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间起冲突,比着急保护孩子更好的是……

2017-08-21 吉吉 慢成长


花时间前两天分享了孩子争抢玩具、以及国外老师处理孩子冲突的文章:

我把孩子教得很乖,但被抢玩具、总吃亏,怎么办?

国际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架,老师竟然这样做…


我正好也遇上了自家娃的一个冲突事件,和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哈。


事情是这样的:我不是回老家了嘛,约上闺蜜一起带娃去室内游戏堡,她家也是女宝,4岁了,比我家大1岁多。小姐妹两年前见过一次,当时互动可有爱了,大的还给小的喂奶呢:


 

这次再见面,俩人一开始还挺融洽的,一起在铺满决明子的“沙堡”玩,你搬道具我堆沙,一会儿又开始过家家。

 


可5分钟还不到,画风突变:俩人开始为一个小玩具“杠”上了。

 


“我的!”4岁的聪聪皱起眉,护住玩具不肯松开。

 

“我的!给我!”我家不到3岁的小叶子也不甘示弱,双手拽住玩具想抢到自己这边。

 

俩人从坐着抢、到站着抢、到边走边抢……

从小声嘀咕、到中等分贝、到大声喊叫……

 

都不妥协。

 

大约4分钟后,争执中占下风的小叶子哭了,扭过头来看着我,期待伟大的妈妈出场救援。

 


虽然孩子哭当妈的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我还是坐着没动、露出共情似的表情(大概就是,“嗯嗯我看到了”的意思)、比较镇定(要不怎么能有照片呢……)


一旁其他孩子的家长看不下去了,“艾玛这俩孩子快打起来了,你俩还看啥啊?赶紧分开啊!”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时,容易坐不定3秒就着急出手了,常见做法是:

 

1)分开俩孩子,护住弱势的和强势或者比较大的一方说,“你是哥哥/姐姐,怎么能这样呢,你要爱护弟弟/妹妹”、“谦让是美德,妈妈怎么教你的?”


2)不许孩子表达情绪、贴标签:“这点小事儿哭什么呀?不就是个玩具嘛!”、“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一带你出来就给我惹事!”


3)替孩子出主意、帮孩子解决问题“来来来,妹妹先玩,姐姐再玩”;“这是哥哥的玩具,不是你的,你不能玩!”孩子不从,就批评教育、或是不让孩子玩了……

 

比如那天,就在这个小小的游戏沙堡,我听到很多次类似的“说教”,甚至还有一个家长,因为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大哭,批评孩子半天没效果,一下子火了:

 

“一来玩你就哭!你还想不想来了?!你再哭?!”

 

孩子还是哭。她蹭地站起来,把孩子从最里面、一步一步拖到外面,小男孩又害怕又羞愧,全程蹬腿儿哭嚎不想走,一直在哀求“妈妈、妈妈、妈妈……”

 

我看着真难受。




这几种常见的做法,看似化解了冲突,却掉入了一个更大的陷阱:剥夺了孩子通过社交冲突成长的机会。

 

实际上,每个孩子从开始接触其他小朋友起,就已经开启社交生活了。


可是,由于他们刚刚萌生自我意识、分不清“你的”、“我的”这种物权概念,不大懂得合作分享的概念,加上处于秩序敏感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玩着玩着,确实容易发生矛盾、甚至彼此推搡、打人。

 

可正是在这些真实而具体的冲突中,孩子有机会学习到规则与秩序,了解到行为的底线与边界,甚至开始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

 

如果家长每一次都着急介入当裁判,孩子就没机会自己面对社交冲突,这相当于刚燃起了小火苗、孩子跃跃欲试想要练习灭火技能,家长就下了场人工暴雨,哗……哗……哗……

 

解决一时的争执容易,可孩子得到的信念却是:

 

“妈妈会帮我搞定。”

“我不需要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我就搬救兵。”

“对错父母说了算。”

