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孩子们一片自由呼吸的天地 | 周六茶话会

2017-05-20 宋晨曦 雒会龙 人民教育





上周我们的话题是「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减负令”呢」,中小学生“减负令”实施了好几年,包括对家庭作业的削减和学校上课时间的限制,我们期待孩子们能放下重重的书包,摘下厚厚的眼镜,去拥抱属于他们的自由的天空。作为老师,你认为孩子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呢?“减负”应该怎么减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呢?


上周话题


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减负令”呢?



@龚天羽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负”,减少学习时间,相当于把学习看成了“负”。学习不只苦读一种方式,丰富学习的方式,融入自主管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互结合,这样的学习肯定不是“负”。真正让学生疲惫的是作业和考试,而家长的压力也来源于考试,如何进行考试改革非常重要。


我们学校尝试了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原意是肯定每一个孩子各有所长。A的琴弹得好,B的书法写得棒,C有一手好文笔,A、B、C都是好学生。然而在家长眼里看到的却是我家孩子琴不如A,书法不如B,文笔不如C,所以对那些兴趣班趋之若鹜。要真正做到减负,改变家长们对待成绩的态度与看待孩子的眼光与非常重要。


@江大伟

孩子本没有压力,压力是家长、学校和社会赋予的,这根源于高考或者是更远的就业。我认为需要大家转变观念,既要做好大学教育,更要办好职业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大家认识教育的多种途径,也能给予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


想要“减负”又要“增效”,就要家长和老师在这个“增减”的悖论里奋力前行,但可能收效甚微。无论减负还是不减,增效一直都是我们要去做的事情。


@孙中平

孩子的压力不是来自教育本身,而是来自于社会环境,因此才让减负看起来似乎苍白无力。我们必须明白,很多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是在教育之外。


@王贞鹏

我认为造成孩子书包重量“轻不下来”的原因有二:


一些责任在于家长。家长们普遍存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想。但进一步追问,还是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家长们的价值判断就是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优质的学校,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盲从攀比思想严重,看别人的孩子在外补课,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去补课。


还有一些责任在考评机制。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取消了成绩量化,只打等级。实际上,很多小学在高年级阶段还是存在抽考现象,有抽考就有排名。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教师就会给孩子增加作业负担,在迎接期末测试时,很多老师会采用机械式的重复训练,消磨学生对知识获得的兴趣。至于高中阶段,为了升学率,有学校提出了“应试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等口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存在“超级中学”的原因,有需求,就一定存在市场。


所以,好的学校应该长成这个样子:“教会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要解决目前中国教育“减负”的尴尬局面,教育的评价机制要发生改变,大学招生录取的方式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要改变,学校的育人方式要改变。


「小编插嘴」

看来,改善学生们压力大、负担重的现状,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从家长,到老师,从学校,到社会,本着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切实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好规划和引导,才能真正为学生们“减负”。


(以上为上一茶话会精选留言,有删改)

(请以上精选留言作者联系微信后台,留下您的姓名、地址、邮编和联系方式,我们将为您送出一本《人民教育》杂志)


实行减负令,仅仅做到对家庭作业的削减和对学校上课时间的限制远远不够,学生压力过大、负担过大的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减负”热带来的冷思考


文|雒会龙

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国家三令五申“不准利用节假日进行有偿补课”到“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万里行’活动”,从“两会”代表热议、媒体报刊的大力宣传到饭后茶余的民间谈论,“减负”是国人关注的教育热点。


减掉重负,教育必将轻装前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满怀喜悦期盼的同时,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减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更要把它看做是实现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减负”不仅是减法,也有加法,即要“减负增效”。


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与之配套的后续工作要及时跟上,不能形成学生学业上的“真空”地带,导致学生无所事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无疑为“减负”后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减负空出来的时间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实大有作为。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这样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减负”后,家庭作业少了,课堂时间短了,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更需要教师多下功夫。上课的效率需要提高,摒弃满堂灌;布置家庭作业要有针对性、要跨学科进行整合,不让学生把课余时间浪费在机械地抄写与计算中。


“减负”事关千家万户,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要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家长要意识到,“减负”后多出来的时间绝不应该用于上课外班,应该把这个时间看作难得的“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安排交流和玩耍的时间。要知道,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如此,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减负”工作,防止出现学校一边“减负”,家庭一边“增负的怪现象。


能否将“减负”进行到底,事关教育改革的成败。“减负”之所以不容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努力方向。只有评价机制这一“指挥棒”变了,才能消除许多人对于“减负”的各种疑虑和观望态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于“减负”要敢动真格,严肃查处各种“减负”不力行为,同时还应尽快探索和出台新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走进教育行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教育人背后都有一段小故事。也许是学生时就有了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向往,也许是那个坚持了许久想为教育奉献的心愿,也许是无意间与教育工作的一段缘分……


你还记得,自己成为一名老师的初心?我们想听听你和教育的故事。


本周话题

 

惟愿自己初心不忘



加入「茶话会」


在后台直接回复「茶话会+你的回答」

 


推荐话题


后台留言

「推荐话题+你想推荐给我们的话题」


(如果您推荐的话题被采用,我们将免费为您寄出一本《人民教育》)


有其他问题也可以点击文章右下角「写留言」留言给我们。


下周六,我们再见。



微信编辑 | 宋晨曦


推荐阅读

那年,我试图逃避的双脚被拽进了师范的大门|故事

两年间让一所百年学校再次焕发活力,这位校长是怎么做到的 | 推广

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对人生价值无感,这是教育要应对的大问题 | 关注

生活和事业的每个磨难,都垒成了你向上的台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文字与视频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