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28日,来这里寻找孔子精神|孔子生日快乐!

2017-09-28 陶继新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今天是9月28日,孔子的诞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进孔子故乡的这所学校——山东省曲阜市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一所十多年来坚持传承孔子精神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百年老校,学习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并以此纪念伟大先师!


山东省曲阜市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二附小),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孩子们不急于回家,而是静下心来,反思一天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进而思考如何改正,然后还要写成文字,作为日志而留存。


“二附小”地处孔子故里曲阜,这所百年老校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抱着“学而时习之”的态度。近年来,在校长李成泉的带领下,学校以“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为发展目标,开展“君子教育”十多年,取得了累累硕果。


 “向善是人之共性,孩子尤甚。他们中的某些问题与错误,从本质上说,并非思想问题,而是习惯与心理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积少成多。通过内省,有缺点即时意识到,就不会有行为偏差;刚刚偏离正道就能发现,就不会犯大错。”校长李成泉说。



君子教育


李成泉认为: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其本质内涵与今天倡导的育人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中国人”,“中国人”应该是君子之人,是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君子是有修养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充满智慧和生活品位的人。二附小从“仁智勇艺”四个维度阐释君子教育的目标,这是对具有民族魂与创造力和谐为一的现代君子定位。


这里,君子教育不再仅是一个德育概念,而是上升为一种教育的目标及一系列相应的教育主张,把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等思想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生活,给现代学校教育打上文化的底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午读、暮省”是二附小为学生设计的校园生活“三大行动”,其目的是为学生构建起以立德修身为目标的经典文化浸润的校园生活。学生每天到校后30分钟的“晨诵”,全部诵读国学经典;下午上课前有30分钟的“午读”,自由阅读中外名著;下午放学前有20分钟的“暮省”,“三省吾身”,反省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晨诵”开启了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有领诵、齐诵,个人诵、小组诵,男生诵、女生诵;或击掌而诵,或拍桌而读;时而吟唱,时而朗诵;或站立,或“接龙”……热闹非凡,激情洋溢,孩子们的兴趣之高,收获之大,如不身临其境,绝难想象。小学是记诵的最佳时段,二附小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不再来的“机遇”,用六年的晨诵为孩子们从小打下“腹有诗书”的童子功。


“午读”时间,孩子们一个个津津有味地在读着书,《童年》《简爱》《老人与海》《斑羚飞渡》《小橘灯》……不仅有中国经典,还有世界名著,这些都已经成了他们不忍释怀的读物。现代的君子应该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这里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集结地,让学生尽情汲取世界文明的滋养,对君子人格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暮省”,通过内省,可以有效地促进君子人格的形成。孔子的高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的反思和讨论,促进学生思想与个性的自然流淌与表达,帮助孩子们在自我书写与自由思想中自觉“修身”,进而成为真实、日趋向善的个人。



中国故事


“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据学校教务主任张凤霞介绍,讲故事已经进入学生课程,在低年级,学校专门开设了“故事课”。学校要求所有年级的语文课在40分钟的时间里要拿出5分钟讲故事。


故事内容一般由教师和学生选取,多为中国古代、现代名人先贤和成语、神话、寓言故事。讲故事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讲、组合讲,还有演故事、画故事。


教师周倩说,讲故事还会与学生的阅读诵读相结合,通过讲故事带动阅读,通过阅读促进讲故事。在选取故事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扩大了阅读面,还逐渐学会了去粗取精的选取能力,即除了所选的故事要有趣之外,还要能发现故事中蕴含的积极意义。选了好的内容,还需要情感的浸润与共鸣,才能讲得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就在讲读中、在思考中、在表达中悄然提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说这里的“知”在求知层面,“好”在道德层面,那么“乐”就进入到了审美层面。讲故事,则将求知、道德与审美融为一体,让学生争做现代少年君子升华为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一起学《论语》


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创设了“孔子学堂”项目,“孔子学堂”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堂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活动。二附小的“孔子学堂”已成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进学校项目的典范,其中《论语》是最重要的读本。


《论语》中的很多思想与智慧,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二附小,到处可见诵读《论语》的身影,人人可诵《论语》章句,时时可闻《论语》之声。六年下来,《论语》里绝大多数的章节学生都可以诵记在心了。


不仅学生学《论语》,教师也在学《论语》。学校要求教师,对于《论语》的要义不只是自己心里明了,还一定要讲得明白,要讲得让听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要求教师有些苛严,可李成泉却不这样认为,这样要求身处曲阜的二附小教师并不算高,因为他们具有传承孔子思想的重任。“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论语》论坛,请教师们上来讲。


如今,二附小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我们一起学《论语》”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拍一部不少于15分钟的《论语》微课影像片。再过一段时间,《论语》论坛还要向学生和家长延伸,让他们也在论坛上一展风采。



三礼:开笔礼、志学礼、祭孔仪式


“开笔礼”古已有之,那时,读书人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因此被称为“人生第一大礼”。八年来,二附小每年一届的“开笔礼”成了入学孩子及家长最重要的典礼。通过正衣冠、献花篮、颂先师、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开笔描红、诵读经典等仪式流程,让童蒙初开的孩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感,成其终身的铭记,同时也向家长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孩子从此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了,你应当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志学礼”则是二附小的一个创造。它于学生毕业时举行,与“开笔礼”遥相呼应,旨在让学生离开小学之后,开启人生有志之学的新篇章。“志学礼”起源于孔子所言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之“学”,不但有学文化之义,更有学做人之义。二附小“志学礼”的意义亦是如此,文德兼修才能成为君子,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凡参加过二附小“志学礼”的人,都会感动不已。


