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把数学画出来!

​刘善娜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05-25

什么?数学可以“画着学”?!


自孩童时期开始,我们借助“画”的形象直观认识着世间万物,也在涂涂画画中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无限遐想。可以说,画是我们的视觉语言。 
纵观小学数学,“画”的身影亦随处可见:十以内的加减运算中,用实线图表示合并、用虚线圈表示减去,简洁易懂;认识分数时,借助圆、长方形、线段等进行平均分操作,分数单位便不再抽象;面对复杂的问题解决,线段图成为化繁为简、有效解题的好帮手;几何学习自不必言,掌握周长、面积、体积概念与运算无一不需要画图作为辅助工具……但是,作为教师的您,可曾给予过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明白何时画、画什么、怎样画,进而从“要我画”转变为“我要画”呢?刘善娜老师及其团队的“画数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读完这些内容您会发现,通过在数学学科内部实施专题式教学、跟进练习与探究性作业,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画”的意识,提升“画”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生发智慧、发展素养。而在此过程中,师生与数学也变得更加亲近起来。 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可见“画数学”团队是睿智的;同时,他们也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他们洒下来一束明亮的光,点亮孩子的内心,探照知识的真谛。——摘自《小学数学教师》编者语


画数学,怎么画


《把数学画出来——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手册》刘善娜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由于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在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等数学学习中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而直观和形象的“画”就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一线教师都明白提升学生画图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却苦于如何突破现状。本书作者积极尝试将“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画”不再是散布在教学中的直观运用,而成为可操作性强的专题设计,变成学生的自发行为,而这样的“画”必将助推后续学习。


专家们在推荐哦


从刘老师那里,我看到了几个成长的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主动,或者说是有心。第二个关键词是细心,或者说体贴。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意。第四个关键词是坚持。想成为刘老师这样成功的老师吗?你要做的不是在别人的花园迷路,而是借别人的光,照自己的路,并找到自己的桃花源。
——陈洪杰(《小学数学教师》特约副主编,上海悦远教育课程总监)刘善娜老师提出“把数学画出来”,就是想要找到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独特方式。“画数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表达,形成了系列可行的策略,拓展了作者的研究视域。——唐彩斌(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来看看作者的

自言自语

当我决定认真去做“画数学”这件事的时候,我发现全国各地似乎都已经画了起来——画概念图、画学习地图、画思维导图等一切与思维可视化有关的图示教学奔腾而来。而我,一度还处在图式还是图示,傻傻分不清的状态里。那我还要做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

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细细翻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这些成果大抵为“图示重要性的阐述→以图示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推进的课例→策略的总结”。敲黑板:这些研究成果的重点是借助画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就第一学段学生而言,他们受年龄特点和抽象思维水平所限,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画,能成为他们理解知识的“锚”,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协助他们理解和内化知识。画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其在小学低段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比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数学问题开始抽象化,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更需要“图”的支撑与辅助。如“将长方体沿着高截去2厘米变成正方体,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的问题,一画草图就能清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空间想象能力的薄弱——面对文字描述无法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清晰图像。教师在教学这类难题时,会借助实物、课件和板画草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提升讲解的效果——图示教学的效用就在此处。但是,问题来了。尽管教师一遍遍强调“多画图”,学生仍然很少自发画图。在学生心里,这是“教师讲解”的手段,而不是“我学到的”方法。教师希望学生“画一画,就明白了”,却并没有真正去实施“画”的教学、去落实“画”的作业。我们要的是“图”的效用,缺的是“画”的能力训练。我们无法指望孩子们看着看着就会了,因为策略性知识不经过训练是无法自动习得的,因此,课堂上的一闪而过,课堂后画图作业的空白,真的很难使学生真正提升画的能力(简称“画力”)。

我的原初念想,就越发坚定了起来。

一线教师都很清楚提升学生画图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但一方面囿于课时的紧张,另一方面也苦于不知如何突破现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真正去落实学生画力提升这件事。我想,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要学会这些”,我们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指导、交流、诊断、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是否可以整合学科内部课时,每学期补入相应的画数学学习内容,作业设计时也关注画的能力养成,让画不再是点状地散布在某课教学中的直观运用,而成为可操作性强的专题设计呢?这就是我想做的画数学。再次敲黑板:我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画,教学内容反过来成为学画的载体。这些教学内容大多是平时的练习课内容。这样的画是对学科内部数学课时的整合,是在数学学科内部所进行的多学科知识的自然糅合。一旦学生学会了画,画必将助推其后续学习。那么,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作为“画材”呢?我在找一种断层。比如需要学生会画草图来解决长方体表面积、体积问题了,但我们之前正儿八经教过他们长方体三视图的草图该怎么画吗?切切分分、增增减减又该怎么用草图来表示呢?标注数据可有什么讲究?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我们不会教这些;在表面积、体积教学中,也不会教这些。我们往往是在进行习题分析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听懂,开始画起来。这中间,就显现出了断层。孩子需要在认识长方体后,就去经历一步一步画长方体三视图草图的过程,并通过画切分、叠加等动态式草图来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棱”与“面”的特征。这样,在后续的表面积、体积学习中,孩子们有画术傍身,教师可以随时让其画草图表示出长方体相应的面、相应的棱或相应的体积。找准了这些画材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了。

教学设计,总的来说,是跟着教材的节奏去找断层、去设计的。我需要教材体系做依凭,老师们也喜欢跟着教学进度来做事情。当然,这些教学设计会与教材知识体系密切相关,但又相对独立、有所创新,单独作为拓展课程也无不可。至于作业设计,我之前在研究探究性作业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了“画”的美妙。更多内容可参见本人的《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现今,结合“画”的专题设计再来看“画”的作业,好像又是一番新天地。

这又是一次有意思的研思之旅。


文章来源于《把数学画出来——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手册》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往期回顾

唤起学生名著阅读内动力——浅谈人文素养与整本书阅读王素:融合的力量——智能时代的STEM教育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论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源与流建设使命共振的学校——第2届校长变革领导力论坛在珠海召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