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什么样的教研形式给您带来的收获最大?| 每周一问
“每周一问”第95期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每期标题话题展示结束后,下期主题将在文末提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每期幸运微友将获赠最新《人民教育》杂志,连续5期“打卡”留言,还有专业教育书籍相送哦!
教育是群体的事业,教学是一门需要交流、切磋的艺术。而教研就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与同伴交流,向专家学习。教师在教研中可以进行专业切磋,与他人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在互动中进发思想火花,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成长。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许多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自己参与后收获很大的教研活动,快来看看吧!
上周问题
老师,什么样的教研形式给您带来的收获最大?
@大连市利民小学 郭轶峰:模拟评审 反思提升
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的是近期学校组织的模拟区微课题评审活动,会前教师先集中学习打分表的具体内容,再两两一组对照打分表逐项检查同事的结题报告,评出分数。大到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小到标点符号、段落间距,大家都直言不讳,看到问题直接指出,现批现改,弄不清楚的现场请教、共同探讨。在给别人“挑毛病”的同时,自己也在对照反思,是否存在相同问题,大大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切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这样的教研活动实用性强、效率高。
@江苏省兴化市景范教育集团 张福星:一线教研须“接地气”
从教学日常入手的校本研修,能给一线教师带来实实在在的成长、能为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启发的教研形式应为首选,如读书交流、讲坛故事等。因为在这些最素朴的交流形式中,有主题、有问题,有交流、有碰撞,老师们能彼此交融,互相补长取短,形成一种可喜的教研共同体局面。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张建国:立足课堂,最有价值
开展教研活动,最忌指手划脚的纸上谈兵,或者是零打碎敲的就事论事。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能够从大家熟知的课堂教学出发,为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引领广大一线教师在一系列教研活动中,了解、认识、把握教研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积极、快乐地投身、融入到教研活动之中,真正享受专业成长的惊喜与快乐,体会教育教学的美好与幸福。
@安徽舒城县城关三小 杜全发:磨课帮助我快速成长
我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年了,原先在农村,后来到了县城,始终在教学一线。我觉得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磨课。
每次参加教学比赛或公开课展示,我校学科教研组都要组织同学科教师一起研课磨课,共同会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研课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执教者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对我来说,每一次研课磨课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全新认识,每一次参与活动都是对自我教学能力的一次提升,研课磨课帮助我快速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
@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温艳伟:观课例促提升
教研形式多种多样,我认为观看课例然后专家的现场点评、指导这种形式给我带来的收获比较大。观看课例,可以让我对比自己的教学设计,找到差距,并发现授课教师的闪光点,通过学习可以尝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专家的点评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引领的作用,专家站在更高的高度,结合实际教学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时效性强,让人收获巨大。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现代大楼南楼 桂加国:刷题、磨课、说课,这种教研最实用
最近我们组织2018年之后的入职教师开展了刷题、磨课、说课的教研活动,大家感觉很实用,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形式为:先组织教师一起刷题(考试),刷完题后就试卷上的同一题目大家上黑板试讲(同题异构),然后进行评课;经过几轮刷题、磨课,最后说课。通过这种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快速入行,对照新课标,掌握并了解各个年级段的考试大纲和考点;促使教师快速适应不同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变化情况和不同要求;促使教师快速剖析常考常错的一些知识点、高频知识点;促使教师快速回归教材、回归文本;促使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熟悉一些教法和学法。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中学 秦超:优质教研要做到“望闻问切”
“望”是将教研的内容立体呈现出来。传统教研多是教师评课的形式,这种形式授课老师是在“听”问题,而“看”不到,只有看得到的问题,改正起来才更具针对性。“闻”是让老师听到想听的内容。很多教研组教研时只是简单地传达学校文件精神,却很少涉及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教研是低效的。“问”是问一问老师需要怎样的教研。通过问,不仅能听到老师的心声,还能为创新教研形式提供参考,彰显教研的研究功能。“切”是教研要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教研应立足校情、学情,着力为老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王晴时:形式多样,独具特色
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率先示范,精彩先行;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的同题异构,大胆创新;有校级优秀教研团队的沙龙式研讨,台上台下,交流互动……独具特色的教研形式,让我们的课堂更显蓬勃生机。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方莼:同题异构微教研
我认为,教学中同题异构的探讨最能带给我们收获。因为大范围的同题异构探讨机会比较难得,因此,我们不妨在自己的备课组里进行小范围的同题异构微教研。同一备课组三人或五人对同一课题进行自己个性化设计,再进行探讨、相互取长补短,碰撞思想火花,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收获。
