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锡天一中学校长:要警惕校园成为“专业作秀”场 | 关注

2016-11-17 沈茂德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学校的“掌门人”,直接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学生喊累,老师叫苦,家长焦虑,“教育界内部也时常在讨论,为何我们如此努力,却常常会感到痛苦”。如何走出教育困境?


对此,从事了30年教育工作的校长沈茂德说,教育是一种“慢”的事业,所以校长应该是一种“静”的职业,校长能够“静”下来做教育,老师才能“静”下来教学生,学校也能回归学校的本来面目。

我们是否存在对“公平”的片面理解

 

目前,我们直接看到的现象是学生负担过重,许多中小学学生陷于无穷尽的题海与冰冷的考试之中。但更深层的问题绝对是我们办学模式的单一化。课程设置的统一化使得学习缺乏选择,办学评估的标准化使得学校没有个性,学生升学评价的简单化使得“以分取人,分分计较”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最后,学生学习没有选择,一部分学生苦不堪言,一部分学生没有得到更合适的培养。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学生面对统一的课程,统一的高考,学习生活苦不堪言,但学校确有一些天资聪颖、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受制于统一的课堂教学,尚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他们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能力挑战更深刻的课程,甚至进入科学研究。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北京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校长有过这样的评述:中国孩子上学前也是个性各异的,但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后,就基本一个“模型”了。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丰富课程”,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选择,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满意、满足。


我们如果要切实地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要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教育必须多样化。可以借鉴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四个经济特区起了实验、示范,现在设立上海自贸区,肯定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所以,强调教育“公平”,决不能异化为“一刀切”,推动高中多样化,要允许“特区”存在,允许自主“实验”,并要宽容实验成败。




教育,究竟需要创新,还是回归?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30多年了,在重点中学校长岗位上也近20年。长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使我深悟,教育是一种“慢”的事业,校长应该是一种“静”的职业。

 

大约有这样两个问题教育界是必须认真考虑的:其一是教育要排斥排浪式改革(北京市原教委主任陶西平语)。夏丏尊先生曾有这样一段告诫:“学校教育如果单从外形的制度与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落实这个“思想”,不是为了展示那个“样本”,教育是为了每天面对的孩子,为了他们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生活及以后担当社会的责任。

 

没有创新,社会就没有进步。但何为创新,如何创新,这就有一个方向的问题了。值得警觉的是,倘若教育创新只是产生了许多大而又大,泛泛而谈的“理念”,把名词当作了思想,而没有真实的行为,它就变成了“忽悠”,倘若“创新”只出现在领导视察、评估验收时,这种“创新”就成为了表演。

 

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当这类“创新”成为一些校长的思维习惯和“学校发展”的技巧时,它的危害是严重和深远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在某些学校,有了课题“写作”的枪手,有了“课程演出”的团队。当我们深度走进这些学校,当我们与师生交流,我们常会悚然,校园这片圣地,竟也滋长了“专业作秀”,甚至存在了专业的“忽悠”,这样的“创新”,应该予以当头棒喝。

 

其二是教育要排斥只会表演的“教育家”。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那校长就应该有农夫对待庄稼的爱心,有勤奋耕耘的品性,有等待作物丰收的耐心。校长的人应该在学校,校长的心应该在孩子的发展上,校长应该说校长专业的话。

 

走访有的学校,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经常看到校长陪同领导视察的照片,看到“再创新高”的捷报,看到“国家级……”的牌子,看到“国内最大”“省内第一”等宣传。


我们聆听一些校长演讲,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口号或名言诵读。不知何时起,有的校长已陷入了这种极度功利的浮躁中,他们不再相信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不再相信学校的发展一定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学校发展中,有的校长喜欢用“生长素”“膨大剂”。他们热衷的是“打造”“包装”,于是,背诵几段名言,就谓之“教育思想”,舶来一些异域行为,就谓之“教育创新”,建造一两个特色教室,就谓之“品牌课程”,学校的优质发展,真的靠这样推动吗?教育真的就这么简单?


更值得警觉的是,作为校长,一旦走入了价值追求偏离,思维浮躁、个人狂傲的境地,他一定一叶遮目,不再平和,甚至自鸣为“教育家”,他的眼睛不再关注学生,他的心已不属于校园,他的行为已远离真正的教育实践,当他在叙事的时候,他讲的“故事”,在校园内其实并不存在。诚然,这不失为一种“造势文化”,然而,当它一旦成为学校工作的亮点追求或者演变成了一种风气,那必将促使“浮华”之气的滋生,这种导向是危险的。

 

优质学校应该有优质学校的品性,优质学校应该坚决拒绝这样的“创新”行为:把名词当思想,用概念忽悠百姓,用展示代替常态。优质学校的校长身上应该少一点戾气,多一点书生气。真正的校长,更应该像农夫那样朴实、勤奋,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巴甫雷什中学52年耕耘,才会有真正的思想。我多次在校长论坛上大声疾呼,大道至简,教育绝不是为了成为“样本”,教育,一定要走出“虚概念”。

 

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其实更应该回归:即回到学校本来的面貌,回到教育的本质——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坚定地相信,教育改革应该尊重人的发展、尊重教育自身发展两个基本规律。




素质教育,应该有内涵性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开始有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探索性行为。反省“素质教育”的追求过程,我们大约经历了“活动性探索”,比如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规范优化,比如作息时间、每周课时等;课程改革,就是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等多个阶段,应该说,几十年过去,学校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尚未有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形态的瓶颈所在——升学制度也不断地在改革,高考制度曾几年几变,但我们痛苦地看到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教育生态未有显性优化,原因何在?冷静反省,某些改革总是以应试的思想在推进素质教育,比如体育中考、艺术考级等,某些探索用技术的方式回避了实质的改革,所以有了“考几门,每门多少分”这样的改革。

