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孩子要的安全感,你真的给了吗?
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安全感,可是安全感建立不易、打破却不难,不经意的小事、不经意的举动、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伤害到孩子。每个妈妈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方法不同,但是总体,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与时间,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有些雷,我们记得不要踩,有些积累,需要我们一天一点,去努力……(本文由慢成长作者Angie原创,原文发布于2016年4月8日,点击查看原文链接)
文:angie
图:网络
这周末,姐姐来家里做客,儿子不肯午睡,非要我陪他玩。姐姐来了后,我心想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偷偷跑到房间补觉。
还没睡熟,就听到宝宝大喊:“大姨,快点开门!”
我马上爬起来,走出门一看,宝宝被独自关在了房间里,大姨正躲在饭厅,与宝宝玩着他最喜欢玩的躲猫猫游戏。
我赶紧打开房门,儿子看到我的那一刻,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我一边紧紧抱着他,一边小声地安抚,各种平常很管用的转移力大法也用上了,但这次他明显害怕了,紧紧地抱着我什么话也不说,好一会儿才慢慢恢复平静。
宝宝的世界如此缺乏安全感,即使是大白天在他最熟悉的地方、玩着他最喜欢的游戏,他都无法接受一道被关上的门。
想起有次在外遇见一对母子,小朋友和我儿子差不多大,提了个要求被妈妈拒绝了,于是哭闹起来。
小朋友的妈妈一脸疲倦,很不耐烦的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我走了!”
小朋友听了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他妈妈也不想“示弱”,走出好远的一段路,小朋友哭得更“绝望”了。
一旁的儿子突然拉着我的手说:“妈妈,这个小朋友的妈妈不要他了吗?”
如果说第一个事例当中被关上的是一扇实实在在的门,那么这一次,却是一道无形但也许伤害更大的“门”。
安全感是什么?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其他人的交往关系当中,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在1950年提出:婴儿初生,如果受到家人尤其是母亲的良好照顾,经常且持续的被慈爱对待,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为人父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有个同事的宝宝比我儿子大3个月,同事经常一脸骄傲的强调他女儿如何听话:“我女儿特别怕我,我只要一个眼神,她马上就变乖了!”
另一个朋友说:“每当我宝宝不听话,我就让他自己呆一会、哭一会、冷静一下,通常很快就主动认错啦!”
......
成人总是太急于求成,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却不管过程。究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重要,还是一个充满安全感,懂得表达自己的孩子重要?那些带着恐吓、惊吓、威胁的做法,真的是我们的初衷吗?
大脑的反应模式是具有简单趋同性的,对于大人来说,如果每次威胁,都更容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脑会渐渐认同这种模式;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渐渐形成条件反射而产生恐惧等情绪,安全感逐渐缺失。
孩子也是有情绪的,个体情绪的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性与社会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年后,我们经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婴儿时期情绪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宝宝的情绪表达有两重意思:
让宝宝通过哭的方式把情绪宣泄出来;
让宝宝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句话说:当你把一件事讲出来时,那件事对自己的伤害会无形中减半。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宝宝能够有意识的进行情绪的表达,他会明白有情绪和发泄情绪是一种正常行为;大人也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育儿的方向会更加明确。
安全感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在的,另一种是内在的,内在安全感取决与他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爱便是这种能量的源泉。
“我爱你”与“我做什么都是为你好”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多是传递爱,后者更多是把自己的标准转移到别人身上。
学会无条件并高频率地对你的宝宝说:“我爱你”吧!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教育小孩太难了,连发个脾气都不能吗?”
当然不是!宝宝需要的是一个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无论谁,都会犯错、都有脾气、都有自己的需求、都有自己的想法。亲子关系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关系,将会影响到未来多方向的关系的延伸,学着由内而外的,给与宝宝足够的安全感吧,从而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关系!
慢成长闺蜜,特邀撰稿人。大型外企SEM互联网项目管理人员、【在行】行家、职场专栏作家、知识管理达人、科学育儿实践者。爱阅读、爱跑步、爱分享,8小时内外,拥有同样精彩丰满的人生。公众号:angie20160120。
这些原创你可能也感兴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