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课时紧张?要依据学情合理有效整合内容|支招
民小编说
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紧张形成矛盾;单元整体教学用时多,落实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位老师认为,在单元教学中要合理有效整合内容。一起来看具体的做法——
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一改过去以文体或话题组元的单线组元方式,而是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两条线索组织单元,更能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特征,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紧张形成矛盾;单元整体教学用时多,落实难。因此,落实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开展单元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单元教学中合理有效整合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一、依据学情调整单元顺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开展单元教学,整合是关键。整合就是把零碎松散的事物统整梳理,使之成为一个彼此衔接关联、连贯有序的有价值、有效率、结构化的有机整体。整合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整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还应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1.梳理是整合的前提
要合理使用教材,就必须对教材的编排体例、编排意图进行研究。只有全面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调整教材已有的内容以适合具体学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梳理与整合。
以普通高中必修上册为例,第1、第3、第7这三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第1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旨在让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个人体验,敞开心扉,追寻梦想。重点是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尝试现代诗歌的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等。第3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8首,旨在让学生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重点是积累文言阅读经验,丰富文化底蕴,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写作文学短评。第7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精选了5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体会大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联,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重点是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探寻写景散文的民族审美心理,学习散文写作。
第2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劳动光荣”,所选作品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旨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重点是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写人时关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精神。
第4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我们的家园”。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重点是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展开专题研讨;研读学习资源,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5单元《乡土中国》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起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和方法。重点是学习作者的现实关怀、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理解书中的重要概念,梳理并概括作者的重要观点,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第6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习之道”的人文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悟正确的态度立场,掌握学习的方法路径,探索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作者评述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8单元词语积累与解释对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此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重点是掌握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必修上册这6个学习任务群对应语文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匹配梳理清晰,为内容整合奠定基础。
2.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段进行有效整合
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要考虑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保证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连续性、完整性,确保内容和时间有机整合。
比如,为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我们把必修上册第1单元和第3单元整合成一个板块,探讨新诗对古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包括新诗意象对古代诗歌意象的沿用、新诗形式对古代诗歌格律的突破、新诗情感意蕴与古代诗歌情感意蕴的差异、新诗表现手法与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差异等。学生在诗歌发展的脉络走向中加深对新诗与古代诗歌各自特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建构起更为具体和个性化的诗歌阅读图式。比如,新诗与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但古代诗歌更倾向于情感表达的中和与平正,注重情感的内敛与节制。而新诗的情感表达更诉诸内心情绪的波动。对比鉴赏古代诗歌与新诗的抒情差异,学生可以清楚地知晓古诗与新诗的抒情特点,及其特点形成的背后原因。写作从新诗学习后的模仿、创作到诗歌的鉴赏评价,完成一个自然的进阶。
我们将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和第5单元《乡土中国》整合成一个板块,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单元都是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第4单元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单元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阅读课本的学习资源上,而应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因此将这个单元整合之后,教学时间安排在“国庆长假”前后。放假前安排阅读课内学习资源、学习调查访谈的方法、小组分工、布置任务等,放假期间学生可以开展实践调研、写调研报告。《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也安排在“国庆长假”期间,便于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阅读,从而对书籍内容形成整体印象。这样,为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调研提供了切实的时间保障,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内容整合要有度、有效
