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兴: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民小编说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新时代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包含哪些方面?一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教授的深入阐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高质量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人的现代化问题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系基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充分认识我国在人才方面的不足与差距。高水平人力资本总体规模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对我国“卡脖子”、进行人才围堵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加快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前瞻性制定并实施新时代助力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战略规划。一方面要努力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文化氛围与制度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依靠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既做好引导与教育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这篇大文章,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红色基因,追求高尚境界,树立家国情怀,具备责任担当,争做复兴栋梁;又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体系,促进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
二、系统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努力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形特征,或者称之为多锥体结构,即接受高层次高等教育的人员在人才培养存量中比重偏小。同时,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我国由人口红利期快速转入人口负担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持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目前整个教育结构体系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新阶段的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建设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面临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两个重大战略目标。过去建立起来的面向建设世界工厂与制造业大国所需人才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制度已不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要吸取西方制造业空心化的教训,继续为保持世界工厂、具有世界上最全面产业链的制造强国地位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人才支撑。这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之上,叠加、融合、创新一个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结构与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今后我们的教育体系建设将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是要面向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扩大高层次人才招生规模,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梯形教育结构乃至目字形高等教育结构,逐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适度扩大顶尖大学的招生规模,培养更多的高质量高端人才,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二是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强国,构建普职融通、灵活多元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升级、赋能与跨代发展,全面推进普职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三是积极应对未来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贯彻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念,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以职业培训与社会教育、老年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后教育体系,建设好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三、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与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是保障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
一是要全面布局大中小幼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等重要论断。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下,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一样,我们又进入一个人力资本开发的关键历史阶段。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一个重大问题,亟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尽快解决“卡脖子”领域科技人才培养与国家急需战略方向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注重实施英才教育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学校与课堂文化氛围;加强协同育人,建设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改革课程与教材,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全社会都要重视科普教育,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二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置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首要、引领性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
三是要建设中国特色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长期以来,教育与实践相脱离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校与社会相疏离、青年学生缺乏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致力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把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结合,与“四个伟大”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信仰,增长才干,守正创新。
四是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深入探索“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努力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对外交流的发展需要,要从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大胸怀出发,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探索“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培养大批具有卓越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良好“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把数字化提升到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来指导建设新时代新型教育体系
人类社会正进入数字文明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的井喷式、叠加式快速发展。正如蒸汽机革命、电动机革命与计算革命一样,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新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智能机器革命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体系化发展,正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社会活动方式,形成人类活动新的物质、技术结构的基础。现代科学赖以建立的主客二分、人与非人的二元论世界观将被打破,算法成为解释和认识人与世界的基本法则和思维方式。数字文明时代新型的哲学观、科学观、知识观、发展观也将深深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数字文明时代,哪一个国家占据了世界教育数字化的前沿领域与制高点,哪一个国家就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就会摘得这个时代人类教育皇冠上的明珠。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视数字文明时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变化,正视万物互联条件下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变化,关注数字文明时代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改革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体系化的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活动结构的内在技术与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把数字化提升到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来指导建设新时代新型教育体系。必须站在数字技术变革的前沿,以守正创新、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精神,全面深入前瞻性布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把数字文明时代数字技术的体系化发展及其对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类活动结构的深远影响及时反映到教育结构体系的变革之中。我们只有全面拥抱数字技术,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体系化数字技术不断变革发展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够建设好教育强国。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2期文章作者|刘复兴责任编辑|李帆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