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根 王悦 赵美风: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与提升路径分析
▲汪德根
作者简介:汪德根(1973-),男,安徽歙县人,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王悦(1998-),女,天津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都市圈发展与城乡规划;*赵美风(1986-),女,河北鹿泉人,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文章来源:高教论坛,2023,(08),84-89
摘 要: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因子分析评价发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从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开题报告撰写、田野调研实践、研究选题与文献分析、写作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投稿与修稿等7个方面对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有一定认可度;由此构建集基础要素、技术要素、目标要素、外延要素于一体的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并从合理设课、以教助研,重视文献、以阅激思,夯实技术、以践强技,强化写作、以研促才等4个方面提出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0年、2012年和2021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2.85万人、58.97万人和117.70万人;在学研究生人数分别为30.12万人、172.00万人和333.20万人。2021年与2012年相比,招生人数和在学人数分别增长了99.59%和93.72%;而与2000年相比,则分别增长了815.95%和1006.24%。由此可见,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1]。随着进入研究生教育大国新时代,中国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大众化,但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成为现实问题。一方面,社会上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发声令人深省。一位院士曾在两会上遗憾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2];北京某重点大学学位办的负责人感叹:现在的博硕士与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生相比,除数量明显增加外,在求知欲、学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差距很大[3];一些专业人士认为,现在研究生写作水平低劣,甚至不及高中生作文水准;论文看不出热爱和用心,尽是机械、仓促、侥幸和敷衍。另一方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学术技能掌握程度令人担忧。2014年,全国抽检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合格学位论文占比为1.76%[4]。不合格硕士论文的主要问题是研究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学术技能训练,导致在技术规范、内容框架和学术道德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如标题分级混乱、图表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不明确等基本学术技术规范问题[4];数据不准确、方法使用不当、写作目的不明确、行文构思不清晰等内容框架问题[4,5,6];尤为严重的是篡改、伪造科研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道德问题[7,8]。总之,盲目学位消费热与严重缺乏学术情怀之间矛盾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9];“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研风渐行渐远,论文粗劣化和学术低能化的现象正在撕裂中国的研究生教育。
可见,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而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亟待解决研究生质量下降的现实问题。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紧抓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关键环节,杜绝学位“注水”;强化学位论文抽检,将学位论文造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以响应教育部提出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生人才目标,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开设了“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以下简称“论文写作”),那么,“论文写作”课程是否真正起到帮助研究生提高写作水平、强化科研能力、创新学术思想等教学效果,需从课程受教群体研究生的认可度角度,深度分析“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效果,进而提出提升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对策。基于此,本文以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3个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生对“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效果的认可度为评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研究选题与文献分析、田野调研实践、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写作分析、投稿和修稿、开题报告撰写等七大学术技能,深度分析“论文写作”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集基础要素、技术要素、目标要素和外延要素于一体的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并提出提升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设计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专业、毕业院校、本科专业类型和学位类型等;第二部分是“论文写作”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的认可度;第三部分是研究生对“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范式和具体方式的认知;第四部分是研究生关于学术不端态度;第五部分是研究生对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盲审/抽检方式的态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研究生通过“1(很不认可)~5(很认可)”评价“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效果认可度。调查时间为2022年1月1~9 日。调查对象主要为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全部一年级研究生和部分二年级研究生。问卷共发放107份, 通过回收、审核共获得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高达98.13%。
(二)数据分析
