爬行,动作迟缓、方向不明、精神疲软,似乎在寻隙躲藏,在寻路逃离,又似乎只是本能的原地蠕动。

这些“症状”和外界、内心应该都有关系。内外交困时的精神状态,是这些形态疲软、迷茫蠕行的新作散发的信息。

至于内外交困的成因和解决之道,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些不同的答案,在推进和生成着新的景致。这是身陷窘境的人最感兴趣的……

——杜曦云



周春芽


| 桃色黄昏,250×200cm,布面油画,2007

一支红桃,120×150cm,布面油画,2006


周的桃花不属于物质世界,这注定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周春芽在好几张画布上同时或者先后展开他的涂抹。没有时间表,但有冲动;没有计划,但有结果——所有的表现来自艺术家的自由的心境。将周春芽的绘画作任何归类的努力都缺乏艺术上的正确性,就像我们不必将倪云林的山水归纳为“写意”一样。认识和理解心境需要的是直观而不是概念,艺术家是在没有任何概念的情况下涂抹出桃花的,我们也应该在观看的过程中消除已经有的陈见。这样的结果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与作为叙述者的艺术家在桃花的世界里相遇和对话。

——《桃花即将盛开——周春芽近期的艺术变化》吕澎





李一凡


| 乡村档案海报(蓝天合影)

纪录片《乡村档案》剧照1.2.3


我试图选取一个非常接近中国西部乡村最大平均值的样本,我希望以最客观的态度通过对这个样本的原始记录,体现中国西部农村社会的最大共性。片子在拍摄中放弃了对极端事件、地方特色和民俗的记录,放弃了对片中人物个性的描述,放弃了我对片中人物的个人感情,目的只有一个,防止个别事物对这个平均值的影响。片子的拍摄历时两年多,漫长而寂寞,在我的个人感情和村民的具体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不断提醒自己放弃个人感情,旁观乡村的痛楚,一直是我心中最痛苦的挣扎。

——李一凡



沈沐阳


| 局外人,280x170cm,布面丙烯,2021

哑语世界,110x150cm,布面油画,2020

 女神,150x150cm,布面油画,150x150cm,2020

日常迷局No.2,80x80cm,布面丙烯,2017


沈沐阳的作品常常将图像转化为意识的拼贴,出现在图像中的人并不是主题,而是以“无名氏”形象参与略有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剧场。在他的作品中,人失去了面容,只剩下行为和衣着符号,人性被抹去,留下的却是已经社会化的“异常”。从“平常”到“异常”,沈沐阳的作品里,这两种状态的过渡可以说十分“顺其自然”,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景象就在生活中发生了异变。生活在资本化消费时代的我们,能够从沈沐阳的创作中找到熟悉的影子,却又将被这种熟悉的荒诞所惊醒。一切被刻录在记忆中的信息,都跳跃在画布之上,连接着某种大众一直在躲避的真实。他组织图像材料的能力不是“陈列”,而是带有“拼贴”手法更为“刺激”的意识流,又或是从超现实主义中研习来的时空想象力。

——《“异”如平常——沈沐阳的图像宣言》宋振熙



王海川


| 乌托邦Utopian,180x200cm,布面丙烯,2019

玻璃,140x250cm,布面丙烯,2019

财富,140x250cm,布面丙烯,2019

西风zephyr,140x250cm,布面丙烯,2019


网络时代图像不可回避的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受其影响,人们往往会被大数据推送而接受,丧失对图像的研究、思考和比较。利用图像结构、重组,形成新的场景,是最近几年的工作方向,我一直试图削弱或消灭主体的存在,通过看似无绪的画面形成我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想象。

——王海川



杨述


| 无题2017 No.3,185 × 340 cm,布面丙烯,2017


别人都在表现主义里面炫耀技法和观念,而杨述一直在表现主义里面跟这个世界对立着——直到他不喜欢表现主义了,也依然深深地爱着它。有一天,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能认得杨述的画了。杨述不管再怎么随意地画,也是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对杨述而言,画画最后真的很简单。在这次展览里,我觉得他的画已经不算表现主义了吧,因为一方面,他已经不再追求崇高的灵魂了,他接受并喜爱着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他也不再“表现”什么了,他更像在窃窃私语。或者说,看他的作品也像在听一位僧人诵经,虽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总忍不住去听一听的。

——《杨述的W.T.Y.》许晟





陈启基


| 飘浮1  120x80 布面综合材料 2021

飘浮2  120x80 布面综合材料 2021

飘浮3  120x80 布面综合材料 2021

飘浮4  120x80 布面综合材料 2021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特的时空里,一切时间、空间、物象似乎处于一个混沌的旋涡中,无法让人清醒和疏理一个清淅的脉络,犹如一个永无休止的梦幻。我如一片无根的的残叶飘浮其中。