@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蒋梦雪:自下而上搜集分析解决问题
教研是教师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教研的实践问题应该是由一线教师根据实践情况反思提出的,因此,比起高大上的讲座,比起“秀”型的展示课,我更中意可以从下而上收集问题,进行梳理提炼,细化分析问题,进而思考形成解决策略,然后现场研讨实施,应用于实践的教研形式。而同题异构,案例研究分析是很不错的形式,如果能够得到大师级的专家指导就更能锦上添花了!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实践操作让我飞速进步
我发现最能让人快速进步的教研活动,就是自身参与其中的教研。亲身去尝试、去体验、去实操,就仿佛打破了隔着的那层玻璃,身在其中,忽而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听几十节课,不如自己亲自上一节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传帮带,促成长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学校给我们安排了教学和班主任方面的师父。平时上课前,我们总会进入师父的班级进行随堂听课,听一节,上一节。师父也会走进我们的班级来听课,对整个课堂进行指导,相互研讨。师父会耐心地将自己的本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那段时间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帮助我快速适应教师角色,站稳讲台,实现专业成长。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教学“比武”提水平
精心准备一节教学“比武”的公开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最好方式。参赛教师在赛前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不断磨课,最终展示出一节高水平的优质课。而听课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并思考教学的闪光点、疑惑点、进步点等,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可以同时受益,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小学部 戚文霞:一课多磨,不断反思
潜心磨一课。每学期,每位老师都会上一节教研展示课。而年轻老师可以选择一堂课,静下心来准备、钻研;公开上过一次课之后,同组的老师们分别给出改进的意见;年轻老师再次对教案进行修改,换一个班级再上同一篇课文;老师们再次给出意见,继续改进,继续再上,直至将这篇课文在每个班都上过一遍。相信,这样反复地修改、磨练,对于年轻老师教学上的成长是很快的。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张华:从实际出发 做走心的教研活动
找准突破口。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课题开展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巧妙设计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活动实效。
发挥主体性。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可以设立激励制度,提高参与积极性;丰富形式,讲、议、学、评有机结合,创设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氛围;坚持教学研讨问题来源于大家的教育教学实际,体现共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黄姗姗:拓宽教研广度与深度
时空上的广度。教研不一定是老师们坐在一个办公室或会场里专门展开的一个活动,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存有疑惑之时,网络上、食堂里,任何时间都可以展开探讨。这种随时随地的交流,能做到不让问题积压,及时推进并改进教学。
研讨中的深度。主题式教研能很好地加深教研的深度,每次正式的教研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细致并且集中的主题。比如初中语文就可以以“‘文字——文学——文化’在课堂的逐层推进”为研讨主题,这样教研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能避免出现以课代研、教研形式化的现象。
@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嵇怡:跨学科教研 更好促进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可以去听历史课、政治课,甚至是数学课;英语老师同样可以听语文课、物理课、化学课。学校曾经进行过跨学科教研活动,本学科老师可以给出比较好的学科建议,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同样可以在教师课堂节奏、教学方式,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提出好的建议。跨学科听课,能让老师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触发灵感;跨学科的研讨,能让老师接收到更全面的信息,碰撞思维。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平兰芳:再造课堂文化 追求有效教学
我一直坚信一名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来源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研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渐渐形成了一条“读写相融,以文化精神塑造学生精神”的教育思路:从熟练操作转向实践反思,从重在组织活动转向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经验转向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在不间断的自我修炼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收获了全国赛课的桂冠,也收获了孩子与家长们的褒奖与首肯。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徐文强:视频教研,逐帧分析
我参与了一次视频教研活动,收获很大。听课时,教室里除了听课老师,还有两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拍摄上课老师的状态。教研时,这两位老师就拿出各自拍摄的上课老师的正面和侧面视频,逐帧逐帧地分析上课老师的姿态、语言和动作,比如某生回答问题很不错,上课老师的评价语是仅仅停留在“很好”“真聪明”这个层次上,还是耐心倾听、有针对性地鼓励?再如讲到某个重点时,教师的眼神、音调和手势有没有发生变化?等等这些,我们从视频回顾中看得一清二楚。如此回顾自己的一堂课,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审视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对教师业务的能力提升还是非常大的。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大咖讲座式”教研 胜读十年书
