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校史”成为“育人”经典,这所百年老校办成有根有魂、可读可品的百年“新”校 | 关注

朱保良 人民教育
2024-08-30


民小编说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非常关键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快乐起来、健康起来、聪明起来。这所百年老校以“校史育人”,不断挖掘、整理学校校史文化,并将这些文化物化成景点、创建成展馆、设计成活动、演绎成校歌、研发成课程,把学校办成了一所有根有魂、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花有果、可读可品的百年“新”校,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创建于1904年的廊下小学,坐落于远离上海繁华市区、与浙江平湖毗邻的金山区廊下镇上。校园古朴典雅,亦校亦园,犹如一座绚丽的人文博物馆。我是“百年廊小”第25任校长。自小我在廊下长大,在廊小工作了39年。其中,担任副校长6年、校长20年。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20年来,我和班子成员引领全体教师,不断挖掘、提炼、打造学校校史文化,并将这些文化逐步物化成一个个景点,创建成一个个展馆,设计成一个个活动,演绎成一首首校歌,研发成一门门课程,使“校史”成了“育人”的经典,让百年历史焕发出青春活力。


让学生快乐起来、健康起来、聪明起来


2002年8月,我被任命为廊下小学校长。当我从老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时,正值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之际。当时,乡镇学校的教师争着往城区跑。我校先后有近20位骨干教师调走,从而造成校内教师整体水平严重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家长也为此抱怨,对学校办学质量表示不满。


为了稳定“民心”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把骨干教师调任毕业班,同时采取了四项应急措施:一是“题海战术”,试卷一张连一张;二是加班加点,利用早晚和双休日给学生补课;三是对语、数、英教师占用综合学科课时,校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干预;四是学校尽量少开展活动,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


借助这些措施,语、数、英重点学科考试成绩确实提高很快,尤其是五年级毕业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有学科挤进了全区的前列。一时间,全校教师、班子成员和家长都欢欣鼓舞,社会反响很好,上级领导也对学校给予很高的评价。为了奖励五年级毕业班教师,以往学校每年要组织教师两日游,因为考得好,特地从两天增加到三天乃至四天。说实话,当时我这个新任校长也感到很高兴、很自豪,乃至很得意。但有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那是一天中午,我走进一个五年级毕业班教室,本想和学生交流几句,给他们鼓鼓劲、加加油。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尽管上课时间还未到,教室里却早已鸦雀无声。学生正在做试卷,一个个很认真、很专心,但看上去都显得很疲惫。再看看老师,正在边监考边批改作业,也是那么认真、那么负责,不过也是很疲倦的样子。这时,我没有了说话鼓劲的欲望,转身悄悄地回到了办公室。


办学是为了什么?我把如此场景摆到了班子会议上讨论。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学校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为了分数,学生就要学得那么苦,教师就要教得那么累吗?虽然分数上去了,但学生没有了欢乐,没有了童趣,眼光中少了灵气,这难道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吗?教师疲于奔命,没有了幸福感,还能够实现好的教育吗?


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一连串的深刻反思归结到一点,就是办学理念出了问题。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一切办学行为的起点,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它集中呈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学校来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和领导班子面前,那就是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同时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我们回望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程发现,廊小从昔日“斗姥阁”起步,虽饱经沧桑、屡经变迁,但学校教育先驱何静渊和朱志贤两位先生提出的“开启智慧,报效社会”的办学精神,在一任又一任校长的接力中传承,成为廊小人始终坚守的办学初心。


于是,我们引导全体教职工就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展开讨论,并邀请专家指导,最终确定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和“倾心培养一批批快乐健康、能歌善舞、微笑待人的开心果和全面发展、兴趣广泛、敢于提问的智多星”的培养目标。大家形成共识,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非常关键的基础。一个人最快乐、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就是在小学度过的。童年会让人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也奠基着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快乐起来、健康起来、聪明起来,真正用“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核心理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


好像忽然之间,教师们的心变得通体透亮起来。


百年庆典是一个大契机,一个崭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决定以“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为庆典主题,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校史育人”为主线,首先从“梳理特色根基,提炼文化之魂”开始,对“百年廊小”进行传承和创新,逐步形成学生有“廊小特质”、教师有“廊小品质”、校园有“廊小空气”、学校有“廊小品牌”的教育格局。


