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知识】歼10诞生秘闻:十几分钟汇报改变命运 创造划时代机型

小飞侠 两机动力控制 2021-06-21

“三线”,一个年轻人听起来陌生又熟悉的词


“三线”也称为“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到198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

央视2月22日播出《祖国不会忘记-解密三线》

讲述歼10战斗机诞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成都,有这样一家神秘的单位。当年,甚至当地人都不知道这里的人都在干些什么。而这里,就是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诞生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570d71f1&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代号“611”,如今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1970年5月,一辆载着300多人航空设计师队伍的火车,从沈阳缓缓驶向了成都。那颠簸难眠的几天几夜,看似漫长,却因为带着坚定和期待转瞬而过;何其平凡,却映出了中国战机五十年的沉浮:来时路漫漫,不言归期;一朝鹰击上长空,鹏程万里。

1970年,300多人从沈阳搬至成都

后来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有了先进的条件、完备的设施,有了能够进行世界最先进战斗机技术研究的部门;当时的他们,却只有一个代号,611。

当年的611所

后来的他们,是国之骄子,是民族栋梁;当时的他们,在受限的条件下也不得不饱尝失败的苦涩。

歼9设计模型

歼9,是当时“611”所提出的一个自主创新的战斗机方案,有了它,我们足以和世界航空强国的战机相抗衡。

与之对应的,却是极端简陋的研制手段。

当年的设计师们使用过的计算尺

这把珍藏在成都三线博物馆里的计算尺,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但在当时,它却是飞机设计师们最常用的装备。计算尺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刻度,一点一滴地丈量出我国战斗机发展的脚步。

落后的条件和过高的研制难度,让歼9的研制最终失败,我们也只能借由上面图中的那个小小的模型,来想像它飞上蓝天的样子。

这些不服输的“天才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悬而未决的未来面前,选择了先做好自己,不断探索完善技术储备和研究,期待着哪一天,厚积而薄发。

那是走过所有低谷和困苦后的坚定与淡然。告诉世界,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老三线人日以继夜地工作

1982年,这个天降大任终于来了。611所接到了去北京参加新型国产战斗机评审会的通知。他们赶赴北京,竭力争取,终于得到了一个汇报自己设计方案的机会,虽然只是在第二天评审会休息的间隙,而且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

就是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改变了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此后,经过多次反复的评审和论证,由611所牵头的设计方案终成正果。

1986年,方案正式立项,开始研制,代号“10号工程”。

没错,“10号工程”,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代号;

它带来的战机,在今天被叫做“歼10”。

歼10首飞

歼10,作为战鹰家族中划时代的机型,不仅使我国有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机,更是开拓了一套完整独立的战斗机研发体系。

歼10飞机系列改进型总设计师杨伟院士说:歼10的问世,探索出了一条使我国战斗机发展能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光明大道。

所谓“必然王国”,就是别人做什么,我们只能跟着做;而今天,“自由王国”,是我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歼10系列改型飞机

如今,中国的蓝天上已经翱翔着世界一流的战鹰;

可你是否还记得那改变历史的十几分钟,

和十几分钟背后十几年的砥砺奋斗?

是否还记得这些投身“三线”的航空人,

记得他们的义无反顾,和他们留下的全部青春?

如果历史不曾开口亲自讲述,你是否愿意,跟我们一起,停下来回回头,

重新走过这一路,我们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记得。

相关阅读:

【行业新闻】疑似太行B发动机正在进行地面台架测试

【深度观察】从台湾涡扇发动机发展历史看太行前进必经之路

【行业观察】港媒:为什么中国首架隐形战斗机不等新型发动机就投入使用?


来源:航空工业

(欢迎加小编微信号:gtc6000;QQ群:603094810;纯设计技术讨论加QQ群:455757118;资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夹中)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本公众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