——陈启基



董重


| 2019秋,100X120cm,布面油彩,2019

夜宴图3 ,120X180cm,布面油彩,2019

2020.6.1,  58X76cm,纸本油彩,2020

2020.8.11, 58X76cm,纸本油彩,2020

2020.9.3,  58X76cm,纸本油彩,2020

2020.9.14, 58X76cm,纸本油彩,2020


我不知道艺术家董重为什么要塑造这些形象,就画史而言,探奇寻怪是几乎人人知晓的一个简捷路径,但是《捕鸟器》里这些作品的内涵逻辑告诉我,艺术家董重是在以画运思,他似乎是在如古人那样直观自我,仿佛在把潜存人类千万年,自然也潜存在艺术家董重的生命直观之中的那些久远的生命转世观念重现在他的艺术遐想之中,因为象征的来看,这些叙事与形象显然在表达着一种人与动物、植物同体异形的理念。

——《董重:活体意志》张建建



顾静


| 瓶花1, 50X70cm, 绢本设色,2021

瓶花2, 50X70cm, 绢本设色,2021

瓶花3, 50X70 cm,绢本设色,2021

松之境1 ,30X75cm, 绢本设色,2021

松之境2, 30X75 cm,绢本设色,2021

松之境3 ,30X75 cm,绢本设色,2021

松之境4, 30X75cm, 绢本设色,2021


瓶花系列:以臆造的空间中呈现出中国传统视角瓶花,二维与三维的交错与叠加,表现出一个似乎真实,又更加虚幻的对象。

松之境:碎片似的构图,将记忆中深入骨髓的中国式园林、山水如梦境般再现,不连贯的、迷离的、残破的,却又在支离中映照古老的审美意趣。

——顾静



李剑锋


| 美元,美元, 100x80cm,亚麻油彩,2019

走钢丝 ,185x150cm,亚麻油彩,2019

”牙模“,80x80cm ,亚麻油彩,2021

“少林寺”,180x160cm ,亚麻油彩,2021


世界的被解释状态是生命假托图像视觉逻辑显现而通达精神高度的境域,是唯物感应的物象转向自我意识的载体,也从来没有哪一种图像摒弃语言的建构而成为一种表达。

在我的创作历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图像与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生成方式的研究,并且努力的去揭示这些图像和符号的排列、重塑以及它们其本来产生的意义,试图用拆解的手法在破坏和重构中去寻找新的平衡。而这种解构并没有排除劳作后剩余的虚无,也没有彻底的否定传统中既定的永恒,相反,甚至这种手段是对旧有形式的积极、肯定的取用或裁适。这几年我已抛弃了繁复和魔幻,不想再次掉入某种风格的陷阱,逐渐回归至在他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平静和简单,艺术家的深刻和透彻其实是源自一种对不言自明的他物的追问及对简单性的寻求和领会。

我不想过多的去解释作品的指向,使它处于一种如前者所提及被解释的状态,只想通过架上绘画这种被潮流所遗忘的语言来搭建一种思想框架,而框架内用何种语言作为填充一直是我这个阶段所思考、困惑的问题,并带着不解徒劳地使绘画归位于本有的面貌,让反思与视传达成为自我的日常。

——李剑锋 (2021年10月7日于贵阳)



石羆


| 飘移的板块3号,100X100cm,布面油彩,2015

“山”的拼图,100X100cm,布面油彩,2016

透出的风景3,150X150cm,布面油彩2016



之前创作的“空城计”“家园方案”“沙盘”“海市蜃楼”等系列作品曾经都多次展出过,其实通过对我的整体创作线索进行分析,可能发现不同时期有些转型探究的节点,这正是我在创作过程思维中的”一个点”,”一根线”,”一块面”与我的记忆轨迹产生碰撞,同时发酵反应并凝固。从而形成这一“线索之外”系列作品,恰巧是对以上提到的系列作品进行记忆链接与创作延伸。

我记忆中的童年是一种迁徙的生活模式,正是这样的童年阅历与内心深处的碎片化记忆场景图像,在不同时期创作中得以激活并形成“点”。这些点交织于我的20多年的创作线索中,这些“交织点”最终连成线,交融于整体创作线索之中并牵引作品“时间变焦”的观看感受。如:“药箱”“大巴车”“磅秤”“工业碎片”等系列作品。

记忆碎片化图像渐渐地在架上凝固呈现,同时也将元素抽离延伸到我的实验新媒介作品中,使得作品形成新的面貌。

——石羆



夏炎


| 贵州杉,90x120cm,亚麻油彩,2020


2018年以来,我开始在贵州山形地貌地理特质、生物属性以及相关山地人文的历史中采集图像,大部分关于山地生物的图像是我自己平日拍摄采集的,这些图像成为我近期完成的油画作品《贵州杉》等系列的图像来源。另一部分相关山地人文的来源于网路、书籍资料图像,如榕江县志文献上表现1956年香山寨射杀华南虎的黑白纪实影像照片,被我转换为油画作品《打虎队》系列。我希望自己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图像能有客观性上的拓展,从山形地貌地理特质与山地人文史料图像中寻找用于绘画表现的客观存在,用自己积攒的绘画形式与语言表述及表征某些基于山地生物特质的史实或是某种现实,这些用我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类似加密的图像涵括了相当客观也相对主观的内容。这些呈现的可识别的晦涩图像,是原因亦是结果,是目的亦是手段。

