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善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读后碎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书的日子to刘善娜 Author 刘善娜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是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刘善娜读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后的所思所悟。刘老师说,这些零散一念,难言尽书中精华。
朋友、知音和爱人
简单说,一个人就像一个“容器”,容器里装满了我们自己的“明白”。朋友,能懂我们的“明白”,知音和我们一样“明白”,爱人是以自己的空白来全盘接收我们全部的“明白”。一块数学知识,学生会有来自生活经验的自己的“明白”,我们要把它们改造成为教师的标准的数学“明白”,如果这块数学知识学生没有自己的“明白”,我们要灌输我们的数学“明白”给他们。
心中有秤,自成一统
比如方程。我也曾经被孩子对方程的“不喜欢”所困扰,所以直接在认识“方程”时就切入到后续的较复杂问题中去。俞特显然有更清晰的思考路径,要让孩子从不需要走向需要,要明白等量关系的含义感受方程真正的价值。但是,我们明白了这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后续思考:如何把这些想法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因为,拿着教材、拿着课堂作业本每天走进教室的一线教师,常态之下都是要一个一个例题一页一页作业去有序推进的。毕竟家常一日日,不是上一节公开课,有理念有想法,漂亮地表达过就可以了。那么,我们现在把“方程”往前看,太远了看不见的话就看毕业考,那时已经不会有很简单的问题要求必须用方程做了。所以,认识了方程后,不如选择或者自编典型的用方程解答更方便的数学问题,让孩子感受“方程是最好的数学”。比如分数。俞特提出用“三节课”厘清分数的教学,量的教学、率的教学、两者混合对比的教学,真的非常清晰、明白、有理,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只教“量”,教会了,再去理解“率”,多清楚。“量”的教学,靠的是学生的“明白”,学生有沉甸甸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不妨在二下认识“平均分”,认识“等分除”、“包含除”、“有余数除法”之后展开分数的“量”的教学。到了三年级,就去跟着教材认识“率”,到了五年级跟着教材比较“量和率”。这样就很顺了不是?如俞特这般,把数学理得“明白”了,“心中就有了秤”,合理规划,缓步落实,一定能把数学课教“对”,让孩子觉得数学更讲道理了,更好明白了。
不止引路,还有宽慰,引你善良与努力
当他的课“美妙绝伦”,台下的我们无比膜拜时,他说“一个带班的数学老师,他再优秀,也一定有五节课是很平常的课,有三节课是技能训练课,也就一两节是精彩的课”,于是,你会觉得,哦,原来如此,那我是不是可以努力努力看?我是不是也可以“跳一跳,摘摘桃子”?当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到那么光彩夺目,永远也成不了名师特级时,他说“学生爱你,你值得被爱”,美好的教学就发生了;当我们被日复一日的教学琐碎磨光了喜悦的时候,他说“小孩子是最好的人”,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忘记吵”,我们可以“低头找幸福”。解决的路径,触手可及,就在我们天天面对的可爱的孩子们身上。要让学生“明白”,俞特不是给几个课例,而是给予了“模式”。从新授课到复习课,他认为可以有基本的让学生从“不明白”走向“明白”的教学样式。
我的碎碎念,真的只是零散一念,难言尽书中精华。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