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维涛: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政治能力生成发展的五重逻辑 | 封面主题

于维涛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挺膺担当,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需要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的政治执行力、理论引领力、组织感召力、社会公信力和自我革新力。一起来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于维涛的阐释——


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在做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1] 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的政治能力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是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的首要要求,是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前提,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书记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胸怀天下安危推进全球福祉的未来准则。尽管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与学校一样多姿多彩、姹紫嫣红、各有千秋,但不同的书记校长发展应该有共同的特征和普遍规律,那就是持之以恒锤炼政治能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岗位职责相匹配,在各种斗争考验和纷繁复杂的抉择面前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一、增强政治执行力,锤炼忠诚品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


中小学书记校长政治执行力是指贯彻和执行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 这既对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政治执行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明晰了其重要内涵。


第一,练就“明理”智眼,提高政治判断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小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民生功能和战略内涵,政治判断力就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到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的方向不偏。一是擦亮培根铸魂底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社会未来发展为导向。二是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把政治判断力贯穿学校“三全育人”“五育融合”领域中,融进坚定理想信念、规划学校发展、营造学校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队伍发展、优化内部治理、调适家校社关系等环节里。三是科学预见和把握形势变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时刻保持一双明辨是非的智眼,精准识别现象与本质,能看到刚刚露出的“桅杆顶”,保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定力,不惧八面来风、不为噪声所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时代命题。


第二,练就“审问”蕙心,提高政治领悟力。“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政治领悟力既决定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看问题、想事情、察形势的思路,又影响着中小学书记校长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思维能力。政治领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淬炼而成的。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综合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多维视角,[3] 把握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好、行”的辩证关系,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想问题、作决策既算“育分”账,更算“育人”账,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既要为一校添彩,还要为一域争光,更要为全局添彩。三是认知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能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深度关联、不可割裂,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需要画出同心圆,跑出加速度,奏响交响曲。


第三,练就“笃行”慧念,提高政治执行力。“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4] 教育是做的哲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分全力。一是加强党建工作顶层设计。完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厘清党组织、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治理主体的决策权责界面和行权路径,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可视图”“操作书”,提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二是构建“大思政课”课程体系。用大中小螺旋上升、一体化思想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用生活化的话语浸润学生,用生动的故事让概念和理论活起来,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加强政治历练。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增进政治智慧,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把握规律、创新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增强理论引领力,强化思想武装,争做“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


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理论引领力是指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前瞻理论和专业精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能力。书记校长对学校的理论引领力是关系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大问题。


第一,深化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不当“教书匠”,要做“大先生”,必须锤炼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看家本领”,教育引导师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一是在深化“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提升规律性认识。从政治与业务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在“系统观念”中推动路径探索。结合实际工作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创建“行政+专业”的组织架构,开展创建“养正先行”党建品牌,开展“党在我心中”信仰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目标、文化、队伍、作风、制度、过程融合的“六位一体”党建工作格局。三是在解答“时代问题”中强化规范性把握。儿童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细心呵护和用心栽培,但是当前中小学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应该成为书记校长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生动呈现改革发展案例,提高思想吸引力。“教书匠”与“大先生”的区别在于,前者“求术”,后者“悟道”。一是生动呈现党史国情案例。案例只有被讲述、被表达、被传播,才会有力量。把案例讲述给学生听,将道理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以事实支撑道理,提升思想的吸引力。二是生动呈现教育的数据。数字化时代学生更喜欢用数据说明问题,多维度的数据为教育教学增添了数量巨大、类型多样、反馈及时、富含价值的“价值链”。小数据大道理,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既讲道理也摆数据,讲清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做到文以载道、以理服人。


第三,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提高思想感染力。“大先生”要做“大学问”,严谨治学,研究真问题,探讨应当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校长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跟跑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迈进。一是吸收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话语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吸收和转化为当下办学实践,把育人目标的当下与未来、德育的感性与理性、课程的宽基础与活模块、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教师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关系作为办学治校形态的呈现形式。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依据,以教育现代化道路为观照,以校长学学科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校长政治能力学术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校长专业发展话语体系建设为突破,用校长实践的道理总结中国校长的发展经验,进而升华为中国校长发展理论。三是“扬弃”西方教育现代化模式弊病的话语体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宏观上从政治上看教育,体现“协同联动”的发展路径;中观上从民生上抓教育,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微观上从规律上办教育,体现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


三、增强组织感召力,夯实“战斗堡垒”,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


中小学书记校长组织感召力是指直接或间接改变组织和受众群体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5]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组织规划力。组织制度体系解决的是现代学校制度“治理主体是谁及其内部关系”的问题,提高组织协同力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体系。一是健全综合组织制度。依法制定以办学准则为基础、具备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主要包括学校发展长远之策、根本之策的“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师生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制度,以及《党组织领导职责》《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重要制度。二是完善专项组织制度。完善以师生成长为导向,反映师生意愿,体现学校办学目标的规范性、引领性制度。主要包括学校规划、生涯规划、师生守则、教学标准、质量标准、评价标准、教研制度、职称评审、荣誉表彰等制度,特别是助力教师从被动到主动、从隐性到显性、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经验判断走向意义建构的经典共读,高标准的理论研修制度;明师引领,高层次的大家点拨制度;深度对话,高水平的思维锤炼制度;行动研究,高质量的成果产出制度。三是补齐现场组织制度。主要包括教学、人事、财务、资产、学生、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的操作规程、实验程序、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内部组织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研制总体应急处突预案、专项应急处突预案、部门应急处突预案,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第二,健全行为体系,提高组织统筹力。教育改革走到今天,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必须从组织行为体系上整体发力、上下衔接、相互配合。一是完善一个体系。建成大中小幼各学段贯通的育人体系。二是确立一个体制。确立课标、教材、命题、评价等环节协调一致的培养体制。三是形成一个格局。形成家校社多方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


