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魅力遇上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到底“火”在哪里?| 荐读
民小编说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近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再次点燃了“诗词热”。为什么《长安三万里》会受到如此追捧?影片热映背后又具有怎样的思考?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
01
国风走红,卷起观影热潮
暑期档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就受到了观众们的追捧。截至7月18日,票房已经突破7亿。电影将恢弘与典雅并存的水墨意境融入最新的电影数字技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中国式浪漫的视听盛宴。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既能体会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又能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感受对故乡的殷切思念,还能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和“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里体味战争带来的悲痛与哀愁。网友评论说:“仿佛在千里江山图中上了一堂国学课”“中国文化就是电影最大的底气”。
《长安三万里》导演之一的谢君伟谈道:“这部电影的创作宗旨就是挖掘中国文化里那些最闪光的时刻。我们从唐俑、壁画、山水画等珍贵艺术品吸收灵感,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用动漫形式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吸引当代观众。”
02
热映背后,传统文化彰显生机
“中国人才懂的诗词的浪漫”
当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诗坛“顶流”纷纷出现在电影情节中,以“面对面”的形式在观众眼前吟诵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时,观众们仿佛真的来到了“群星闪耀”的盛唐时期。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时,很多观众直呼“血脉觉醒”。整部电影一共用到了48首诗歌,谱写出一套揽高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等唐代贤才于一卷的文人影集: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送别友人的离情寓于绚丽的春色与浩瀚的长江之景中,与壮阔、丰富的电影画面相结合,渲染出一幅遗憾、惋惜却又不失明快的送别画。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用悦耳的春声与明媚的春色,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愉悦心情。配以电影画面中的流水、绿树和探至诗人面前的花朵,言浅却意浓。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勾勒出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磅礴的笔触下流淌出的理想与情怀,将战时的塞外风雪变成了值得欣赏的景色,萦绕着离愁、相思、与友人惜别的淡淡情绪,却并不伤感。
每当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出现在《长安三万里》中,配以流畅、绚丽的电影画面,观众们都能生出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骨子里的历史文化基因”
电影的题材落脚在唐代安史之乱,通过对一众诗人的人生旅程的描绘,触动了每个成长在汉语语境文化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诗词不仅是每个中国人能够脱口背诵的东西,也是隐藏在所有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怀。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伴随着李白《将进酒》的吟诵, 诗人乘着白鹤直飞九天,与仙人共饮。这样浪漫又神奇的画面,不仅让观众沉醉在大唐盛世的雄浑气魄中,也能借由诗中作者的激烈感情抒发,与遥远的盛唐时期建立起交流的桥梁,与相隔数千年的一众诗人共情。
从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乱,从繁花似锦的长安到烽火连天的战场,观众能够随着电影画面的转变,穿越时空,重返大唐,去见证那些群星闪耀的光辉时刻,去品味那段厚重斑驳的历史画卷。
“古与新的结合迸发更强的活力”
电影在美术层面和动画制作的技术层面都有所突破。“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繁华气派、昌隆兴盛的长安城,妩媚多姿、温柔婀娜的扬州,苍凉辽阔、战鼓声起的西域塞北,千年之前的诗句,带着它所描述的盛唐时期直至安史之乱的那段历史,借助动画,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相契合,让观众在新技术的输出中感受古代传统文化绵延到今天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影片中李白在《将进酒》的吟诵中乘白鹤而上,这一场戏就花费了制作团队近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幅浪漫、神奇、令人神往的炫丽画面。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伴随着新兴技术的轻盈与穿透力,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置身其中的感受。观众从一帧帧动画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将诗词的文字融入灵动的景色与对话当中,辅以贴合画面的音乐,让观众从声、画、情的三重体验中,思考传统文化的诗词内涵。新的动画技术,为“古”的中国诗词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和更加柔和的情感。
03
未来思考,电影的教育价值
保持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
《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 这句话与电影结尾中出现的另外一句台词相呼应:“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两句台词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它其实是从侧面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仍然有广阔的可挖掘与利用的空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余韵悠长,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需要每个人用心、用情去发现、去感受。
《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是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缩影,也是大众对传统文化追逐的外现。既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疗养,也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尊重、学习、继承与弘扬发展的积极态度,这是我们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奔赴。恰如高适的那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来源。
明确诗词学习的真正意义
影院里孩子们一起背诗的“名场面”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家长表示跟着电影画面背诗能够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和影院里的孩子一起背诵更有“学习氛围”。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影院不是课堂也不是私人场所,背诗的声音反倒成为了影响观影感受的“噪音”。实际上,背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那些凝练在朗朗上口的诗句背后的厚重的历史。学习、记诵诗词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为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电影的画面感、诗词的渗透性以及影片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及人生旅程,都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领悟。学习,不一定是学习书本内容本身,能够体会不同的情境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社《〈长安三万里〉》为什么火了?》;小意林家长社《国学 |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明白了“大语文”教育的意义》;新华网《〈长安三万里〉火了!“中国式浪漫”,又让人破防了》;新校长传媒《爆火的
〈长安三万里〉,如何成为一堂给孩子的教育大课 | 头条》;张玉石名班主任工作室《〈长安三万里〉大火!看之前先补补这些知识点~【力荐收藏备用】》;中信出版《我宣布,今年暑期最佳影片,非〈长安三万里〉莫属!》
图片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电影长安三万里
微信编辑|谭希、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①如何通过校外科普教育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关注②为什么积极心理学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家长慧
③窦桂梅:带着这三句话,走向浓郁多彩的青春 | 荐读
④闪闪发光的成绩刷屏背后,是否还有更值得关注的东西?| 围观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