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作剧”式游戏,是好奇心错位还是自主性缺失? | 观点
民小编说
最近,孩子们中流行的“养臭水”游戏引起了广泛讨论,大多数评论都聚焦在孩子们好奇心错位的问题上。然而,引导孩子在有价值的地方发展好奇心的同时,也应当明白这些“恶作剧”式游戏的流行其实也是孩子们缺乏自主性的表现。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主性?如何给予孩子自由但不娇惯孩子?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这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在部分中小学生中流行的一种“恶作剧”式的游戏:“养臭水”,他们会把各种液体、食物残渣放进塑料瓶中,观察它们逐渐变质乃至最终炸开。发展到后来,一些孩子会把各种奇怪或令人恶心的东西都放入瓶中液体里,唾液、苍蝇、生猪肉、化妆品……每日观察其变化,坐等其“炸开”,个别“炸开”的瓶子奇臭无比,十分恶心。但这些孩子却乐此不疲,他们还会相互对比“进度”、分享“配料表”、进行记录、摄录视频。
在成年人的评论中,多数人在肯定了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更多强调了这种游戏的危害,不卫生,没有必要,令人作呕,炸裂时会损害孩子的健康、周围环境和教学设备,还有医生提醒这种成分复杂、高度腐败的液体有可能会让孩子患上肺炎,必须严格禁止;也有人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在当前学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孩子们会想尽办法找一些解压的手段,其中不少都比较奇怪,比如有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爱“盘串儿”,再如不少孩子爱玩“烟卡”等,压力越大,他们解压的手段也就越离奇,甚至到今天有了“养臭水”这样的“恶趣味”。
进一步分析,绝大多数人都聚集在孩子们没有把好奇心用在正确的地方上,家长和教师需要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业上,而我们的课程和教学也要向孩子的认知特点上靠拢。在小学阶段,要大大发展体验式教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孩子情感、情绪有所触动,教学才会更有效;中学教学,尤其是化学和物理课,要好好做实验,二硫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混合燃烧发出犬吠声、银镜反应实验都应该比“养臭水”更有趣、更震撼,这些实验都认真做了,就能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引导孩子在有价值的地方发展好奇心,这一点肯定没有错。但我们也要从另一个角度上思考这件事,毕竟这个问题的原始语境是孩子的课外娱乐活动,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应该是:他们为什么会把肮脏的东西当有趣?那些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不能吸引这些孩子吗?这显然是另一个问题。
从今天孩子的日常生活来观察,就能发现他们沉迷这些活动的逻辑。回想我们的小学时代,每天都还有一定的自由时光,可以与小伙伴尽情玩一些自己商量好的游戏,沉迷其中,两三个小时的游戏时光转眼就过去了,它会让一天的烦恼都消失,游戏过后,我们流连忘返,身心愉快。而现在很多学生的空余时间不多,活动空间也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掌控自己行为的权利,不少孩子从小学开始,每天中的每个小时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每段时间都有其目的性,这半个小时要背会一首古诗,这半个小时要完成20道两位数乘两位数,这1个小时要在机构中跟着老师练好《拜厄钢琴练习曲》中的某一小节……孩子完全就是一个木偶,被动地执行、执行、再执行,直到上床睡觉,他们失掉了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任何自主性,这时他们能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来娱乐、放松或解压?
首先,这种娱乐活动必须占用较少的时间,最好能用零散的时间,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其次,不需要什么空间;最后,还要简单易行,最好手边的一些材料就可以施行。“养臭水”和“盘手串儿”都符合这些要求。而为什么“养臭水”这种“肮脏”的游戏会流行,除了活动本身有一定的悬念,可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外,应该还有另一层隐藏的内涵,那就是:这很可能是孩子的一个叛逆性表达,他们在间接地向身边的成人宣誓着:我们也是有相当行为能力的生命体,也需要自己做主做一些事,也要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这些在大人看来有些不得体、但又没被大人明文禁止的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自主性。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做这件事有相当一部分快乐来自能自己做主,来自自己可以做家长反感的事,我是自己的主人了。在这一点上,这跟青春期的很多叛逆行为有同样的心理机制,为了强调自己的独立价值而做一些被传统所不认同的行为。
但这个错误不该算在孩子身上。
我们知道,在一些能给予孩子更多自主成长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民主地与孩子协商解决各种问题的家庭,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有青春期的叛逆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动态地收缩自己的管教边界,要能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给予他们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也就是常常说的“教育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
而今天有太多的家长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切以孩子的学业为中心,除了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不给孩子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长期霸占着孩子的所有自主时光;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认为孩子永远也长不大,长期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还有一些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所有事情,穿衣、收拾书包,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在情感和思想上都是脆弱的、缺乏主见的,由于长期习惯于被人安排,他们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目的性,甚至没有自己的爱好,总是在做别人要求他做的事,对于外界的意见缺乏客观的思考能力,在一些行为上容易盲从、媚俗,同时由于内心不坚定,他们的抗挫能力也比较差,稍有打击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感,无法完成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再有,他们也不是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遇到失误会本能地推卸责任。
即使在孩童期,这样的孩子已经显露出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常会感叹,自己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不足,只有在逼着的状态下才会学习,家长和老师说一点就做一点,学习完全是在应付家长和老师。很多人会从教育教学手段上思考这个问题,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有趣程度,这是改进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么做当然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性,当他真正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时,就能够调动自己的全面能力和注意力去学习。这样的孩子即使在开始阶段成绩是落后的,后劲往往也是很充沛的,因为自主性强的孩子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会强,内心会比较强大,容易形成客观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和期望,从而最终建立成熟的自信。
作为一个父亲,通过观察周围的孩子,有了一个不甚全面的主观的感受:今天大城市的孩子自主性比我们这一两代人差了一些,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生活、自己行为、自己爱好的机会、时间、空间都少了很多,没有主动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因此,今天的家长和老师都要尽可能地学会适当放手,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行为的机会,尽可能地减少包办代替;在家庭中,要尊重孩子,涉及孩子的事项,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的意见明显有误,也要认真地倾听并指明,甚至一些小小不言的错误也可以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让他们去“犯”,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分析原因,这种教育是无价的,一次两次就能对建立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家长和教师也要明确,给予孩子自由,但绝不是娇惯。自由,要承担自由的后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履行必要的义务,要付出必要的代价,要有相应的节制和规则,而娇惯则又是一种包办代替。
看到“养臭水”这则新闻,内心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悲哀,孩子们在夹缝中找到了一样能自己做主的行为,但它还是错的,毫无疑问是需要被禁止的。希望我们平时都要发现和理解孩子内心深处自立的需要,不断给予他们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行为自由,让他们真正成长。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