在当前的单元教学设计中,一些教师已经开始注重整合教学内容,也有的教师甚至每个单元都补充很多材料,相较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显得过于庞杂,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内容整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负担繁重,若过多地超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强行补充和整合,使固有的学习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统编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时,有教师给学生补充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数篇登楼抒怀的古诗文。鉴于《滕王阁序》篇幅长、所用典故多、情感抒发婉曲、难度大,在过去的教材中一般安排在高二年级,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更是将它放在了对应高中最高学业质量水平5级的选修教材中。教学时把它整合安排在9年级,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内容整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否则会事倍功半,过犹不及,得不偿失。
2.避免同质低效的补充整合
当前,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一种盲目追求“大”单元教学的现象,整合时不注重“质”,而是盲目追求“量”。难度过大不妥,补充整合一些同质化的没有难度的材料同样不好,只有符合学情才是最好的。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有所补充,有所删减,才能达到中和。即使内容不删减,至少做到任务简约,难度小的单元教学可以相应减少课时,将节余的时间匀给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单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必修上册第2单元“劳动光荣”时,有些教师补充了近2万字的有关先进人物的通讯报道、5首写劳动的古诗词及3篇有关劳动的新闻评论,导致整个单元内容庞大且同质化,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因此,我们在补充整合学习资源时不仅要厘清每一则材料的具体功用,更要清楚教材每篇选文的编写意图。该单元3篇人物通讯既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同时又蕴含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元素。通过这3篇通讯的学习不仅能完成必修上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预设单元学习目标,又能实现这个单元革命文化的学习,没有必要再补充大量先进人物的通讯报道。
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考虑到该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选文相对较容易,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不多,理解难度不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如下整合设计。
环节一:从文字中感受劳动者的精神风采。
第1课时,任务1——浏览课文,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概括三位人物的事迹,感受劳动者的精神品质。任务2——学会借助小标题,借助总领句、总结句或过渡句等重要语句,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2课时,深入文本,探究写法(细节刻画、通讯中的主观评价、结构形式和报道角度、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新闻选材)。任务1——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细节描写(每篇不少于两处),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在课本上作旁批,并把最精彩的批注在小组中分享。任务2——找出文中记者直接表达情感、直接进行主观评价的语句,比较一下,如果删掉这些句子,文章的表达效果如何?探究归纳这样写的必要性,并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作者的立场,填入表格。任务3——报道袁隆平和钟扬的两篇通讯都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探讨两文中小标题作用的异同。任务4——梳理3篇通讯中交代新闻背景的文字,探究这些材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环节二:从文字中发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第3课时,任务1——阅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尝试给“工匠精神”下定义;任务2——若让你从袁隆平、钟扬、张秉贵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为事例进行论证,你会选择谁?选择他的哪一个或哪几个事例?为什么?试着写出来并插入文章,力求与整篇文章衔接和谐。
第4课时,任务1——阅读《芣苢》《插秧歌》,思考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劳动场面,又是如何描写的。任务2——为何古人劳作那么辛苦,而《芣苢》《插秧歌》却还透着愉悦;袁隆平、钟扬、张秉贵的工作充满了艰辛,但他们一生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热爱;艰辛的劳动与发自肺腑的热爱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任务3——你在生活中见过热闹欢快的劳动场面吗?请你也用一段美好的文字去表现这种美好的场面吧。(选做)
环节三:分析生活中劳动现状和问题,书写最美劳动者。
第5和第6课时(课内布置,课外完成,课内交流分享),任务1——学习了这个单元,你对劳动、社会分工、劳动者应有的品质有哪些思考?社会普遍的劳动观念是怎样的?人们对劳动模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结合第4单元所学,小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问卷,归纳问题,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针对问题写一篇新闻评论,班级交流。任务2——书写最美劳动者(二选一):(1)请从你熟悉的一位老师、餐厅服务员、保安、校工等众多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身边的劳动者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记述最能表现他作为劳动者品质的典型事件,要有生动感人的细节,并写出你的感受或评价。(2)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分工日益丰富,影响社会进程的风云人物不断涌现,请仿照本单元所学通讯为你心中最美的劳动者留下历史的记录。
如上所述,环节一主要落实3篇通讯的学习,并让学生感受3位劳动者的光荣。环节二重点学习新闻评论与两首古诗的场面描写,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环节三是落实写作训练。
环节二第3课时的任务2,将3篇通讯和新闻评论进行了整合,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证能力。虽然没有让学生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论证结构,但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必须梳理清楚此文的论证结构,否则就很难将所概括的事例插入文章中;若要插入事例并使之与原文浑然一体,必须辅以衔接上下论证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论证说理能力。带有整合性质的该项任务,既考查了学生对先进事例的梳理、甄别和概括,又考查了学生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结构的梳理及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整合是较为高效且简约的,体现了“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的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要求。
环节三既落实了这个单元的写作任务“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写作训练,又通过写作任务1让学生对社会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认识和现象有了更深的体验。该设计指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目标,同时又复习巩固了这学期在第4单元学习的“调查报告”这一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上述教学设计,通过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学习资源,很好地实现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2期,原标题为《普通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要合理有效整合内容》文章作者|王岱责任编辑|钱丽欣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