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民小编说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核心课题、重要任务和实践策略。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一起来看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的解读——
教育强国是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突出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国家。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核心课题、重要任务和实践策略,体现了深刻的战略谋划、理论价值和哲学思维,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献。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和本质特征。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国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教育强国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涵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强大的国家,构建全体人民普遍享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先进制度、公共服务和保障条件,实现教育强国、教育富民,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强国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前期酝酿—集聚能量—创新成长—实现超越”四个阶段,2023—2035年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基础建设、保障条件等方面整体谋划设计;从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从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模式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等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领域进行全要素科学谋划和整体设计。
21世纪第三个十年,在一个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教育强国,不仅将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为世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中国蓝图和中国方案;更将从整体上改变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提升整个人类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水平,促进全人类文明进步和持续发展。
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以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中国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逻辑和历史使命。
未来十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是一条曲折探索之路、系统跃升之路和从量变到质变的强国之路。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机遇、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深刻把握世界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深刻把握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新特点,深刻把握未来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的新特征,谋划好未来教育发展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谋划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方略。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勇于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赛道、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新赛道和教育高水平开放新赛道。
我们建议,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可以设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锚定世界级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强大、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领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三、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新时代确定教育战略定位,以新责任重构育人机制,以新理念完善育人体系,以新资源支撑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紧密围绕培养人的战略核心问题,推进各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中小学校。与此同时,为落实中央提出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目标要求,以政府为主,鼓励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举办0—3岁托幼园所,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年轻父母能生、愿生、敢生,逐步扭转生育率下滑趋势,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科技高中、人文高中、未来学院和新型技术学校等系列化的未来学校新样态,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生产要求的素质与能力。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布局体系和专业体系,发展与新知识、新产业、新技能需要相适应的新兴专业。重点支持多个城市群高等学校网络体系建设,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国家教育中心城市、省级教育中心城市和地市教育中心城市网络,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第四次科技革命叠加的双重机遇和双重挑战。未来十年,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将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将推动新一轮技能革命,并深刻影响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标准、模式和手段。
积极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从初中等职业教育向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文化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设一支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和高精尖技能人才队伍,普及全民终身技能学习,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技能型社会。
(四)构建服务于人的高质量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适应全民终身学习大趋势,教育层次结构体系适度提升,构建与人口结构相适应的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从服务者的视角分析,坚持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将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实现与最发达国家同起点、高质量发展。
(五)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主要作用表现如下:一是教育思想引领世界。以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为主体,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教育文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逐步扩大中国教育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教育改革重塑世界。发挥中国作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实验场”的作用,教育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提升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并日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世界教育。三是教育质量影响世界。未来中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制定世界教育质量标准,向世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重塑世界教育,为全球教育发展和制度建设作出贡献。四是一流大学改变世界。2035年,形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第一梯队,一大批高等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局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制度、机制和模式。五是人口素质跑赢世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优势将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巨大的“人口红利”。
同时,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构建高水平、高质量、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要结合国家传统、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系统构建各学段学校课程体系,为城乡少年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要持续开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推进高等学校一流课程建设。要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岗位要求,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新型教育服务方式。
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实现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立足长远、标准引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进一步科学认识和把握深层次教育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规模优势,提升质量优势,努力在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持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在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以教育数字化为驱动,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品质。高效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化,进一步完善智慧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更加宏大的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教育功能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和未来学习体系。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营造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二)以持续改革开放为动力,提升教育强国的竞争力影响力。要开辟高水平开放新赛道,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规章制度,加强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设。二是主持开展国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交流传播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三是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为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技能人才,加强与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开展中小学校人文交流,提升国际青少年体育、艺术交流层级和水平。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基础教育援助行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启动实施国际汉语推广中小学名师计划,促进汉语国际学习和使用。五是更广泛地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基础教育故事。六是持续举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七是持续推进“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和“中文联盟”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国际教育组织或国际专业机构落驻中国。
(三)以提升教师素养能力为核心,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全面提升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整体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有效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高质量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硕士层次的教师和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扩大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参评比例;建立稳定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方式,常态化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
(四)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培养方案和社会服务形态,完善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和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协同育人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专业化;持续转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我们建议,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指标和国际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建立覆盖全领域的教育强国指标监测系统,形成以“国家—省域—县域”为主体的教育强国指标监测机制。组织高水平专家研制《教育强国发展年度报告》,每年向全社会报告教育强国建设发展水平和进展状况,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5-16期
文章作者|高书国责任编辑|李帆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