建设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宝库,让学校有根有魂


一所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学校,必有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持久用心地挖掘与整理,百年老校意味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20多年来,我们坚持寻找、收集,先后从市、区档案馆和图书馆查到不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资料。我们还从学校仓库、楼梯间,从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创始人后裔处,挖掘抢救了上百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教育类文物史料,其中不少是民国时期的教材、教具、用具,还有许多老照片。在这些珍贵的学校教育文物之中有多件镇校之宝,尤其是有关两位创始人的照片及资料显得特别有价值和意义。这些挖掘、整理出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百年廊小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如何将之传承与发展就成了重要的课题。我们为此做了一系列“活化工程”。


(一)物化成景点


学校将追寻到的这些史料、文物,由平面变为立体,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物化成可读可品的校园三十景。每个景点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可谓景景关情、点点励志,天天滋润着廊小每一位师生。


校园内,给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组有关两位教育先辈的4个景点。2004年,我们建造了“何朱两先生纪念堂遗址”景点;2013年,学校创作了何朱两先生铜像,建造了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静渊亭”和“志贤门”;2016年,“何朱两先生遗址”被列为金山区文化文物保护点。这些与两位创始人息息相关的景点,让学校有根有魂,成为学校三十景中最有历史意义、最有文化内涵的景点。


还有一个景点叫“村校边门”。在学校百年史上,记载着特别有价值的5所村校名:育英、启发、敦仁、崇朴、崇本。一个校名就是一种办学理念。这些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名,至今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把5所村校校名镌刻在村校边门的上方,作为一个景点。虽然这些村校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不能忘怀,必须保留这些校名,要让这些校名的内涵继续发扬光大。


在校园的南面,有一个景点被我们称为“老房子”。它是20世纪30年代的廊下镇警察所,1937年日寇侵入廊下,把学校都烧掉了,有识之士就借用警察所作为校舍,历时5年。至今,老房子的旁边还有三块日寇烧毁学校时留下的巨大柱石。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


(二)创建成场馆


我在任的20年中,先后创建了3个校园场馆:


一是校史馆(斗姥阁)。2014年,在纪念建校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复建了学校初创校舍“斗姥阁”,现作为校史馆,布展了110年校史,把挖掘、收集到的几百件珍贵教育文物史料统一珍藏在里面,让教育先辈与历史留下的印记代代相传,成为百年廊小的历史文化宝库。


二是雕塑馆。同在2014年,学校建造了大师级“何鄂雕塑馆”。何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著名雕塑家,学校创始人何静渊的后裔。何老师曾提出把她一生中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作品永久地保存在由她先辈创办的百年廊小。2014年,学校终于建成了何鄂雕塑馆。现在,馆内展出图片作品80余件,实物作品22件,我们开设了雕塑课程,孩子特别喜欢,展馆成为学校进行艺术熏陶、美育实践的大课堂。


三是校友馆。运用可敬可亲可学的校友榜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2022年,学校创建了以革命先辈何穆、马本初,革命烈士张鲜军,残奥冠军姚芳为代表的百年廊小杰出校友馆。人民教育家于漪和书法大师张海的亲笔题词,雕塑大师何鄂为杰出校友塑造的铜像,以及何鄂胞弟何顾继德先生精心设计的版面,让大家眼睛一亮、心头一震。现在,杰出校友馆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三)设计成活动


学校将校史文化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打莲湘、拍手歌、大舞台和小导游四项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一是打莲湘。打莲湘是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廊下民间舞蹈,20世纪50年代学校就有打莲湘活动,2004年学校设置了莲湘课程,做到学生人人会打莲湘,呈现“天天有莲湘操、周周有莲湘课、月月有莲湘赛、学期有莲湘主题会、年年有莲湘节”的艺术氛围,充分凸显了“莲湘健身、莲湘娱乐、莲湘怡情、莲湘益智、莲湘育人”的功效。


二是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民间童谣有魅力,你拍二,我拍二,人人爱唱好样儿……”走进廊小,时时能听到那节奏欢快、充满童趣的拍手歌。我亲自创作了150多首拍手歌,出版了专著《我爱廊小拍手歌》,其中20多首与校史有关。通过这些与校史有关的拍手歌,学生对校史既易记易诵又喜闻乐见,已成为学校以史育人的一曲嘹亮之歌。


三是小导游。小导游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气质、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的感情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学生讲解校园美景和展馆、校史故事和校友故事,兴趣高、干劲足、效果好。我校每次家长开放日最后一个议程是孩子拉着家长的手,以小主人、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校园,深受学生喜欢和家长欢迎。


