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教育扶贫亦需要转型升级
1
我有幸被教育部选派担任第四批滇西扶贫干部总领队、云南省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一年滇西行,一生云南情”,实现了从教育扶贫的研究者向“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深刻体会了教育扶贫工作的价值和要义所在。
教育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与物质资本救济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它以贫困人群为对象,直接作用于受助者本人,并需要受助者积极参与,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不对扶助对象的经济生活进行显性干预,而是增强其内在的改变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和动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教育扶贫成效虽不如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立竿见影具有迟效性,但具有长效性,一技在身终生受用。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其投入产出比高于其他扶贫绩效。素质型贫困成为目前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你无法让一个没有志向和技能的劳动力参与经济生活。有志方有智,有智更有志。多项实证研究表明,教育被证明是效益远大于成本的投入,其效益不仅在于提高个人长期收入,还能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发展,最终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消除贫困。因此,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既能促进公平又能提高效益。教育扶贫事实上正是从“输血”到“造血”的一大跨越,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扶贫项目投入巨大,社会组织也广泛参与教育扶贫,形成了教育扶贫的大格局,解决了能上学、都上学的基本问题,而离上好学、就好业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逐步推进,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结合自己参与滇西扶贫的经验看,最大的体会是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实干。我们曾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先后组织了滇西中小学英语需求调查、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状况调查、学前教育资源调查等,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滇西小学英语清零计划”和“滇西中学理科教师提升计划”,组织落实了国家雪中送炭的“润雨计划”,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教育扶贫主体来自四面八方,工作千辛万苦,形态多种多样,经验丰富典型。依我看,如果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的探索和经验,可以说,主要形成了以下做法:
顶层设计重规划。国家首次制定和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总体部署工作,科学调配资源,明确任务书、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扶贫的政策和项目,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
面上举措全覆盖。落实中央要求,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的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的覆盖。其中既有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也有具体支持的项目;既有面向学生的举措,也有服务于教师的政策;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既有面向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也有专门针对“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的特殊政策;既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也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的实施,以求办好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名老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
点上经验可推广。加大部际协调力度,加强省部会商;制定2013-2020帮扶规划;筹建扶贫创业型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推动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对口支援;举办干部和教师培训,组织校长教师国外研修;落实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东部的10个职教集团对口帮扶滇西片区,东中部的17个职教集团帮扶西藏和四省藏区的17地州,部署和指导各地在省域内开展对口帮扶;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现代物流;推动健康扶贫;开展智力咨询等。
这些举措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意义和成效愈加突显,应当把教育扶贫坚持下去。
3
教育扶贫在扶贫开发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任务。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至今,教育扶贫的作用不断被认识、提升,教育扶贫的任务不断加大。在福利救济阶段,教育扶贫具有象征意义,重在着力解决能上学的问题;在脱贫攻坚阶段,教育要承担“脱贫一批”的任务,发挥脱贫致富治本之策的作用,阻断下一代贫困代际传递始于教育。
新时期的教育扶贫面临贫困地区教育落后、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弱的新情况,仅靠常规援助举措和应试教育方式难以奏效,今后需要转型升级,加强调查研究,不再是有啥给啥,也不能是要啥给啥,而是缺啥补啥,不再平均用力,而要聚焦“三区三州”,加强经验交流,与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共同创造有价值的良好教育,立足长远拔穷根,加强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把扶教育之贫与通过教育扶贫相结合,把对贫困人口子女的教育精准帮扶与贫困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有机结合,把当地办学经验与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探索适宜的教育发展模式,培育贫困人口自强自立精神,开发集聚当地人力资本,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自我发展和自主脱贫能力。
具体而言,我的建议是:
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内涵发展。从初级阶段的资源输入型援助,到中级阶段的人员培训援助,再到高级阶段的对口支援、合作办学、异地办学援助。先克服资源型短缺(资金、图书实验实训设备、信息技术、教师),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再克服教师结构型能力型短缺(外语、信息化、数理化薄弱学科,理工科紧缺专业),开齐开全课程,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最后克服先进教学模式和科学管理机制短缺。
从全覆盖转向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教育扶贫政策应当从防止因学致贫、帮助实现以学脱贫方面入手,克服因贫不学、因贫失学以及因学致贫的现象。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素质,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同时建议设立学困生补课资助,开展励志教育,让学困生跟得上,防止因厌学而辍学,复学跟得上;还要优化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教育体系,增强学校吸引力。对广大农村贫困家庭而言,孩子就好业最有说服力,因此在政策上要重点支持终端教育,既有重点高校优惠政策相吸引,更要“扶上学”与“扶就业”相衔接,以就业引导就学,支持贫困家庭学子重视学习技能教育,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全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从外力帮扶转到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教育扶贫绝不能包办代替,要帮在点上,扶在根上,重在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指导、制度改进,帮当地教育最薄弱的地方,办好农村教学点和村小,兜住贫困地区教育底部,做强县域高中阶段教育,做当地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要着力树当地典型,推当地经验,育当地人才,留住人才造福一方,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确保2020年贫困地区一个不少地如期完成教育脱贫任务,夯实2020年之后巩固提高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丨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推荐阅读”
《教育扶贫的力量》
曾天山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本书聚焦教育与扶贫的关系问题,分别从立足长远扶贫拔穷根(阶段)、知识改变命运(理论)、构建教育扶贫大格局(合力)、双管齐下教育扶贫(路径)、多措并举教育扶贫(模式)、教育扶贫效益巨大(成效)、教育扶贫久久为功(机制)、教育扶贫互学互鉴(国际)等方面,就如何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富有建设性的论述。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