利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1)。首先, 通过对“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效果认可度”相关的31个变量进行KMO分析,KMO统计值为0.861,满足KMO大于7要求,且P值巴特勒球形检验值为0.000,表明本次调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10]。其次,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提取公因子的标准,采用最大方差法对数据进行正交旋转,同时,公因子方差比在0~1之间,值越大表明该变量能被公因子说明的程度越高,公因子方差比大于0.5的视为有效指标,剔除公因子方差比小于0.5的5个题项,最终提取由26个指标构成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801%。最后,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克朗巴赫系数为0.953,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稳定性。
表1 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认知的因子分析结果
三、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的认可度评价
由表1可知,第一个公因子在数据采集方法的要领和技能、数据处理技术的要领和技能、数据类型认知和功能识别解析、统计分析软件操作的要领和技能和统计分析结果解释的要领和技能等评价因子的影响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学生对数据获取与处理、统计软件分析要领与技能越来越重视, 因此可称为“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能力(1)”公因子,且其特征值在所有公因子中排名最大(3.782)。由于采集和处理数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11],表明该公因子对“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效果认可度影响显著。第二个公因子在“开题报告与学术/学位论文关联性辨识、开题报告结构及其功能识别、开题报告作用认知解析和开题报告设计的要领和技能等评价因子的影响载荷较高,表明这些因子均反映了与开题报告相关的信息,因此命名为“开题报告撰写能力(2)”公因子,且特征值排名第二,为3.772,表明因实施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制度引致对毕业论文要求越来越高,又因毕业论文质量与开题报告紧密相关,进而使得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第三个公因子在调研技术应用的要领和技能、调研组织协调的要领和技能、调查问卷设计的要领和技能和人际沟通及公关的要领和技能等评价因子的载荷较高,且反映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关的技能,由此称为“田野调研实践能力(3)”公因子。田野调查实践是获取第一数据资料的渠道,因此,该公因子对课程授课认可度较大。第四个公因子在发现问题/选题背景分析的要领和技能、文献梳理的要领和技能、文献检索和甄选的要领和技能和文献综述的要领和技能等4个评价因子中具有较大的影响载荷,反映出与论文选题及文献阅读分析相关的信息,可称为“研究选题与文献分析能力(4)”公因子。由于文献检索梳理和文献综述等是学术科研的基石,而善于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因此该公因子对课程授课认可度明显。
第五个公因子在逻辑思维应用分析的要领和技能、学术论文框架建构的要领和技能和学术论文结构及其功能识别解析等3个评价因子中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 思维逻辑、框架结构均反映出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信息,因此将该公因子称为“写作分析能力(ζ5)”。第六个公因子在研究方法类型认知和功能识别解析、理论应用原理解析和研究方法应用原理的解析等3个评价因子中的因子载荷较高,反映出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学术科研中的重要性, 因此称为“理论与方法应用能力(ζ6)”公因子。第七个公因子在投稿渠道识别及正确操作技术、甄选投刊的要领和技能和审稿意见修改的要领和技能等3个评价因子中有较高的影响载荷,反映了科研成果投稿方面的信息,因此将该公因子命名为“投稿与修稿能力(ζ7)”。
四、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及实现路径
(一)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本文运用归纳逻辑方法[12],从能力要素—能力要点—能力性质等3个维度,构建集基础要素、技术要素、目标要素、外延要素于一体的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图1),其中,基础要素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技术要素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关键支撑,目标要素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实践检验,拓展要素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展示。
图1 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模型
1.基础要素能力
图1显示,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要素主要为研究选题和文献分析能力。发现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文献是学术思想的源泉,是将思路变成现实的重要基石,在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中起着基础条件性作用。研究生对选题背景的理解和认识是科研学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观念前提和思想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科研的基本流程,而对初涉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新手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不仅要培育创新性思维,还要训练科学问题意识。文献分析能力则通过检索已有文献,了解与科学问题相关主题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脉络,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框架。能力要点包括文献检索与甄选、文献阅读、文献梳理、文献综述等多个方面,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不仅可熟知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还可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理论或观点进行综合评估与比较,了解所研究问题与已有文献间的关联性,从而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并能探寻出研究的创新性。
2.技术要素能力
由图1可知,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田野调研实践能力、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能力、理论与方法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时代,需要借助更多的新技术和方法来完成学术研究,因此,技术要素能力在科研学术能力结构中发挥着关键支撑性的作用。