四是大舞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要利用半天时间在学校室外“欢乐大舞台广场”以联合中队的形式搞一次主题集会,做到人人上舞台、班班展风采。其中打莲湘、拍手歌、小导游、唱校歌、讲校史和校友故事等是每次活动都要展示的必备节目,年级组教师和学生家长也人人参与,氛围效果特别好。


(四)演绎成校歌


20多年来,学校先后创作了七首校歌,主歌为“做鲜军式好少年”,副歌为“上课乐、课间乐、上学乐、放学乐、莲湘乐、好美的花园学堂”,我们称之为“鲜军引领,五乐伴行,美景怡情”。七首校歌融入了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还融入很多校史文化,成为廊小独一无二的特色标识。周一升旗仪式上,学生唱完国歌唱主歌。七首校歌唱出了学校过去的风采,唱出了学校今天的自信,唱出了学校明天的豪迈,成为学生快乐轻松、甜美可口、催人向上的精神美餐,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愉悦、智慧和力量。


(五)研发成课程


学校对校史文化进行量身打造、提炼组合、创新突破和“落地生根”,先后开发了校史馆、雕塑馆、校友馆、打莲湘、拍手歌、小导游、大舞台、七校歌等十多门与校史有关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特色鲜明、富有个性,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了解历史、敬畏历史,从历史中涵养自豪、自强的精神力量,才能开创未来。


“校史育人”20年结硕果,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通过20年的努力,我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本着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化与活化”“守正与创新”这三个关系,引领全体教师把廊下小学办成了一所有根有魂、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花有果、可读可品的百年“新”校,尤其打造了校园文化这个特色品牌,其中静态的斗姥阁、雕塑馆、三十景、校友馆和动态的打莲湘、拍手歌、大舞台、小导游、七校歌这九大项目课程最有特色、最有价值、最有成效。


斗姥阁是校史育人,雕塑馆是艺术育人,三十景是环境育人,校友馆是榜样育人,这四品让学校更有历史积淀、文化韵味和艺术品位;打莲湘、拍手歌、小导游、大舞台、七校歌是活动育人,让学生更阳光自信、活泼可爱和快乐健康。


2004年百年庆典以来,学校以史育人卓有成效,硕果累累,获得了众多专家和领导的认可,认为廊小一系列立体、系统、有历史纵深感和鲜活生命气息的“校本课程”,已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对学校以史育人的办学经验作过这样的评价:“敬畏历史,寻根探源。朱校长首先做的事是不忘本来。要让百年老校发出新枝,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先要把老校的根根底底弄清楚……‘根’与‘魂’是根本性、稳定性的东西,是经过筛选能不断连续和传承下来的东西。忽视或丢失学校的历史文化,血脉是不通畅的,精神家国是坍塌的,价值取向会出现乱象”“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要把握根本性的东西,根据育人需求、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以史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


学生学业精进,文明有礼,微笑待人,兴趣广泛,能歌善舞,曾走进中央电视台、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场所表演亮相,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展示了一个个“开心果”“智多星”的优秀风采。


师资成长迅速,学校骨干教师得以脱颖而出。学校两位新教师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这在上海乡镇学校是难得一见的;2019年又有两位青年教师荣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2021年的金山区“金穗杯”课堂教学比赛,学校3位教师获一等奖,3位教师获二等奖,1位教师获三等奖,名列金山区第二名。


学校办学质量得以持续提升。学校金山区“金质项目”测试成绩曾连续2年跨入区前6名,上海市绿色评价测试一直达到区平均成绩等级,其中2016年的绿标比区平均等级还要高一个等第,2022学年五年级书法等级考试获区第二名。2021年学校出版了列入“上海教育丛书”的教育专著《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情怀》,专著全面总结了学校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具体成果。


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2014年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包括高校一共13个,小学只有3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可载入百年廊小史册的一件事,更是“校史育人”硕果的结晶。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现在只要一提起廊下小学,当地百姓总要竖起大拇指,百年廊小绝对是他们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20年是历史的一瞬间,但也可以定格为历史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我与我的同事满怀教育激情,心怀历史责任,传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梦想,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作者系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金山区廊下小学原书记、校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1期,原标题为《培根铸魂 以史育人——“百年廊小”二十年“校史育人”之路》文章作者|朱保良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赵松 摄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

如何让科学的教育观成为全社会共识?| 教育观念大讲堂⑰
高考志愿,要谋生,也要乐生|观点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教育力量 | 时评
汇总!2024各地高考志愿填报时间来了→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