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了,去游学吧——北京四中人文游学实践案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形式把这些资源与中学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形成健康人格,这是值得教育者探索的一个课题。北京四中从2007年即开始思考打破课堂教学授课模式的拘囿,开辟出一个独特且能够向整个校园辐射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人文教育工作室的成员在人文游学特色课程的创设与实施中,逐渐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探索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校如果想有效地开展游学类教育活动,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这涉及学校安全责任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游学主题、游学内容、游学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否则,游学便容易成为经过历史文化、教育实践等包装后的走马观花式旅游。
流程:人文游学实施的过程化操作
人文游学在路上的时间需要7—10天,但每个专题课程从启动到完结,持续将近一个学期。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师生共同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人文游学的地域方向上做出初步选择,结合人文游学课程内容建构的原则,圈画出必去的地点。根据交通状况、目的地食宿安排便利与否等实际条件,参考合作旅行社的建议,做出行程的调整,直至确定最终版本。
每一次游学都会有相应的名称,“必也正名乎”,“名正则言顺”,游学名称尽量涵盖游学的主题。正如同学校课堂需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游学名称的作用,正在于提醒人文游学团队,此行的目标何在。游学的地点也相应地阐释了游学主题。
十年下来,北京四中人文游学在地域方向的选择上虽大致确定,游学的主题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名称上却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游学团队,都在人文游学课程建设上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印迹。以中原为例,中原人文游学前往的地点是河南省安阳、焦作、登封、洛阳等地,其主题名称先为“古朴的中原”,后为“古道问中原”等。西北方向的游学,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武威、嘉峪关,直到敦煌,其主题名称最初是“漫漫丝路汉唐魂”,之后有“山河表里,汉唐云烟”“丝路汉唐万古声”等。
与此同时,阅读资料的选择也在紧张进行,师长晚间讲座的主题和内容也需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3设计人文创意活动,创建游学文化现场与一般旅行不同,人文游学将山川、古迹、楼阁、墓园、碑刻、故居等作为课堂内容,需要对课堂教学有所设计。开展人文活动,正是为了形成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体验,促进思考。
一旦人文游学之路开启,组织上就要有序而谨慎。游学团队的多层小组互相交叉发布信息,教师团队与部分同学组建人文游学领导执行小组,或集体宣布,或分层传达,将人文游学的准备方案和临时动议迅速发布到每一个成员那里。
从清晨到夜晚入睡,在生活层面和行动层面,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状况。面对学生的问题,既要大而化之,又要关心体贴。
2弦歌不辍:调动教育潜能人文游学重在学习,课堂的搭建无处不在。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文游学张弛有度,教育的渗透要有厚度、有深度。
北京四中人文游学一般包含了下列的教育形式:
晨读晚讲——早晨有读书环节,晚上有随行师长讲座;
文化现场——将游学所到处建设为人文活动场地及文化课堂;
游学日志——凝结思虑,沉淀情感,将游学瞬间转化为文字;
研学报告——选择合适课题,尝试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
交流平台——交换思想,互相激发,获得团队力量。
游学归来,学生需要在两周之内完成一篇人文游学总结,包括对人文游学行程中的整体思考、对人文游学主题的进一步认识、对自己在活动中表现的评价、一路上的新鲜发现等。
研学论文的撰写需要及时梳理和补充内容,最终成稿。
在2012年7月“古朴的中原”人文游学设计中,教师建议学生从游学当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行前加强了课题选题方面的引导。在游学中,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图片拍摄、实地采风,积累一手资料。在闭营式上,学生们交流已经选定的研究题目。
2编辑印制人文游学行后文集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也为了更大程度上鼓励学生,人文游学归来后,学校会编辑印制行后文集,收录同学们的游学日志、长文总结和研习报告。
行后文集和行前读本一样,前有序言,或由教师书写,或由学生执笔,抒发对人文游学的回味、对行后文集的期待、对游学团队的感谢。印刷完毕后,寻找合适时机发放到学生手上,作为新年礼物或假期读物,作为学生的高中生活纪念。
其中的优秀篇章,还会被推荐到校刊及其他校外刊物上发表。
3召开主题班团会和学校座谈会为了让人文游学的教育效果发挥到最大,返校后适时召开各种层面上的交流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交流会邀请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参加,让师长了解学生的游学经历以及所思所想,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人文游学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是希望培养精神上成熟、坚强的青少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担当,为团队做事情,学会克服困难,付出后为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感到自豪,为创造而感到快乐,这是他们精神财富极其重要的源泉,学生将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
人文游学活动能对学生的心灵和理智产生一种敏锐而温柔的触动,只有产生了这样的触动,才可能有精神生活上的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要教育学生心目中看得见别人。让他们把别人当作镜子,在镜子里照见自己。把这面镜子交给每个男女青年,教他们学会照自己——这是教育智慧的高峰之一。”人文游学团队给了学生看得见老师、看得见同学、看得到历史遗迹和自然山川、看得见历史伟大人物的机会,使他们在心里萌生出明亮的火花,并愿意以此为契机,让内心震动,成为自我教育的主要推动力。
文章节选自《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删减。
《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
于鸿雁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北京四中的人文游学课程及操作过程,对人文游学进行了概念界定;总结了人文游学课程的内容,研究其建构的科学性;思考实施人文游学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教育原则和教育模式;研究实施人文游学课程的评价方式及教育效果,通过大量的事例传达出人文游学的教育价值。作者创建并参与了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程,通过对课程建设过程的梳理,探索并提炼中华人文地脉的文化价值和核心精神;在书稿内容上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北京四中的实践经验,彰显出百年名校教师群体的教育理想。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