首先,田野调研实践既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科学数据的最基本方式。其能力要点包括调研前期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调研技术和相关APP的应用、人际公关和访谈技巧等技能。其次,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非常重要一环。其能力要点包括数据类型认知和功能识别,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技术,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和解释等,全面熟练掌握统计学有关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假设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以及Excel、SPSS、GIS等统计分析软件操作,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支撑。最后,理论与方法应用是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为实现一定目的采取有效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学术研究理论方法的支撑。其能力要点包括理论应用原理解析、研究方法应用原理解析、相关研究方法类型识别及功能认知等。如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等。
3.目标要素能力
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模型的目标要素主要包括写作分析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图1)。学术基础—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链[2],而论文写作和开题报告是对学术基础的实践性检验方式。首先,写作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通过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其能力要点包括论文结构及其功能、框架建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格式规范等,通过写作能力清晰阐明选题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结论等,最终提供一个完整实践成果。其次,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术基础和学位论文之间发挥承上启下、验前导后的重要枢纽作用[2]。其能力要点包括开题报告作用认知,开题报告的设计、结构、功能以及与学位/学术论文的联系等,高质量的开题报告能为学位论文撰写起到真正的导航作用。
4.拓展要素能力
从图1可以看出,投稿与修稿能力在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模型中发挥拓展提升作用,保障撰写成果能否成功发表。投稿与修稿是指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经过甄选投稿、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复修论文等一系列操作最终完成论文发表的过程。其能力要点包括甄选期刊、投稿渠道的选取和审稿意见修改和撰写修改说明等。甄选期刊的目的是有的放矢,提高论文的录用率,也可杜绝一稿海投等违背学术道德行为发生。同时,修改论文是论文写作和研究不断精进的过程,高度重视修改环节,充分吸收专家和编辑的意见,可以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
(二)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从合理设课、以教助研,重视文献、以阅激思,夯实技术、以践强技,强化写作、以研促才等4个方面分析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路径(图2)。
1.合理设课,以教助研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课程授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提升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应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通过系统课程授课,帮助刚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小白”研究生尽快获取基本的科研学术知识和能力,打下学术基础。遵循围绕学科方向、突出动态理论、鼓励横跨学科、注重教学方法的原则[13],重点从3个方面实现“以教助研”。一是课程教学应强化学科前沿知识分析。学术创新离不开掌握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课程教学讲授本领域和本学科的前沿动态,让研究生掌握如何将前沿动态与选题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从前沿动态中发现科学问题,进而提升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课程教学应加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法课程占总课程的50%[14],通过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帮助研究生知晓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原理,进而为提升科研学术能力奠定基础。三是课程教学应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开设。重大科学发现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且交叉学科已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同时也是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能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丰富和完善研究生的学术思维。
图2 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路径
2.重视文献,以阅激思
文献既是学术思想的源泉,又是学术技能的营养。对于刚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来说,文献既是研究生进入学术殿堂的“敲门砖”,更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生存之道”[2]。可见,学习文献既是研究生学习学术思想、研究方法、框架结构、逻辑线路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生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15]。因此,为提升科研学术能力,研究生应重视文献阅读和分析,进而激发出学术思想。重视文献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升挑选文献能力。从浩瀚文献库中挑选出合适的文献是提高学术研究效率的出发点,应遵循文献挑选三原则,即挑选高档次文献、挑选最新文献和挑选经典文献,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是提升文献阅读能力。由于科技文献晦涩难懂,对于研究生来说,文献阅读需经历一个以泛到精、由浅入深、阅文生思的循序渐进过程。其中,以泛到精的文献阅读主要通过选择阅读和仔细阅读来实现,选择阅读表现为泛读,即通过泛读挑选出适合进一步阅读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仔细阅读表现为精读,即对泛读挑选的文献精细化阅读,并进行文献归类。由浅入深的文献阅读主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比较阅读来实现,一些难懂的文献不能束之高阁,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提高阅读能力,逐步掌握难度较大的文献;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文献间的关系,找出文献异同点的知识,为开展研究提供借鉴。阅文生思的文献阅读主要通过思考阅读和领悟阅读来实现,思考阅读就是要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文献中能树立问题意识,一般学术研究有3个层级的问题,即“学术三问”:求知性问题、求解性问题和求识性问题[16]。因此,文献阅读需带着“学术三问”,明确为自己开展研究提供哪些影响和参考。领悟阅读就是要领悟文献真谛,通过阅读文献产生文献化学反应,客观科学领悟文献的优缺点和创新点,进而能为自己研究激发出学术研究思想。