“志学礼”由全体毕业生合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拉开序幕。全体师生肃立,正衣冠,昭示仪式的肃穆。学生代表回顾六年学校生活,然后全体毕业生齐行鞠躬礼,敬父母,谢师恩。学生代表击鼓,全体毕业生立下铮铮誓言,以少年君子的品行表现和优异成绩向母校、父母、师长致以最诚挚的感恩。之后,教师们向全体毕业生隆重颁发学业证书,佩戴少年君子绶带,校长满怀深情地对全体学生寄语。最后,伴随着古韵悠长的音乐,全校2000余名师生共同吟诵《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仪式让每一个毕业生终生难忘,生成了志在远方的抱负,也让在场的教师、家长、嘉宾感动,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开笔礼”“志学礼”与孔子学堂论语课堂三个礼仪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广项目,并被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栏目采用推广。


还有每年一度的祭孔仪式,每年孔子诞辰日都举行。让身处其中的人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由自主地生成一种崇高的敬畏感。李成泉说,教育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人的信仰,中国教育就要建立起中国人的信仰方式,过上中国人的信仰生活;而这种信仰生活的建立,首先应该从小学做起。祭先师活动有迎嘉宾、正衣冠、献花篮、颂先师、拜师礼、颁奖宣言等六个环节。整个仪式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让身处其中的人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由自主地生成一种崇高的敬畏感。



新“六艺”


古六艺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它培养了人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算是古人的“核心素养”。


时移世易,到了现代社会,再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学习古代的六艺已不现实。二附小以“做有品位的君子”为理念,开展“诗、书、礼、乐、体、数”新六艺教育,围绕博识(书)、博能(体、数)、雅言(诗)、雅行(礼)、雅趣(乐)撬动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新六艺中的“诗”,既包括《诗经》,也包括历代诗词。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诗教不单是简单的背诗,而是在读诗、背诗、诵诗、写诗的过程中体悟诗中的美,感悟诗中的情,由美育、情育导向德育。


又如“新六艺”中的“书”,就是要写好中国字,儿童习练“书法”,不独重视知识技能之术,更需要积淀文化素养。在李成泉的带动下,学校每个教职工都能写毛笔字,整个校园到处都是“书法”,处处可以闻到墨香。


再如二附小的课间操,美其名曰“君子操”,它熔孩子学“书”、听“乐”与健“体”为一炉,成为孩子们乐学而健身的一种活动。君子操由四个环节组成:一是列队——行问候礼,君子呼号;二是“兴于诗”——诵诗追远,威猛阳刚之体操;三是“立于礼”——校园尊师,好学礼仪操;四是“成于乐”——自由舒展,祥和之优美舞姿。最后,校歌声起,各班有序踏校歌节奏回教室。


据李成泉介绍,学校依托“菁莪书院”开设了50多个社团,有古筝、茶艺、古琴、围棋、书法、沙画、陶艺、合唱、诗词、论语课堂等,兴趣小组每周五下午用两节课时间进行学习。他们还邀请一些热爱传统文化专业人士来二附小参加“传承国学经典,感悟文化魅力”雅集活动。大家汇聚一堂,吟诗文、诵经典、赏国乐、品香茗、挥毫泼墨绘丹青。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畅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少年君子


为了具体实施君子教育,学校有的放矢设计了六大主题: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刚毅乐观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每个主题下各有六个活动,共36个活动支撑起君子教育的框架,加快了德育工作的“摆渡”。


这六大主题“经纬”着多枝的花蕾,分别由各个年级实施。每个年级都有具体实施方案,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不断将活动推向深入。与此同时,学校又根据这六个方面,分析每个年龄段教育现状,结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


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记忆、理解与情感,是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与其说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深层解读的自觉与复兴,不如说是对当代学生心灵的传统洗礼与真切关怀,因为它使儿童的心灵成长烙印了民族记忆、理解了地域人文、延展了民族情感、生发了精神使命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中国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中华民族的根。


六大主题活动的实施,如同一次次心灵的旅行,让学生聚积了内心的能量,完成一次次灵魂的蜕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使君子之德蔚然成风。二附小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内容,比如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思行”课堂等,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中也还有兴礼乐、传家风、倡民俗、研游学等内容,囿于篇幅限制都未涉及。二附小的君子教育,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系统工程,它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之间展开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中秉承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价值认同。 




素材来源 | 《人民教育》2017年第13-14期 ,作者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文章原题为《孔子精神成就今日君子——山东曲阜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纪实》,有删减

责任编辑 |  程路

微信编辑 |  吴玲


推荐阅读

【微阅读】暑假里来读《论语》:孔子吃的不是饭,而是范儿

两会部长通道速递!陈宝生谈传统文化教育3句话4件事 | 部长零距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告诉我们,如何在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特别关注

复旦附中黄荣华:我们是如何把学生带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