——夏炎





李瑞


| 华丽的淡然,100x100cm,布面油画,2017

过往九月,220x140cm,布面油画,2021

日月同辉,160×80cm ,布面油画,2021


我一直把自然⻛景表象转为自己对画面创作的情感通道,用斑驳细微的色彩变化找到隐藏其觉悟间的“诗意”;做一个纯朴的大自然记录者,用心性去抒写它的美,追赶四季的变化,用画笔记录瞬间的永恒,在画面里寻找一种内在化的中国山水意境,依照自己的脾性探索更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尝试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觉悟大自然给予的灵性,品读它的神性,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顺序,把现实,想象、记忆、梦境、幻觉、潜意识交叉重叠,使作品处于一种陌生语境,表象转为对自然,对文化,对生活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起源,磨合时间与间距离,在大自然里收获一份力量,这里是魔幻的,慷慨的,没有过多的纷扰,喧嚣,把某种迷恋隐藏于画面,内心深处,自然⻛景是热烈的,是欣喜的,是宁静的,有广博山川中对生命的呼唤。

——李瑞



毛旭辉


| 日常史诗·物语,51×79cm,纸本水墨,1996

家长•光荣,38×52cm,纸本褐色炭精条,1997

该诅咒的小区风景, 51×51cm, 纸本水墨 ,1997

剪刀•为09年9月28日,纸本色粉、水彩,55×39.5cm,2009

紫色•创作草图 No.6,60×47.5cm,纸本水墨,2014

剪刀丛林,55×75cm,纸本炭精条、油画棒,2016


从1993年开始,毛旭辉在对日常空间的观察中发现了“物”作为生活寓言的生动象征,开始了一系列关于“日常史诗”的创作,并从琐碎而又具体的“物语”叙事中提炼出“剪刀”这个符号。从被拼贴于各种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剪刀”,到被抽象为平面、硬边、纯粹几何化的“剪刀”,他把个体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境遇、新闻事件中的愤怒、恐惧、不安、悲伤、孤独、怀念等情绪,统统赋予这把“剪刀”,“剪刀”既是生命的具象与陈述,也是权力的象征与代言。



苏斌


| 如是而居--红雨,60X70cm,布面油画,2020

如是而居--山海,40X60cm,布面油画,2018,五联1

如是而居--远流,40X60cm,布面油画,2018,五联2

如是而居--云逸,40X60cm,布面油画,2018,五联3

如是而居--归途,40X48cm,布面油画,2018,五联4

如是而居--春回,40X60cm,布面油画,2018,五联5



我努力去描绘现实存在之外的那个更为辽阔无边的空间。

用湿润的蓝调更为贴切。

从故乡的轶事里起身,

以一个修持者的内心,

仰望着月光笼照下的秘境,

山下的居所,云端的神,旷野上的一棵树、归人。

入夜

喧嚣寂静梦境坠落

万灵涌动奔流的情愫瀑流天地

云在湖面开放,求诉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恬静、和谐、高远的温暖。

穷尽久远年代的美好记忆

宛如一只心灵放飞的鸟

一次次翱翔于高过阳光的灵魂之上,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力度透穿心灵的涧底

放亮神性的原野之光

——苏斌



唐志冈


| 空间1  200cm×14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内卷2  ,100cm×80cm,布面油画,2021年

内卷3 ,80cm×70cm,布面油画,2021年


“内卷”系列是从唐志冈具有明显识别性的“儿童会议”演变而来,虽然保留了“不想长大”的象征,但形式语言和内容叙事都明显是在进行抽象实验。唐志冈说,这种变化是顺应艺术家的现实境遇和思想认知而自然发生的改变,是对生命状态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地真实变化的觉悟。尽管在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问题时会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表达,但这绝对不是策略、方法或技术选择,因为技术和能力的解决不了画家的精神需求。如何摆脱过去形成的定式带来的形象包袱,继续在生命未知中进行实验,面对当下毫不犹豫和畏惧,是艺术创作的真正难题。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排版丨崔婷



特别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文明的形式”蓝顶美术馆2期开幕








往期精彩推荐







巨来,侬好!|陈巨来的艺术世界大展
乾嘉风尚——钱大昕的书法与交游
许燎源博物馆2021视觉剧场双年展
他们需要被看见:《当代中国家具设计》
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
“集体想象”,第九届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
王蒙《煮茶图》,王季迁在鉴定笔记中这样说
2021视觉剧场双年展丨全媒介 全空间
RAYS黑胶电子管音响,携光上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