“起冲突不是好孩子。”……

 

有研究发现,两个学龄前孩子的争执,在1小时内可以超过9次,而大部分冲突都是孩子自己解决的。只要不是明显的攻击行为,家长小题大做,反而不利于他们独立性的成长。

 



所以那天,当发现俩孩子争抢玩具的苗头时,我和闺蜜就相互使了个眼色,心照不宣:不介入,默默观察。

 

当这俩孩子在争执中,不时投来求助目光时,我俩都没有回避,而是用表情告诉她们:我们不打算介入,你们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小叶子又和姐姐争了会,无果,于是生气地放手,跑到我怀里,大声抽泣:“妈妈、妈妈……”

 

“哦,发生什么事了?你们俩是想要同一件玩具吗?”

“我先拿的,她不给我,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哦,你很想要那个玩具。”

“我想玩,呜呜呜……”

“嗯,你觉得那个玩具是你先拿的,你想玩。”

“妈妈我想玩,我的。”

“嗯,那抢的时候,你们俩有人玩到了吗?”

“呜呜呜,没有。”

“嗯嗯,你们都想玩,但只有一个,该怎么办呢?要怎么样做,你和姐姐都能玩到呢?”

“呜~~呜~~”

 

虽然小叶子一直在哭,但经过这么一轮儿“安抚情绪”(共情、连结)——“发生了什么事”(还原事实)——“你可以怎么办”(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纠正)后,她的哭声越来越小。


她慢慢意识到,争抢的确不是办法,在我怀里待了一小会儿后,她说,“妈妈,我要去外面玩”,然后欢快地跑去其他项目。她没有选择直面冲突,这个玩具到底归谁、怎么玩还是悬念一桩。


但有意思的是,俩孩子很快又碰面了,她们追逐、奔跑,用海洋球合作打墙上的怪兽、一起钓鱼欢乐多、在迷你淘气堡里钻来钻去,亲切地唤着对方的名字。

 


然后玩着玩着,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钓着钓着“鱼”,因为钓哪条、用啥道具钓生气了……

 


比如给小车“加油”,只有一个加油管,又杠上了……


 

可是她们总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和好,手拉手、一起走……

 



“放手”功课是门为人父母的艺术,有时只需多忍那么一下下、信任孩子,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诚然,这次的冲突场景比较简单,我和闺蜜要达成“不介入”的共识比较容易,而且两个孩子也大一些了(2岁以上),适合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是陌生人,遇到了自己孩子吃亏、对方家长态度差又护短的情况,确实容易窝火不理智。


比如前段时间的两则新闻:


这位杭州妈妈,因为不满打滑梯时,3岁的小女孩嫌她1岁的儿子挡了路,在他腰上踩了过去,一时气愤不已要教训女孩、又冲女孩妈妈大发脾气甚至动手……



还有一位是上海家长,因为7岁女儿嬉闹时被同班男同学欺负,女孩爸爸先是对男孩拳打脚踢:

 

然后惹来男孩爸爸不满,俩人又在街上大打出手……



这两起事件家长都替孩子出头、发泄了当下的愤怒,却也都失去了更多。因为他们让孩子目睹了冲突的解决方式——言语和肢体暴力,试问,孩子会学到什么呢?

 

一般的社交冲突,我们可以稍微等等、观察下,尽量不要小题大做,给孩子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空间;而遇到明显的不公正或是涉及安全的严重冲突,把孩子带离现场、保护他们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是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千万别几句“我说他了”、“孩子小”就搪塞过去,我会选择不逃避不辩解,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承担责任、做出补救,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教养往往不是“教”出来的,它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作者介绍

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生涯规划师,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创始人。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3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隔代】你辛苦教孩子5天规矩,只要一个周末就被老人毁了?

【娇养】凭什么男孩就该粗养,女孩就要娇养?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了!

【吼叫】面对孩子犯错,不发脾气有那么难吗?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