今年3月,我有幸去苏州教师发展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英语大教研活动。教研的主要形式是听讲座。上午,北师大程晓堂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英语教学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下午,牛津教材主编何锋老师解读了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让我了解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天的教研活动拓展了我的工作思路,这半年来,我一直努力把学到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为学校英语组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先教后研 扎根课堂教学实践
我最喜欢传统的扎根课堂教学实践,先教后研,循环反思实践的教研形式。听课过程中,上课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细节,教学语言甚至肢体动作,都能给我很多启发;心领神会之处,我会把它们借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有收获的是,一堂课结束之后的研讨,尤其是有名家大师参与的研讨,总能听到令人豁然开朗的教学理念,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是在一次次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我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思考环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才会有效。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周丽娜:情景体验 真正实践
教研活动唯有真正实践行动了,才能把启示变成自己看得见的能力提升。我喜欢带有情景体验式的研讨。比如,于洁工作室的情景应对,就是用现场情景表演的方式,把参加培训的老师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在模拟真实的应对中,获得启发和提高。
每周幸运微友
上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秦超、@杜全发、@徐文强。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李艳老师给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李艳,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八冶一小语文教师,于洁沙龙成员)
教研:行动落地,思想起飞
教师要想提升业务素质,加速专业成长,教研是必修课。而学校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办出教学特色,教研是必由之路。
在互联网+时代,教研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教师参与教研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不论何种形式,老师们追求的都是最合适、最有帮助的。
提前有调研的教研,能接地气有实效
教研活动肯定要有针对性,要有主题。研究主题的提出是出于什么目的?老师们对此有哪些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困惑在哪里?只有充分调研了,才能有接地气的教学研讨,真正做到“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当然,设计问卷调查最好,这对于教研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有好处。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事先了解研究内容,有所思考有所准备,就可以带着问题去研究,使研究的主体意识更强,研究目标更明确,也确保了研究的实效性。
现场在互动的教研,能引发思想碰撞
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缺乏深厚的理论。教研就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科学理论来解释经验,改进经验。但是纯理论的教研略显枯燥,老师们感兴趣的是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教研形式,如观课议课、实地观摩、现场设计、探讨具体案例都能调动他们的教学经验,让他们积极互动起来。互动,才能主动学习、交流,才有思想碰撞。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提升认识、思想起飞。
现场有互动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让老师们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寻求理论支持和有效策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理论。这样的教学研究很实用,可操作性强,老师们更喜欢。
后续有跟进的教研,能保证行动落地
“听听很激动,回去一动不动。”这是现在教研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研究和实践还是有距离的,教师个体能力不同,学生个体表现也不同,究竟该怎样落实,谁都有困惑。教研不是一场风,刮过就结束了;老师们希望教研是及时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后续跟进的教研就显得格外重要。让教研的结果落实到课堂上,指导老师正确理解运用教研成果,收集相关资料,像做课题一样分析研究,帮助老师积极反思,审视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这才是教研活动真正的归宿。
有研究有落实,长期坚持,老师必将提升专业能力,学校必将成为科研型学校。
提升教师多方面素养,教研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但无论是磨课、说课,还是视频评课,更积极有效,富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才更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如果能做到主动设计,增强反思,其实我们每上一节课都可以完成一次“自我教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磨砺自己,以实践指导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感谢李艳老师和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着您哦!
【每周一问】等您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下周的话题:
小时候,大家总是很羡慕来自教师家庭的同学,他们可以和父母一起上学,完成家庭作业也不成问题。的确,有不少人认为,老师凭借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育起自己的孩子来肯定驾轻就熟;但也有人说,老师在学校与学生接触多了,回到家反而会疏忽自己孩子的教育。扮演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为人父母的您在家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您又有哪些可供家长们参考的心得和经验呢?欢迎与我们分享~
每周一问
老师,请您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与经验吧!
下周六,我们不见不散!
微信编辑 | 孙粉林
责任编辑 | 魏倩
推荐阅读
谈谈您对《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看法吧!| 每周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