第三,构建干部培养体系,提高组织内生力。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一是分类厘清党务、业务干部胜任能力素质模型。根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分别厘清党务干部“把握政治方向、强化思政教育、锻造过硬队伍、推进教学改革、创设组织体系、团结服务群众”和业务干部“愿景规划、文化营造、业务指导、团队引领、沟通全局、自我优化”的能力素质模型,帮助组织遴选具备发展潜力和胜任能力的干部,并参照模型中的各要素进行提升培训。二是完善中国特色干部培养体系。综合考虑学校干部成长的不同阶段、职务级别、岗位类别,以全链条和递进式培养不断优化干部政治历练和业务培训的方法途径,健全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养体系,补齐干部教育学科体系短板。三是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将干部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职务聘任、晋升提拔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四、增强社会公信力,守护民心所向,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


中小学书记校长社会公信力是指处理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系事务所具备的信任和影响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6] 但在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成为一道难题,增强社会公信力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行之有效的举措。


第一,打造面向未来的使命愿景,提高社会价值力。办学使命愿景是行为的先导,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价值认同的未来愿景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一是围绕“高”字,牢牢把握基础教育民生属性。以“教育强国”这一愿景为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同价值追求,统领学校、家庭、社会,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筑牢三方育人主体的信任情感根基。二是围绕“远”字,牢牢把握基础教育未来属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交集是命运共同体,并集是未来新机遇,学校、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战壕的战友,数字化、人工智能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打开了全新的空间,重新思考协同培养目标,为学生未来着想,为未来而教,发展学生应该掌握的未来关键技能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价值认同的切入点。


第二,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提高社会互信力。一是建立健全“家校社”委员会,提升互信力高度。建立健全班级、学校、社区、区域四级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委员会联合会,承担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监督和家校沟通等工作职责,学校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提交家长委员会作出选择。二是明确权责边界,开掘互信力深度。学校家庭社会职能定位并不相同,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履职实践中并不能无缝对接,学校面临“5+2=0”的问题,说明协同育人存在一定空白地带,因此制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责任清单,明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管一段”的职责和边界。三是搭建表率示范新平台,增进互信力广度。信任指向“相互信任”。教师要彰显“道德人格身份”,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家长要彰显“第一任老师”的形象,成为学校和社会可信的同伴。要着力构建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培养”模式、坚持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双关怀”机制,发挥党员和骨干教师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在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上作表率,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上作表率,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上作表率。


第三,讲好协同育人故事,提高社会共情力。学校是学生的家园,社会是学生的摇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好素材”“好故事”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价值感”。以“设计力”为起点,“故事力”为重点,提升“教育力”,达成“价值力”,凝聚“未来力”。师生观点的碰撞、思维的演绎、精彩的对话生成的典型案例,都是值得社会关注的新阵地。家庭、社会对学生错误的包容、差异的尊重、潜能的唤醒、优势的激励,这些都会唤醒书记校长“发现”的眼和“敏感”的心。


五、增强自我革新力,赢得历史主动,走好教育强国赶考之路


中小学书记校长自我革新力是指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应对不确定变化的能力。


第一,直面教育问题,提高革新求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7]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面对不同的教育问题,当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和躁动的情绪、浮躁的心态、避重就轻的价值趋向,驱使“抢生源”“赶进度”“求分数”“追名利”的现象丛生,忽视了教育规律,扰乱了教育节奏,异化了教育过程,给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新时代中小学书记校长要走好教育强国赶考之路,必须直面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现实,带头弘扬教育家精神,提高站位,主动思考和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和中心工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


第二,汲取世界智慧,提高革新格局力。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世界看教育,提高革新格局力需要汲取世界智慧、把握发展大势、拓宽理论视野。一是坚持从本民族出发,兼收并蓄。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要采取互学互鉴态度,拓宽“产、学、研、育、服”一体化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瞄准前沿高端,对照世界一流标准。锚定AI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共通、加速发展趋势,坚持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育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涵养教育强国的“源头活水”。三是推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围绕人工智能支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人才联合培养,下大力气培育、催生、促成服务“数智未来”的优势学习领域。


第三,走好教育强国赶考之路,提高革新坚韧力。伟大的事业从不会一蹴而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奋斗,凭的是久久为功的坚韧。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绩面前还要看到,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有充分研判,需要我们常怀远虑,保持充分的历史耐心和强大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在党的领导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注释

[1]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N]. 人民日报,2018-08-03. 

[2][3][5][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

[4] 宋圭武. 理论学习关键在知行合一[N]. 光明日报,2019-06-28. 

[7] 任仲平.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来源[N]. 人民日报,2024-06-26.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3-14期文章作者|于维涛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王力 摄责任编辑|施久铭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培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家长要学会修炼这六种情绪价值 | 家长慧
贵州贵阳观山湖区:打造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 关注
假期里如何培养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每周一问
河南郑州金水区:抓实教学+注重普及+完善赛系+强化保障,擦亮校园足球品牌|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李政涛:教育强国建设,中小学书记校长何为 | 封面主题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教育部党组《求是》撰文: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教育家精神!国新办发布会聚焦这一重磅文件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