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阅读】家训有很多,为啥这个与众不同?

2016-05-07 钱翰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对于袁了凡,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读了他的传奇故事,相信您对这位明代思想家会非常感兴趣。

对于一些抱有“宿命论”的读者来说,他的传奇经历会让您认识到:命运一直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

文中有对了凡的介绍,小编就不剧透了哈。


文/钱翰


古代中国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为教化子弟,弘扬优秀家风,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的书香门第,都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家训,例如脍炙人口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等。

 

它们通常是家族长辈在生活和事业上的经验总结,代表了一个家族对子弟在立身处世上的期盼,其主要内容涉及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针对家庭关系或求学上进,提出种种规范和建议。


牢记家训的人必然对自身的道德行为有所警觉,不至于荒废堕落。自汉初起,家训越来越丰富多彩,留下了很多修身齐家的名言警句。

 


《了凡四训》在浩如烟海的家训中显得与众不同,一般的家训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简短训诫,常常使用对仗的句式,例如《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而《了凡四训》的开篇则是袁了凡先生自述一生,以亲身经验帮助子孙确定自己的人生之路

 

走出被算定的人生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

 

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劝其放弃科举去学医。十五岁那一年,他在山中遇到一位姓孔的世外高人,告诉他可以考取秀才,应当继续读书,并且算出来他一生的休咎祸福:“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此后十五年,了凡先生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被孔先生算得丝毫不差,于是放下一切妄想希求,准备根据命运的安排度此一生。

 
36岁时,他游学南京国子监之前,到栖霞寺参访云谷禅师。禅师起初观察了凡先生心志淡泊,断绝妄想,以为他是豪杰之士,后来才知道他不过是因为人生早被算定,以为一切皆有定数,想求而无法可求,实际上只是受命运拘束的凡夫。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道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袁了凡痛彻反省自己的种种弱点,发誓改过,并力行善事,人生就此不同,孔先生的预言也渐渐不再准确。他不仅考取功名,有了儿子,而且寿命也活到了72岁,《了凡四训》一书即是他在69岁时所作。

 

此时的袁了凡回顾自己的一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他写下《了凡四训》。

 

本书共有四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第一章是他的人生自述,后三章则广取他人的嘉言善行作为榜样和范例。此书后来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用来敦促自己改过修善的功过格也风靡士林,流传一时。

 

近年来,经传统文化推行者的大力弘扬,《了凡四训》又重新为世人所重视。


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责任


无论是中国儒释道的各种学说,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强调了人对于自身命运的责任,人的命运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相比其他思想家的人生道德教育,为什么《了凡四训》具有格外强大的感染力、震撼读者的心灵呢


我想这是因为了凡先生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并不是规定人生的若干教条,而是通过叙事来启发心灵。

 

法国当代思想家保罗·利科认为,叙事的重要性在于建立起一种时间秩序,而我们正是根据对时间关系的理解来认识人生。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微型叙事”,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倘若我们心中的人生叙事是未来的一切不过都是偶然发生的,那么可能就会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开堪折直须折”;倘若我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来安排我们的旦夕祸福,那么就会把讨好神灵作为今生最重要的事;而倘若相信明天的幸福取决于今天的努力,那么就会激励自己发愤图强,三省吾身,修身改过。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观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叙事之上,怎样叙述人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

 

笔者愿意在此分享个人的经验。在法国留学读博士期间,因为学业的压力和孤独感,我一度对前途命运充满迷茫。年轻时的我,倾心于自由理念,热爱先锋叛逆的哲学思想,对道德教化颇多质疑,以为那不过是束缚人的教条,限制人性的自由发展和丰富的人生美感。

 

然而当我偶然在网上看到讲解《了凡四训》的文字记录,一动不动全部看完时,那种震撼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电,划过心灵的昏暗。人生之觉悟,发端于对自身之迷惑与错误的认识。

 

我突然明白,一个觉得自己什么都对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已经无法改变;而一个能够反省自身错误的人,才真正充满希望,因为从此时起,他能够有意识地修正和改善自己,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凡四训》的另一个特色是“单刀直入,化繁为简”。不少家训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如怎样待人接物,怎样读书用功。

 

而《了凡四训》则没有制定具体的生活教条,只是确定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人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你在今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将决定明天的命运。明了这一点,我们必然会把对外界的种种埋怨转化为对自身精神境界的警醒。

 

清末大儒曾国藩先生也曾经深受《了凡四训》影响,他在日记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今天的中国处于价值观重建的年代,非常需要类似《了凡四训》这样的传统教化经典塑造国人的人生观,让我们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起责任。



文章作者钱 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董筱婷 马守兴


【特别关注】上海教师和学生凭什么让世界为之瞩目?

【关注】教育体制机制如何创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波主题演讲来袭

【微阅读】为啥越休息越累?原来这才叫休息(科学家揭示的正确休息方式)

【微阅读】毕业的学生来看我,告诉我什么是教育……

【微阅读】傅雷家书:亲爱的孩子,爱情要冷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