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三)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⑥

余慧娟 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19-04-23

民小编说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在接受《人民教育》的采访时,于漪老师对“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现象表示十分忧虑。


那么,中小学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如何办有灵魂的教育,这是于漪老师在本篇文章中着重探讨的问题,一起来学习。


   编者按   

11月22日,初冬的上海。《人民教育》记者来到于漪老师家中,就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些话题,请教这位中国基础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先生”。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事业,于漪老师“一辈子”为此孜孜以求。她却自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虽年近九旬,但于漪老师一直关心时代的发展变化,关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她对于当下教育的思考理解睿智而深邃,对于当下教育问题的分析、认识直抵本质,洞若观火。3个小时的访谈,于漪老师思路清晰流畅,精神头儿也很好,我们则仿佛沐浴在融融的初冬暖阳里。


因采访内容较长,我们将与于老师的对话分成五篇发出,以飨读者。以下是第三篇:《“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


《人民教育》:您在多篇文章中谈到要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您认为中小学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


于漪:我们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说的“中国心”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我们搞改革开放,但你的立场是“中国人”,你所有的考虑要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责;同时必须是世界视野,我们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大战略。


之所以反复强调“中国心”,是因为有的人对中国文化太不认同了。一次,一位大学老师跟我交流,她说:“于老师,我没有办法说服我的学生,他只推崇西方文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用。”我说,这个学生既不了解中华文化,也不了解西方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人”的界定都不一样。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一撇一捺,互相支撑;17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对人的界定是,“人”是有理性思维、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动物。因此西方文化追求扩张,扩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荷兰与英国打了几百年,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我说我们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文化要有所认知,中国文化是很富有的,但是我们有些人“端着金钵讨饭吃”。这是我内心很大的忧虑。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我们从小就应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激发他的兴趣、减少他的负担。但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全是外国的,一些专家特别喜欢用国外教育的一些术语、名词来控制我们的学科,导致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一天到晚就是为了要评先进,要通过各种检查,还谈什么育人。




什么是教育?教育不是一些名词、术语、概念,而是要成就、发展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高等教育有选择性,基础教育无选择性,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几个“尖子生”有什么难?基础教育涉及整个国民素质,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我所有的想法,都是因为在现实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提出来。我为什么提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因为我听一些报告,没有一句话说中国好。难道只有出国留学的人就好,不留学的就不好?一个人连祖国的意识都没有,那就糟糕了。一些民办的幼儿园、小学,为了吸引人,从小就要培养什么“国际人”“世界公民”。这样的乱象,是思想上的混乱。


作为人,你对母亲都没有情感,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高中毕业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这怎么行啊?如果一个人灵魂都没有,那么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啊?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教育经费是老百姓的税收啊,老百姓的税收寄托着对下一代的希望啊!


人生只有单程票,是不可以回头的。因此,每一站、每一段都要进行教育,你都要对他的生命负责,就是要他身心健康发展。他在增长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要越来越懂得做人的道理,他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他的情感世界也越来越丰富。人都有情感世界,有亲情、友情、师生情,他才有乡情,才会有赤子情。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办没有灵魂的教育,要“滴灌生命之魂”。我们现在有意无意地在培养精神上残缺的人,一点事情都经不起,动不动就跳楼。我们不能培养“玻璃娃娃”。我当年的学生对我说:“于老师,当时只感觉您的课讲得很好,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其实顶好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做人。”


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不是我突然想出来的。那些推崇、向往西方文化的人,向往的是个人享乐。现在的教育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目标的树立和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斗争。我们是在争夺后代。


西方的科学技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尤其一些科学的求真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的一些价值观进来以后,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在“三片文化”下成长的,“三片”就是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不少家长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我奖励你吃肯德基。好莱坞大片进来以后,我们那些高雅的、革命的电影没有人看了。美国很厉害,《功夫熊猫》《花木兰》用的是你们国家的一些文化元素,但是宣传的是美国的价值观。“芯片文化”就是电脑、游戏机文化,现在是手机、互联网。孩子就成长在无处不在的“三片文化”氛围中,它不像军事、经济,你眼睛看得见。就好像一张纸掉到水里,你看不见,每个毛孔都渗透进去了,于无形之中,孩子就会向往这样的生活。


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有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教育不能只看到知识世界,知识世界是重要的,但是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因此你对现代社会要很了解。孩子对于名牌如数家珍,我是讲不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引导、教育。心灵世界“追求什么”是了不得的。比如巧克力。一个小孩子到我这里,看到桌上的巧克力,他就说这是美国的巧克力。在这细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追求什么。


我们对于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比如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任务等,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非常艰难。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所有的课程都应渗透育人之道。教育是育人的,不是育分,不只是传授知识。



这做起来也很困难。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德智融合”。你在教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合德行的教育,育德与育智二者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语文更是这样,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语文这个学科是直接指向人的,一定要把育人放在里面。实际上,所有的教学必须有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理科也是这样,定理、原理、发现和创造,其中都有人的科学精神。文科就更不要说了。你读《史记》,你就会知道司马迁有多么不容易,忍受那么大的侮辱,用生命把炎黄历史传承下来,这个不感动人吗?


我不是说实用不重要。当然要实用,但是实用与魂结合起来,才能打动学生。学生为什么厌学?就在于我们很多课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你的课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会终身受益。厌学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用没有魂的东西操练学生。


现在的教育教学太技术化,应该真正树立育人的观点。人是第一,离开了人的培养,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技巧,都是不能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我不是说不要技能技巧,而是说我们“人”的观念太薄弱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我一辈子做教师,我知道这个负担很重,教师都是挑着千钧重担啊!你肩负的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我把我的后代交给你,你要全心全意让他们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这个事业是非常神圣的。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8年第24期,原标题为《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访于漪老师》

作       者 | 本刊记者余慧娟、任国平

 微信编辑 | 魏梦瑶

推荐阅读


《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二)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⑤

《人民教育》专访于漪老师: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一)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④

陶西平:我亲历的北京教育40年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③

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