3.夯实技术,以践强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贵在践行,而践行取决于学术技能。科研践行需要“内磨硬功”和“外练软功”,通过“内外兼修,软硬并行”夯实科研学术技能。首先,“内磨硬功”主要磨练夯实学术技能的“六要素”,即标点图表规范、科技语言使用、文献阅读要领、数据采集手段、研究方法掌握和写作范式技巧。学术技能需通过不断实践磨练才能得以强化,如参考文献标点符号正确使用;SPSS统计软件和GIS空间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回归方程、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随机森林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田野调查分析和问卷设计等数据采集手段等这些学术技能,都需要研究生不断实践锻炼,才能逐步提高和掌握。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动手操作的学术技能相对滞后[17],因此强化研究生动手操作的学术技能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次,“外练软功”主要巧借学术外力,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的。刚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会经常遇到学术思想、学术技能、研究方法等问题,应通过善于借用导师学术团队力量,勤于参加高品质的学术会议,敢于请教国内外学术专家等外力途径,汲取他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学术技能。
4.强化写作,以研促才
学术论文、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完成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过程中,可以从学术道德、学术洞察、学术思维和学术技能等方面不断锻造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其中,严谨的治学态度能保证研究生自始至终遵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学术造假,孕育有活力的学术情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可以锻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以“触宏入微”方式将具有前瞻性和热门性的国情、社情、民情作为研究选题。创新的学术思维是提高学术论文、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创新性的重要保障,能提升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熟练的学术技能是保证顺利完成一篇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术技能“六要素”集成的体现。研究生不断通过论文写作,将自己历练成为治学态度的严谨化、学术洞察的敏锐化、学术思维的创新化、学术技能的熟练化的高质量学术人才。
五、结论
强化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自觉遵循学术规范,是国家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及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到2035年初步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等目标的重要保障。科技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必须经历和完成的一项艰辛工作。对于刚跨入科研学术圈的研究生,能否尽快了解、熟悉和掌握科研学术技能,离不开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支撑和保障。“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研究生树立严谨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的治学态度,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问题能力,锻炼科研创新思维,强化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能力,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由“论文写作”课程对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提升的认可度评价可知,研究生经过“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后,认为课程授课对研究生在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开题报告撰写、田野调研实践、研究选题与文献分析、写作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投稿与修稿等科研学术能力提升有一定认可度。在此基础上,从能力要素—能力要点—能力性质等3个维度,构建集基础要素、技术要素、目标要素、外延要素于一体的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结构系统,能为锻造创新型科研学术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合理设课、以教助研,重视文献、以阅激思,夯实技术、以践强技,强化写作、以研促才等4个提升科研能力路径,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写作水平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 [2022-04-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汪德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设计:极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以人文-经济地理学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6):1238-1250.
[3] 张军妮.一些博硕士论文质量下滑明显:莫让不良学风撕裂学术未来[J].评价与管理,2013,11(3):25-26.
[4] 李敏,陈洪捷.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50-55.
[5] 唐晴,彭强.高校研究生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71-173.
[6] 侯海燕,刘则渊,丁堃,等.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29-31.
[7] 顾海良.关于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517-519.
[8] 郭玉珍,李久贤.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现状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2):122-125.
[9] 毛蒋兴,覃晶.地方高校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1):126-132.
[10] 张文彤.SPSS 11.0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92-193.
[11] 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12] 马来平.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六大关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7):1-6.
[13] 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9-23.
[14] 姚利民,王燕妮.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之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89-91.
[15] 张睿.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41-44.
[16] 施春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8-15.
[17] 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