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色】望麓园小学:怎么让习惯了“被服务”的孩子成为积极的小志愿者

2015-11-22 李丹 人民教育

文/李丹


习惯了“被服务”的“小公举们”其实有一颗愿意帮助他人的心灵


现在的孩子都习惯了“被服务”,却不知道怎么去服务别人。学校、生活中常常出现“地上的纸屑无人理”“大白天电灯亮堂堂”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同学较少。

但每当老师提出为灾区或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时,孩子们又特别踊跃,可见孩子们内心都有一颗愿意帮助他人的心,只是缺乏有意识的引导,缺少实践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学校来说,从小培养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服务,培养其服务意识与能力,是将来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的一个良好的前提。在不断摸索中,我们逐渐确立把建设“小志愿者社团”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培育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和责任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问题一:如何让志愿活动长期化、课程化?


解决策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小学生生活经历为本,设计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实践,体现志愿服务知识易接受、服务技能易操作的特点。



我们依据个人成长与社会发生关系的阶段性,按照与自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路来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


一年级:“平安精灵志愿者社团”以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为宗旨,指导学生掌握必要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和服务能力。



二年级:“健康小使者志愿者社团”以“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点亮生命”为核心精神,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去,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务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年级:“绿色小天使志愿者社团”以宣传爱绿护绿知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为宗旨,学习环保知识和方法,用自身行动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到爱绿护绿的行列。


四年级:“低碳小志士志愿者社团”以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的态度为宗旨,学习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节能知识和方法,宣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年级:“小橘灯志愿者社团”以奉献爱心,关爱他人为活动宗旨,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知识,学习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如何给予有效帮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


六年级:“落花生志愿者社团”以培养学生关爱社会为宗旨,明白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指导学生了解有关社区方面的知识,学习关注处理问题的技能,培养“我是社区小公民”的意识。


问题二:哪些形式的志愿活动是孩子喜欢的?


解决策略:我们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国家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小志愿者实践活动的三大平台——班级、学校、社会,开展安全、适合小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班级层面,每个班级设立一个志愿者社团,每个岗位都需要学生自主申请,经过面试和全班同学的考核方可上岗。每个学期开展“优秀小志愿者”评比,并对志愿者的活动事迹进行宣传。


学校大队部制定“爱心”志愿服务队活动章程、活动手册和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11.3”建队日开展庄严而隆重的志愿者招募仪式,志愿者在仪式上庄严宣誓,让所有学生对志愿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向往。


学校既设立了长期志愿服务岗位,如礼仪劝导员、校长小助理、安全监督员、图书借阅管理员等,让各个班级的学生自主申请参加,择优录取;也利用学校举行活动之机,招募短期的志愿服务者,如元宵节猜灯谜主题活动承担在走廊挂灯笼的工作、为学校运动会担任小小通讯员等,让学生身边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实现榜样引领。


与学校毗邻而居的“众仁社工服务中心”,是开福区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成立的自愿、非盈利性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也是我们学校志愿者的实习基地


中心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到我校开展服务活动,如带领孩子们前往博物馆参观、为放学后无家长照看的孩子们辅导功课等,他们的阳光与热情感召着孩子们,孩子们体会到志愿者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极好的榜样示范。


同时,他们也是我校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活动的社会实践平台。如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大小志愿者一起到开福区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进行慰问活动、新春到来之际与社区孤寡老人喜迎新年等。


寒暑假是我们小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最好时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湖南省少儿图书馆等文化场所都向孩子们提供了“咨询小达人”“安全引导员”“卫生保洁员”等服务实践的岗位,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自愿服务,可以是志愿小分队的形式,也可以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


每次假期结束,翻开他们的志愿服务手册,总能看到他们满满的服务记录,在开学的“讲述我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的主题班会上,总能听到他们生动地讲述自己志愿服务的故事,故事中透露的都是满满的收获。


问题三: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自发地坚持参与、实践志愿者精神?


解决策略:以“快乐”为导向,引领孩子们不断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分享快乐,让关注、关心、帮助他人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献一次爱心并不难,难的是长久的坚持,要始终激励孩子们自发坚持参加志愿者服务,务必做到两点:


1.服务不必去远方。让孩子们认识到服务就在身边,让孩子从关心身边人,从身边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服务。


2.写“快乐日记”,集“爱心存单”。


写快乐日记。“当我在书架间上下折腾,整理那些摆放‘不对号’的书籍时,我觉得真累啊!心里有点暗暗后悔,平时自己来还书的时候也是乱放,看来真是不能这样不负责任,给图书馆的阿姨增加多少工作量啊!近一个半小时的整理,当我看到书籍们整整齐齐地在书架上排好了队,我觉得非常开心!”


“叔叔阿姨都对我微笑,有的还有礼貌地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虽然每一次都要鞠躬、行礼、问好,还要拉门,两个小时下来我真的很累,但看着他们对我笑,听着‘谢谢’,我再辛苦也值!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很快乐的!”


一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边引导学生体会、分享服务的快乐。孩子们在“快乐日记”中记下了一次次快乐的瞬间、快乐的实践,在交流分享中无疑又添加了新的快乐和满足感。感受和分享快乐会不断激发孩子们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动力。


集“爱心存单”。我们通过“存满爱心存单,争得爱心勋章”的激励机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学校制定了《望麓园小学志愿者成长手册》,孩子们人手一本,在爱心存单上记下自己的爱心足迹,每一点、每一滴,积攒下行动与收获,比一比谁获得的爱心勋章多。学期末,看到我们的星级志愿者登上领奖台,大家彼此都心怀一份欣喜、一份感动。


《成长手册》的使用并非是只检查印章就以为完成了志愿者精神的培育大计,其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学生是否参加了志愿服务,更关注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各种表现,如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组织能力等。


评价主体是学生本身、合作伙伴、老师及活动组织者的有机统一。学校成立由学生、老师、活动组织者共同组成的评估小组,定期对小志愿者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价机制的完善,促使孩子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持续地、自发地参与到志愿服务的活动中来。


培育志愿者精神,要给予学生“真实的”志愿服务机会


培育志愿者精神,要从孩子抓起。而这样的前提是,学校、家长充分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来尊重,给予他们“真实的”志愿服务机会,使他们在志愿服务中锻炼成长。


“小志愿者社团”特色项目的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中“说教重于实践”的现状,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更利于德育效果的内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的整体思考和规划,让德育活动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帮助我们更为广泛、深入地挖掘德育资源,重视以孩子的真实生活为平台,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利用。


志愿者行动是青少年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长期坚持这种生动的道德实践,有助于学校师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基本生活方式,对内形成学校特有的品质,对外可以对所在社区乃至地区释放出积极正面的影响。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小学)


相关阅读:

【特色】树立偶像、“义工制”,南开中学的爱国教育就是这么接地气

【关注】除了十一模式,走班还可以有什么样态?

【微阅读】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我为什么倡导给学生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

【微管理】家长群里诉求多,班主任应对有讲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