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源与流

翁绮睿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6

11月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三项学术外译成果——《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英文版正式与公众见面。这些著作的版权输出,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英文版分别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和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相关消息在网上发布后
很多读者发现这不是我们学习教育史、教育人类学、叙事研究等课程时必读的参考文献吗?


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通过学术外译其他国家的同学也可以读到这些研究了!以后,可以和更多人愉快地探讨中国教育文化切磋研究路径与方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教育发展成就日益凸显,有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希望借由学术对话,解读新中国建设优质公平教育的“密码“。丁钢教授强调,教育是复杂性和综合性最强的学科,要理解中国的教育现象,必须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生活为前提。可见,加强中国本土教育文化研究、促进多元文化视域融合、推动中外教育学术交流,不仅是我们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而应当履行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教育学界对于世界教育发展进步可以做出的贡献。正如当代知名的中国教育研究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在《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英文版的序言中所说,丁钢为西方读者编选这些文章,其愿景是建立中国教育学者与西方教育学者的交往传统,从而达致彼此理解和丰富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郑豪杰总编辑介绍,教育科学出版社自2001年起出版丁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以此为起点,在近20年里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研究、海外中国教育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文献。本次发布的学术外译成果,是从这些“家藏”中精挑细选的代表作。这些著作的英文版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其中部分电子书被知名学术文献索引数据库Scopus和Wob收录,反映了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成功探索。发布会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姜丽静教授代表原著作者,分享了研究、写作、改写和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心得。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编辑部主任刘明堂副编审、博睿学术出版社姜琴女士、斯普林格出版社张淼女士作了主题发言,表示要面向全球翻译出版中国教育研究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源与流。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教育文化研究是“人的视角”的研究,是以现实生活为前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实现的反思性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真实的教育情景,从中体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而影响本身也就是教育的方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希望更多地与世界交流,世界也很愿意了解中国,学术外译工作为这种交流搭建了桥梁,这离不开作者、译者和中外出版单位之间的精诚合作。

近年来,在“中华学术外译”“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国家级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科学出版社与斯普林格出版社、博睿学术出版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促成一大批中国教育研究成果走出国门、远播海外。未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将起到更好的沟通与协调作用,组织和策划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选题,助推中国教育研究成果海外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这份国际性集刊的基本宗旨乃是致力于中国教育的学术研究事业,并为制定中国教育政策提供参考。本刊还将致力于为提高对于中国教育变迁及其国际关系的认识、思考以及分析的水平提供一个有益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论坛。期望加强和拓宽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汇聚中外学者的研究智慧,为共同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拓展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社会中的发展空间及作用。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着重反映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与进展,以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重点,聚焦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实关系的学术研究,努力确立其强调科学性、实践性、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特色与风格。

《嵌入村庄的学校》

《嵌入村庄的学校》以华北南部一个村庄的教育变迁为对象,主要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方法,来探讨乡村学校和教育一百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尝试为百年来村落中的教育和学校变迁提供一个微观的个案图景。在描述这一变迁的过程中,本书探讨了作为一种外来社会组织的学校,在嵌入村落社区的过程中,如何与村落中的民间传统力量进行博弈和互动,以及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村落学校的历史如何在国家、地方、村庄等主体之间的互动之中展开。本书以时间演进为线索,考察了自然、社会背景之下的仁村教育与学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迁对村庄儿童生命史、个人境遇造成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呈现出教育与个体命运如蛛网般复杂层叠的关联;又以充沛的情感,不厌其烦地挖掘大时代下一个个小人物的教育经历,点染出中国乡村社区对外部世界既向往又疏离的精神状态。

本研究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书出版后,获得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作品奖。

《历史的背影》

《历史的背影》的作者姜丽静教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第一代女性知识分子,透过叙述程俊英、庐隐、冯沅君彼此交织的求学、治学、传学故事,寻觅这一代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特殊履迹及其心路历程,由此探析社会、学术和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与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之间,那丰富而复杂的纠葛。20世纪上半期,伴随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急剧嬗变,中国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兴起。一般认为,20世纪初科举制的废除、西方学术体系的引入,使中国学术教育体制走上现代化轨道,为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实施机构、生存空间和制度保障。与之相应,女性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渐趋成型,并崭露头角。然而,姜丽静发现,与其时男性读书人大多精力由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退守和转换不同,女性知识分子的产生则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历程——女性从困守闺阁,被隔绝于学统、道统和政统之外,到突破个体发展的性别限制,接受新式学校的专业训练,并自觉背负起超越个人私利的社会关怀。

中国第一代女性知识分子成长史视野的打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样的图景,修正或者说是补充了我国的知识分子史和学术史研究。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动荡时局之下,常规教育建制松散而不断流变,却依然培养出卓越的女性知识分子,佐证了“大学即大师”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定律。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是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主编的学术集刊,被列入CSSCI来源集刊,现已出版到第23辑。出版近20年来,该集刊发表了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研究、海外中国教育史研究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水平文献,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嵌入村庄的学校》和《历史的背影》是丁钢教授主编的“教育地平线丛书”中的代表性专著。这三本书的版权输出和翻译出版,均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




往期回顾

建设使命共振的学校——第2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在珠海召开2019傅雷翻译出版奖揭晓,关于《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大家都聊了啥?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内涵、价值及实践新书速递 | 填写这份问卷,了解一下幼儿的社交能力吧!辅导员应该如何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 《教育的情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