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教师,这是我始终如一的信念…… | 周六茶话会

2017-03-11 人民教育


上周我们的话题是中国教育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不同的土地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自然大相径庭。那么,你眼中的中国教育有哪些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呢?你眼中的教育自信又是怎样的呢?


上周话题


中国教育的哪些方面

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zay

教育中的经典诵读,值得一赞: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学生感悟语言,自主体验到语言魅力。


我们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其教学值得一夸:音形义结合,有图解之实,并有语形之美,听说读写此过程,是鉴赏美的愉悦享受。


适当的教育惩戒,值得延续:私塾中的戒尺是给予教师充分信任与权利,有此保障,传道授业解惑方可实现。


尊师重教,值得一叹:教师地位和待遇提高了,教育教学有物质和精神基础,国民素质必定有提升。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并指点,而非指指点点;教育需要教师的奉献如春蚕,更要全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陈春峰

值得骄傲的是人。教师,普遍爱岗敬业;学生,普遍尊重老师。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骨子里。


@江苏无锡王从斌

要教育自信,作为教育人首先要自信。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教育方面有着众多的宝贵财富,也有着像孔子等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今天的教育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教育人,从自身的工作经历上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期望。


从教师的培养力度上讲,国家一方面通过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选拔优秀毕业生从教,一方面加大力度,为在职教师提供网培、国培甚至国外培训,让教师们能与时俱进。从教师最关心的职称问题来看,国家也是制定了许多惠师政策,比如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论文不做硬性要求,重看实迹、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等等。


在教育的技术方面,我国也是紧跟世界潮流,甚至超越世界。目前,我国正在考虑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学生发展素养。如此种种,没有理由让我们教育人不自信。作为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好,我国教育的明天会更辉煌!


「小编插嘴」

中国的传统教育发展至今,沉淀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尊师重道,强调礼义廉耻信,我们认为有教无类,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浸润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江苏江大伟

我国的教育自信缺失,应该算是我们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寻求优质教育所遭遇的一种迷惘。纵观国内众多学校不仅在教育专业上出现了国外教育思想热,在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国内哪家好,就一窝蜂去学习哪家的现象,但往往忽视了教育的文化、历史等背景。我们应该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挖掘,用他人经验来丰富自身教育土壤的养料,而不能反客为主。


@龚天羽

在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自省,不断地从内部解构、重建,不断地在进行自我更新。也许我们目前的教育还尚未走在一条所有人都满意的康庄大道上,是的,我们必须正视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但这种不断发展的态势,凝聚了每一个老师的付出。教改实验是有风险的,是会遭遇到失败和坎坷的,就比如说最近的“高效课堂”也遇到了不小波折,但绝不会就此夭折。在追求优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坚毅,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么?当所有人都在侧目时,自己更需要给自己一些掌声。


@江苏邓文圣

大凡一切事物都有多面性,脱离了其生成的背景,就难以发挥其积极意义。外国教育有它的优势,但我们只能取其与我们的历史文化相适应的部分,才能促进我们的教育。只有辩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教育,才能发现中国教育存在的遗憾,才能吸取到外国教育为我所用的精华。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只会失去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自信,及时引进和借鉴,也许只是单纯的拿来,后续即可能是水土不服,遗害中国教育!


(以上为上期「周五茶话」精选留言,有删改)



中国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吸收与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有时会感叹西方教育课堂的自由,但是,我们更有西方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

独特优势何在?

文 | 阚维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理论体系是上个世纪初从日本承接欧美,后来又以苏联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的理论架构、方法路径,是带有浓厚西方教育话语的产物。这种“全盘性横向移植”(王学典,2017)使得20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西方解释体系与中国教育经验的落差。


而我国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常常被当作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等“最佳教育实践”的对立面来理解。尤其是当国际学生学业测试排名走低时,例如2015年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 China)位居总分第十名之际,对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怀疑之声便夹杂其中。


国际比较教育专家吉塔指出:各国学校教育实践经验都深深地留有其社会文化传统的烙印(吉塔,2015[1])。每一种课堂教学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都是在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国教育自身的发展模式,也正是在这一土壤中,中国课堂教学实践才有自身的独特特点,特别是在近十几年的课程改革进程中经历着不断革新和扬弃。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是

