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疼痛定义40年来首次修订,那些说不清的痛可能有解了……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1-08-21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明明觉得有点疼,但具体哪里疼、怎么疼,又说不清道不明,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在就诊时主诉“疼痛”,而影像检查或其他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可能会告知患者“没有病”。生活中,一些说不清的疼痛被认为是“心理作祟”、“心病”也不少见。

现在,最新的“疼痛”定义将为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疼痛“正名”。

截图来源:Pain


近日,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在40年来首次修订了疼痛的定义。修改后的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愉快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an unpleasant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ssociated with, or resembling that associated with, actual or potential tissue damage.")

而1979年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官和情感体验,或对此的描述”。("an unpleasant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ssociated with actual or potential tissue damage, or described in terms of such damage.")

看起来只有两个细节变化,但“很重要”。IASP主席、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Lars Arendt-Nielsen博士,以及IASP前任主席、华盛顿大学Judith Turner博士指出,“我们现在知道,某些类型的疼痛虽然与组织损伤无关,但也会涉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斯坦福大学Beth Darnall评论指出:“修订后的定义,强调了未必需要有(实际)组织损伤,更尊重患者自我报告的‘疼痛’情况。

IASP工作组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rinivasa Raja博士解释,“疼痛”将是更为广义的一个概念。这一修订旨在更好地理解疼痛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希望以此推动改善对疼痛的评估和管理。

图片来源:123RF

新定义还包括了6项注释来进一步说明“疼痛”:
  • 疼痛常常是一种个人经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疼痛和伤害感受是不同的现象,不能仅通过感觉神经元的活动来推断有无疼痛。

  • 人们通过生活经验而了解“疼痛”的概念。

  • 一个人如果报告了疼痛经历,应受到尊重。

  • 尽管疼痛通常起到适应性作用,但可能对功能、社会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表达疼痛有多种行为方式,口头描述只是其中一种,无法表达交流疼痛,并不能说明某个人或非人类动物就没有遭受疼痛。


Raja博士进一步指出,“这些注释强调了需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疼痛管理。如果我们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更好了解患者的疼痛经历,我们也许能够研究多种方法来管理患者的疼痛,包括非成瘾性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理疗和职业康复,以及神经阻滞和电神经调节等介入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Raja S, et al., (2020).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definition of pain: concepts, challenges, and compromises. PAIN,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1939.

[2] Turner J, Arendt-Nielsen L. (2020). Four decades later: what's new, what's no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pain. PAIN,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1991.

[3] What Is Pain?. Retrieved July 21, 2020,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neurology/painmanagement/87628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推荐阅读

《柳叶刀》子刊:鱼油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吗?临床试验提示关键因素

BMJ千万人数据:不用等到糖尿病,血糖偏高时,心血管风险就在悄然升高

NEJM: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患者要尽早透析吗?15国试验解答30年疑问

JAMA子刊:高密度脂蛋白还与痴呆症风险有关?哈佛研究为治疗提供洞见

JAMA子刊:慢性失眠,治疗首选不是药物?不妨先试试这种疗法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