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进入倒计时!掌握这些妙招,帮孩子稳稳度过开学适应期 | 支招
民小编说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由于对新环境和新节奏还不适应,不少孩子可能都会出现一些焦虑的表现,比如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如何在开学前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用更好的状态迎接开学季的到来?收好这份开学前状态调适攻略,帮助孩子稳稳度过开学适应期——
暑假临近尾声,不少孩子都会感到心情低落,有的为没写完的作业而发愁,有的为即将结束的暑假旅行而不舍,也有的为即将到来的新学年而不安。从假期到开学,是孩子心路历程的一个变化阶段,要学会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如何让孩子做开学季“最稳的娃”呢?
科学知行促成稳定心理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孩子的心理会经历一定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但适应过程结束后,心理又会再次保持平衡状态。开学在即,孩子可能会感受到与假期时所不同的情绪起伏,如沮丧、紧张、焦虑、兴奋等,其实,这正意味着孩子们正处在向更为平衡的心理状态转变中。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帮孩子稳稳度过开学前的心理适应过程。
1. 善于自我觉察
越清晰地了解自己当前的状态,越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变化。问问孩子“最近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让孩子尝试用具体的词汇来回答,尽量把它写出来而不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也能够收获一份稳定感,避免继续停留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中。
2. 接纳变化本身
对待变化要有一种正确认知: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对任何事都不要持一种不能变、不该变的“执念”,否则当变化真正来临时自己只会变得失望、沮丧。要抱有一种“动态”的眼光,允许改变的发生。如果还能对待变化的事物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便能更好地接纳变化,身心也能为随之而来的变化做出更好的准备。
3. 主动自我调节
假期到开学的不适应并不可怕,但是不能沉浸在其中。除了帮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面对变化的观念以外,还可以帮助孩子用以下三个方法主动自我调节。
一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让“激情素”——多巴胺足量产生,帮助孩子能够热情满满应对变化。二是每天都为孩子的兴趣爱好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愉悦素”——内啡肽的产生源源不断。三是督促孩子及时规律作息,让“快乐素”——血清素在劳逸结合中保持稳定分泌,从而保证情绪饱满,提高大脑效能。
4. 积极寻求支持
孩子的身心内环境容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不过,积极寻求外界帮助也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建立起新的内在平衡。鼓励孩子主动和同学、朋友、家人聊聊最近的生活学习,可以是新闻轶事、趣味生活,也可以是暑去秋来、学习规划,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共鸣、经验分享,都可以成为孩子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支持。
“收心”良方助力稳妥开学
面对开学,只做好稳定的心理建设还不够。积极行动是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及时、主动、有序的安排带着孩子在走向开学的路上行动起来。家长需牢记“三多三少”的收心原则:自身多积极少焦虑,多行动少唠叨,多共识少问责。六条“收心”良方,待您查收。
1. 收集假期能量源
与孩子一起回味这个假期有意义的经历或者精彩瞬间,尤其是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长。家长可以将孩子的进步迁移到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中,引导孩子带着在假期中积蓄的能量继续前行。例如,孩子假期学会了游泳,可以积极肯定孩子的付出,并及时鼓励,相信孩子在新学年也能够和学游泳时一样勤奋好学、充满热情。
2. 作业完成知多少
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这个假期的作业完成情况,清理已完成和未完成的部分,根据假期剩余的时间帮助孩子制定一个作业收尾计划。这样既能让孩子顺利高质量完成假期作业,又避免“狂补”作业给孩子带来的焦虑烦躁,也能梳理好开学前的学习安排,及时回归到规律的学校生活中来。
3. 生物钟早调节
至少在开学前一周帮助孩子调节生物钟。建议不再安排孩子长途远行,让孩子在家养足精力。逐步恢复上学期间的作息,包括起床时间、午休时长、睡觉时间,在绝对时间点上注意不必“严丝合缝”。以居家生活为主的同时,每天安排1-2小时留给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尽量按照在校学习时间安排孩子的一日活动,尤其是安排充足的集中学习时间,注意时长上要循序渐进地增长。
4. 电子产品节制用
在使用规则上,亲子达成节制使用的共识,家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保管权限上,逐步恢复为由家长保管;在使用时间上,明确集中使用时长和每天使用次数不超过一定限度,建议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入睡前不再使用。
5. 学习用品准备齐
充分的物质准备是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良好铺垫。开学前,与孩子一起准备新学年的各种学习用品,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生活有更热切的期待。
6. 亲子共话新学期
空余时间,可以和孩子以“新学期”为主题进行充分的亲子沟通。从新年级、新师生、新目标、新愿望等入手,让孩子多说一说自己对新学期的一些想法与展望,在言语输出中增强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与努力的热情。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心理教研组长)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