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内核


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在主线是通过结构化方式,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进行知识传递,这一内核始终贯穿于我国课堂教学实践长期以来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一批高水平教师的课堂,常常在学科知识传递中强调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与生活化,表现出引导学生通过审辩、假设、探究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学科间的整合趋向。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是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内核,使我国的课堂教学更加明显地呈现出结构化、基础性特点,也是竞争激烈的人才选拔和大班额教学环境挑战下学校教育的本能回应,体现在每所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中,是一种内在逻辑和历时性发展结果。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整合趋势,则是我国当代课堂教学实践主动适应社会和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结果,是部分学校具有较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面对时代挑战不断身体力行探索的结果,也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摸索表现出的发展逻辑,体现了共时性特征。


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显著特征分析


大班额、高密度课程条件下的教师主导课堂


一段时间以来,小组学习、探究活动成为许多课堂追求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40至60名学生的大班额中进行教学,是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


高水平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过程,也正是通过这种引导,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体相互学习、共同参与。这一教师主导学习的过程也印证了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奥苏伯尔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知识容量大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实行“教师带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特征。


正是依靠教师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的引导、创设情境、促进分享交流,基础知识才得以高效率、大范围在课堂内传递;同时,教师主导型课堂,又反过来加强了大班额学习、高密度课程的延续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在以难度和深度著称的东亚式课堂学习中受益,特别是在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层层推进的铺垫式教学运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二个优势特征是:教师基于对课程内容与学生和教学的深刻理解,通过演绎式教学,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事件的透析和结构化知识的掌握


教师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层层抽丝剥茧般地与学生分享、探讨,形成良好的铺垫,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搭建起“踏脚石”,在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接,从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情境再现、铺垫推进式学习,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比较典型。


层层推进的铺垫式教学,可以看作我国教师在当代课堂变革的背景下,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的自身条件出发,形成的一种有利于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方法整合方案。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出发,重视旧知与新知的关联性,重视新知获得后的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如何通过新知的学习,扬弃认知结构中片面乃至错误的经验与认识。


更为突出的是:我国课堂实践领域的这种铺垫式教学策略,从单一的师生间的支架模式,转向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使处于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这种多面向的学习支架,是当前国际课堂教学中“分布式学习”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之一。


变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策略


变式教学在我国课堂教学实践中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被相当多的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而这些“变式练习”多数都在“例题—变化解题思路—巩固联系”这一模式中徘徊,常常为练习、测试而进行变式训练,造成变式练习的泛化。


发端于上海青浦地区的数学变式教学改革,恰如其分地发挥了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支架的特点。从最初的“概念性变式”入手,通过直观或具体的变式引入概念,可以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通过非概念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同时,变式教学特有的“过程性变式”,是在师生共同进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有层次的推进,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积累多种活动经验,帮助学生结合前后所学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梳理当代我国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势,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颠覆性建立一套全新模式,只有理性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特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才能更好地处理我国课堂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时代发展新元素的关系。


节选自《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独特优势何在》,作者阚维,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2期



本周话题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偏小,为了安全考虑,上学放学都需要家长接送,但是孩子下午3点多就放学,这个时间家长在上班,没有时间去接孩子,只能把孩子委托给一些托管机构或培训机构。这样原本应该让孩子做作业、玩耍、运动的自主时间往往被辅导、培训取代。


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已开始进行“弹性放学时间”试点工作,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家长自愿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课后服务内容、切实保障学生安全等意见。


舆论中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弹性放学会不会变成变相补课?学校额外产生的费用应该如何负担?老师们的工作量会不会加大?在此期间出了安全事故该如何界定责任……


如何让这项措施更加完善?如何更好地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又能减轻教师的忧虑和负担?


这一期话题,我们需要老师们的声音,也期待家长们的观点。


本周话题

 

你怎么看“弹性放学时间”?



加入「茶话会」


在后台直接回复「茶话会+你的回答」

 


推荐话题


后台留言

「推荐话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话题」

 


有其他问题也可以点击文章右下角「写留言」留言给我们。


下周我们再见。


微信编辑 | 宋晨曦

复旦附中黄荣华:我们是如何把学生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解决教师编制问题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 两会观点

专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 权威发布

聚焦两会,聚焦老师们的心愿与期盼 | 茶话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