 

冷静下来,大约有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实践的:

 

其一应该坚持健康为本的教育原则。很久以前,我们曾被视为“东亚病夫”,今天的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向何处?健康第一,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里应该多一点运动场地,多一点运动课程,多一点运动竞赛,有了运动场地与丰富的运动项目,孩子们才会拥有强健的体魄。

 

其二是应该建立不同学段的学习文化。幼儿园,应该保卫孩子的童心、童趣,突出两个关键词“生长的欢乐”“兴趣的成长”,简言之,“让儿童尽情地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最糟糕的,这句话把中国的儿童生活引入了灾难,使中国的很多妈妈“疯了”,小学、初中,应该千方百计优化孩子们的习惯、性格,高中应该倡导“勤奋”“个性”,应该遵循人一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梦想、领域兴趣、性格、毅力等),大学应该强调“学术兴趣”,强调“专业学习”。

 

其三是高度关注学校德育的真实性、有效性。我们需要的是德育的形式还是需要德育的教育力量?这似乎又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但这是一个决定选择真实还是形式的重要话题。记得1998年参加中国校长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一位官员曾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尖锐批评,他说“人需要盐分,但决不能让人直接吃盐,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让人直接吃盐’的事实。”


一个人的素质就像冰山一样,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浮在水面上的,如他的学历、文凭、专业、知识,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其实是隐伏于水面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素质”。“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家长、学校潜下心来,潜移默化地予以引导、熏陶、养育。


今天的素质教育,应该有一种高度,即着力培植孩子们血液中的“核心素质”。我更这样认为,可以用考试或考级来证明“优秀”的,或每有来访,用作展示的一定是知识或技能性素质,而真正的核心素质往往是不可考试,不可测量,不能量化的东西。

 

其四是高度关注常态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成长。我曾这样写道:当我们走进常态课堂,当我们用心去欣赏和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课堂绝对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宝库。


一张讲桌,几排桌椅,不管配备了粉笔还是电脑,教室而已。一个教师,一群学生,老师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台下面无表情,默默无声,说教而已。今天的课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就是把土地还给农民,新课程的实验,“师本课堂”应该走向“生本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应该尽可能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在课堂里应该产生孩子们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生成许多许多“十万个为什么?”


我坚信: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很朴素的追求,也就是清晰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奠定一种语言与行为的习惯、懂得尊重他人与恪守公民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等。



孩子们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每个孩子生下来本是一块好钢,但被家长炼成了一块铁,但一些家长还在“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批评或许偏激,但确实是一句警语。

 

今天,所有的家长都认识到了,孩子的负担过重,但仍有许多家长在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加重孩子们的负担。今天,所有的家长都已认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究竟是什么?仍有许多家长未有足够的认识:我们看到许多家长极为重视孩子的音乐、美术、舞蹈、写作、奥数等等技能或知识的培训,于是,好多孩子有了很多的等级证书,但孩子们的善良、独立、自主、规则意识、责任心等核心素质似乎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孩子的发展本是需要宁静致远的,但很多家长却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噪中失去了教育的理性与耐心,一些家长模糊了“起点”与“终点”的区别,用“百米冲刺”的方法让稚嫩的幼童冲刺在马拉松长跑的路上。爱孩子是血缘的天性,但如果模糊了“关爱”与“溺爱”的界线,忽略了“养育”与“教育”的差异,那种下的豆子,决不会长出西瓜,甚至,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苦果……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想学习?我的回答是,并不是孩子们不想学习,而是我们过早、过多、过重地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功利目标,试想,孩子们头顶着巨大的“磨盘”能长久前行吗?为什么有的孩子有才无德?并不是孩子们天生无德,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大大疏忽了不可量化,不可考试,但潜伏在人的内心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为什么有的孩子如此任性?并不是孩子们天生任性,而是生活中,父母、长辈给予了太多的宠爱,而没有及时予以教育的关爱,父母们给予了太多的掌声,而没有及时地予以与掌声同样重要的校正与引导。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能经受挫折?因为在生活中,有的家长没有分清养育和教育的界线。好多孩子已远离了真正的生活,缺乏了自然成长的感悟,缺乏了体验性的历练,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追求幸福。

 

为什么两代人之间会相互埋怨?并不都是孩子们的错,而是好多家长、老师没有记住,教育有一种基本形式,叫陪伴,好多家长因为功利的忙碌,以物质的给予替代了情感的交融;是因为好多家长们不喜欢,也不善于蹲下身子,更缺乏耐心倾听孩子们心中成长的苦恼,好多家长没有认识,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生命灵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困惑,在孩子的内心,常会有孩子的思想,面对这些困惑与思想,父母敏感了吗?我们应该常常反省,孩子愿意与你交流吗?我们认真倾听了吗?我们予以及时的疏导与指导了吗?中国父母询问孩子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在班级什么名次?”时间长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必然会变得乏味。为什么好多中国孩子感觉,和父母在一起并不快乐,这种乏味的、极功利的话题是重要原因。

 

我一定要提醒的是,今天的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已很少很少,但倘若家庭教育的方向不对,那父母用力越大,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就可能越多,倘若教育的方法不对,则孩子的成长会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甚至会造就一个一个怪异的孩子。

 

(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 | 原文刊于《无锡日报》,有删减。

微信编辑 | 赵博涵


文章精选

大数据调查:90后更看重“孝敬”,00后更看重“谦虚”(看看还有哪些是你不知道)

学生创造性越高越容易反叛,真的是这样吗?关于创造性的5大常见误区分分钟揭秘

男孩像男孩样,女孩像女孩样真的好吗?研究表明,这类特质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看完我流泪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